300名女性用一场扮演「猫猫」的游戏和ADHD相处|酷朋友

B站影视 2024-12-05 10:51 2

摘要:「猫猫」是陪伴者而非监督者,和其他督学产品相比,梳理、计划、提醒等事务都可以用AI辅助完成,但某些情绪价值的提供和情感链接的建立是只有真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猫猫」在陪伴用户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治愈,女性陪伴服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芽生长出来了。

「猫猫」是陪伴者而非监督者,和其他督学产品相比,梳理、计划、提醒等事务都可以用AI辅助完成,但某些情绪价值的提供和情感链接的建立是只有真人才能做到的事情。许多「猫猫」在陪伴用户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治愈,女性陪伴服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芽生长出来了。

作者 | 张书涵(上海)

染扬,花名「猫老大」,手底下有十来只「猫猫」,她们以「ADHD陪伴师」的身份维系着规模超过三百号人的社群。

只需要一天一杯奶茶的钱就可以领养一只赛博「猫猫」,24小时在线,帮助整理日程、梳理情绪,监督工作和学习。「猫猫」会准点问好,不定时验收你的任务完成进度,肯定你的任何付出,也会给你的拖延和焦虑留有余地,给予贴心的鼓励。

不要误会,这里没有任何动物受到伤害,「猫猫」的皮下是由真人运营的微信号。染扬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成立「鱼不存在」工作室,创办女性陪伴服务「ADHD追杀猫」,从小红书上招募了一批「ADHD陪伴师」,为被相关症状困扰的女性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

「ADHD」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无法持久集中、过度活跃和情绪易冲动为主症的神经多样性发育样本,过去常常被认为存在于儿童时期。然而近年来,成人ADHD的概念越发普及,启动困难、执行障碍、焦虑内耗、迟钝健忘等学业、工作及社交生活上的消极表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病理性成因被更多人关注。

国内具备成人ADHD诊断资质的医院仍然十分稀缺,临床表现更为隐形的女性确诊更加困难。很多朋友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小红书上看到其他患者的经历分享,从而意识到自己也有相同的困境。

不少分享中提到了猫这种动物,一方面猫猫活泼敏捷和闲散躺平并存的行为模式,刚好对应ADHD中冲动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两种大状态,ADHD人群可以用猫自比;另一方面养猫也能提供了一种舒缓压力和焦虑的方式,对解决情绪问题有益。这也是「ADHD追杀猫」名字的来源之一。

染扬时常会在「ADHD追杀猫」账号上分享自己如何与ADHD的种种并发症和负面情绪相处,这些内容的关注者就是「ADHD追杀猫」服务的第一批受众。在她的设想中,「猫猫」是陪伴者而非监督者,和其他督学产品相比,梳理、计划、提醒等事务都可以用AI辅助完成,但情绪价值的提供和情感链接的建立是只有真人才能做到的事情。

在染扬收到的回访问卷里,许多「猫猫」在陪伴用户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治愈,甚至很多人就是希望有这个机会通过治愈别人来治愈过去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自己。

此外,用户大多是女性,来应聘兼职的也都是女性,女性陪伴服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芽生长出来了。

以下是猫老大染扬的部分分享:

鼓励和支持更重要

2024年我了解到自己是ADHD。一开始我想做一个「时间追杀版」的多邻国,针对ADHD人群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化的任务完成机制,不限定于语言学习任务。

由于所在团队有AI应用方面的开发背景,我开始从AI应用的角度调研国内ADHD市场,体验了一个国内ADHD博主做的督学产品,发现它适合很多人但好像不太合适我。但如果是我来设计,它的呈现方式不会这么适配K12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我更想提供陪伴,用督学的外壳去包装鼓励和支持的内核,希望品牌可以和用户建立一种长期的关系。我自己就有ADHD,我觉得鼓励和支持更重要,梳理、计划、提醒等事务都可以用AI辅助完成。

把「猫猫」当作品牌形象是在和朋友的沟通中确定下来的。我能联想到一些关于猫猫的场景,比如我对象养的猫会待在猫砂盆里抓空气,而不是抓猫砂盆。对着空气张牙舞爪,很像ADHD人群想做些什么但又不能顺利自控的样子有没有?猫猫飞来飞去又乱七八糟的那一面很适合用来比喻ADHD人群。

大部分购买我们服务的用户都有ADHD,对于提醒和陪伴有不同侧重的需求。在为用户匹配猫猫的时候,我们会参考客单问卷,判断她是需要更多的情感滋养还是需要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亦或是追杀式的催促。一个符合我洞察的现象是,很多抱着提效的预期来购买服务的人,最终都是因为陪伴而留下。这就是我想实现的效果,也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做的。

短时间内「ADHD追杀猫」更侧重于做好真人陪伴服务,洞察人群、经营社群,沉淀核心用户和积蓄品牌势能。等到品牌有更多的女性受众或者在ADHD群体中拥有普遍的知名度以后,再着手开发AI陪伴服务和相应的APP产品。

AI的好处太明显了,成本低规模大,这是大趋势。但在各种社会环境因素的推动下,市场和行业总会形成一些缝隙,或顺势或逆势,这些缝隙就是创业公司生长出来的机会。我们依然会把开发AI陪伴服务列入发展计划中,毕竟它更普惠,同样的玩法和机制可以推广给更多的人,但它的受众和真人陪伴服务的受众其实不一定是同一群人。

做个条件假设:如果我有双相、抑郁症或者ADHD,对陪伴有需求并且有一定经济水平,我需要的可能不是AI,而是一个跟我有相似创伤体验并且有痊愈经历的同性朋友,来分享情感、给予陪伴。比起技术起家的团队,我们有足够多的用户社群和用户洞察,我们清楚她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在相似语义识别、任务拆分等工具属性之外,我们可以给用户提供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20%猫+80%人,双向治愈

很夸张的是,在小红书上发兼职招聘笔记让我涨了3000粉丝!这太夸张了,我靠招人这个动作获得了一批核心受众。

大家对兼职做猫这件事很有热情,收到1000份问卷后我就停止招募了。现在在职的猫猫有十几个,但后台里还有两三百号「猫猫预备役」,我拉了一个群叫「猫猫预备役,祝你发大财」,每天都有999+的聊天记录,这群人填招聘问卷的时候就写了三千多字的回答。

关于选择「猫猫」的依据没有标准答案,想要应聘兼职的人只需要通过填写问卷让我知道你是高敏感的,有帮助过别人的经验并且能从帮助中收益,甚至你是讨好型人格。我不会根据答案本身来判断通过与否,而是从具体的回答中发现你的特质,从而筛选出这项服务需要的人。

我在招聘问卷中让大家对业务提问,备注道:「如果你没有疑问,那可以顺便夸一下我,猫老大会很认真看的,可能会看哭!」创业过程中感到疲累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真挚的夸奖再坚持下去;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够真诚的夸奖别人,从很多角度切入、甚至长篇大论地夸奖别人,那她的语言能力和共情能力一定是不错的。

很多夸奖是可以让人印象深刻的,不能单纯地夸一个人某件事做得好,可以从这件事情上升到这个人的人格价值。举个例子,用户今天学了一本书或者习得一些技能点,可以联系到两三天前她是如何决定要做这件事去夸。夸奖要足够细心、足够真诚,要结合她的真实经历,站在你的角度以及她的角度多方位地去夸,猫猫们需要学习一些「夸夸指南」。

除此之外,我可能会优先选择休学或者待业的人,我希望给她们提供一些工作机会,一天工作8小时月薪4000,应该可以在二三线城市生活下去了。目前我们服务中的用户有300个,我的目标是年底增加到500个,等到明年,我希望有2000个用户,提供200个兼职工作岗位。

猫猫们会有见习期,拿到账号之后先陪我过上两三天,我来挑刺提建议。每一个人在见习过程都会遇到的问题是,非常刻意地伪装成一只猫,99%猫+1%人,就快完全失去人格了。其实用户不需要你真的变成一只猫,20%猫+80%人就好,作为一个人正常地和用户沟通才比较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朋友。很多用户会因为喜欢某个猫猫本身而间断性续费,所以现在的运营模式也有了一些调整,见习猫猫可以直接对接服务30个用户,用户也可以直接参与到猫猫的培养过程。

猫猫们也是很敏感的,总是害怕服务不好或者伤害用户。我就告诉她们,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那就相信我,我把你选出来了,所以不用恐慌。大部分猫猫在陪伴过程中自己也会得到治愈,甚至很多人就是希望有这个机会通过治愈别人来治愈过去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自己。服务过程中鼓励猫猫多跟用户进行沟通,也会让猫猫根据兴趣爱好去匹配用户,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一段平等互利的关系。

但只要是一段关系,关系双方的权力层级就很容易导向不平等的处境,我们的陪伴师在这段付费关系里很容易处于弱势方,有一些用户可能会伤害和打压猫猫,我会直接退费给她。

也有比较搞笑的发展,之前一个用户的女朋友知道她在用我们的猫猫服务之后很生气,她不理解为什么女朋友要跟一只陌生的猫去倾诉?为什么不跟自己倾诉?其很多人的情感关系不一定可以接纳所有的自我,但在猫猫这里可以,因为猫猫只是猫猫。

猫猫和用户之间的交流尺度也是需要谨慎把握的,深度交流的频次不能很高。有一组用户的猫猫是救世主人格,很喜欢跟人进行深度交流,或者说对处境艰难的人有一种拯救欲。结果就是,因为她太在乎那些需要被拯救的人,其他仅以督学和提醒为主要需求的用户就或多或少被忽略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通过用户标签的划分以及一些流量打法逐步调整,大概到最后我们的用户组成就是对陪伴需求更高的那群人。

看到女性需求

我和我的合伙人即公司CEO是21年底在深圳大学读书期间认识的,公司全员都是00后。我们合作的校园社区类小程序「白板」共覆盖十来所985和211院校,两年以来我锻炼积累了很多团队管理和IP运营经验。虽然白板在同类产品中表现不错,但校园业务营收很少,公司生存压力大。所以,我们都在寻求新的突破,合伙人的重心放在B端业务上,而我开始在C端寻找机会。

其实以我们在高校群体内的流量,做留学或者家教业务很容易有较好的商业转化,但我个人不喜欢只是利用信息差来获利,这不符合我的价值取向。我喜欢创新的、没有人做过的东西,我想要有价值产出、想要做品牌。

我负责的C端工作室有一个单独的名字,「鱼不存在」,来自于一本书,就是播客《无人知晓》推荐过的那本。这本书的价值观和我在做的事情很契合——很多事情都是慢慢演化出来的,不要做太多预设。我开放地让这一切穿过自己,去接受一切,去看一切的变化。

领养人向猫猫投稿的旅行碎片

早期我并没有想好要从女性角度切入,但创业两年我招募的员工都是女性,「ADHD追杀猫」服务的受众也是女性,来应聘兼职的也都是女性,那它实际上就是女性陪伴。我的价值取向、我的成员选择、我们的共情和我们的人文主义都是向女性倾斜的,女性陪伴服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芽生长出来了。因为我是跨性别女性,所以我会避免用「全女」这个词去描述,但我们的服务毋庸置疑全盘围绕女性展开。

接下来想把猫猫陪伴打造成类似跳海酒馆那种社群文化的概念。每一个猫猫都是一个门店,每一个猫猫负责的组别都有自己的社群氛围,或许大部分以续费老客为主,可以自发开展其他活动。加入进来的猫猫需要本身对这件事有热爱,并且可以持续从中收到正反馈,猫猫和用户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群体关系。目前看来,线上社群的链接还比较薄弱,但我有这样的预期。

用户群扩大之后,可能需要一名专业顾问来应对应急情况,但整体看来我们和心理咨询不是一回事,提供陪伴和建立真诚的关系也不需要专业资质背书。我反对标准化回答和标准化流程,很多时候我就让我的猫自由发挥。业务不是第一性的,是参与其中的人让它有了足够的价值和意义,这项服务最后会变成什么样,跟创始人的个人特质有很大关系,跟参与建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以及用户也有关系。

除了聊天陪伴,玩法上也有很多可以拓展空间。比如每周上新猫猫表情包,或是掉落一些随机事件、送一些实体礼物等,作为给用户的激励。还有用户给她的妈妈买了猫猫服务,那我的猫可能要充当女儿的角色,或许可以直接出一套妈妈定制版服务,妈妈可能更喜欢打电话以及语音消息,妈妈可能不需要提醒服务,但需要猫猫跟她聊聊以前的爱好等等,这也是很好的洞察不是吗?

甚至我还会去看一下牛郎行业、直播行业,毕竟建立关系需要很多技巧,那牛郎的一些留客方式、直播间的留人话术用在女性陪伴上不行吗?完全可以啊,很对口。

前段时间看到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你是看到了女性还是看中了女性?」有太多的品牌营销是为了迎合女性主义的关注度上升而做活动,我会用这句话警醒自己,希望可以保持初心,看到真正存在的需求。

来源:新声Pr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