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习惯,可能正悄悄为病菌的传播“开绿灯”。比如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给孩子口对口喂食等,都可能让幽门螺旋杆菌有机可乘。
日常生活中,有些看似平常的小习惯,可能正悄悄为病菌的传播“开绿灯”。比如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给孩子口对口喂食等,都可能让幽门螺旋杆菌有机可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婕琳指出: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人体胃部的细菌,其传染性较强,且与多种胃部疾病密切相关。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对保护家人肠胃健康至关重要。
一、幽门螺旋杆菌:藏在胃里的“不速之客”,感染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1.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微厌氧、呈螺旋形的细菌,它能在胃酸的“强酸环境”中生存,主要通过口-口、粪-口等途径传播,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在人体胃部长期定植的细菌。它会黏附在胃黏膜上,长期感染可能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
2. 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症状?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并非所有人都会立刻出现明显症状,但随着细菌在胃部的繁殖,部分人可能出现:
①反复的上腹部不适,如隐痛、胀痛;
②食欲下降、餐后饱胀,甚至出现恶心、反酸、嗳气;
③严重时可能伴随胃黏膜炎症、溃疡,出现黑便、贫血等情况。
二、幽门螺旋杆菌“偏爱”哪些传播方式?这些场景要警惕
1. 共餐时不注意分餐或使用公筷:
家庭聚餐、朋友聚会时,如果大家共用碗筷,且其中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细菌可能通过唾液残留在餐具上,进而传染给其他人。这也是家庭中多人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
2. 口对口喂食或亲吻婴幼儿:
有些家长或长辈习惯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或频繁亲吻孩子的嘴巴,这一行为可能直接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传给免疫力较弱的婴幼儿。
3. 饮用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用不洁食物:
如果饮用了被幽门螺旋杆菌污染的生水,或食用了未清洗干净、被病菌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细菌可能直接进入胃部并定植。
三、做好这几点,帮你和家人远离幽门螺旋杆菌的“侵袭”
1. 聚餐时坚持“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外出聚餐,尽量实行分餐,或主动使用公筷、公勺夹取食物,避免唾液交叉污染。家中若有成员感染,需单独准备碗筷并定期消毒。
2. 拒绝口对口喂食,注意个人卫生
不要用嘴尝试食物温度后喂给孩子,也避免口对口亲吻婴幼儿。同时,饭前便后要洗手,减少手部接触病菌后入口的可能。
3.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
不喝生水,食物要彻底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海鲜等;生吃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降低病菌残留风险。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感染
建议家庭中若有成员出现胃部不适,或有胃癌家族史,可定期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如碳13/14呼气试验),早发现、早干预。
幽门螺旋杆菌虽然“狡猾”,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好细节防护——分餐、用公筷、讲卫生,就能大大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肠胃健康,从拒绝“病从口入”开始,让这些小习惯成为家人健康的“守护符”吧!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慢性胃炎#口口传播#胃镜#消化内科#北京友谊医院#李婕琳#开方儿#营养不良#开方儿中国行#分餐制#节俭#口腔卫生#消化不良#不良习惯#胃肠镜#消化内科#北京友谊医院#李婕琳#开方儿#开方儿中国行
免责声明:1.个体差异请遵医嘱,特殊人群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2.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和设计图片,我方并非此类图片的原创者,所引用的图片素材的知识产权归原权利人所有,我方对其不具任何权利。3. 因技术手段和获取途径的局限,我方难以查明全部素材的准确来源,无法直接与版权人沟通授权事宜。若在转载中存在引用欠妥或引发版权争议,烦请相关权利方及时知会我方,我方会即刻采取诸如及时删除、合理支付稿酬、发布澄清声明等恰当行动,尽力防止给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本文指导专家
编辑:于航
图文:姚佳怡
监审:高洪刚
来源:开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