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张国立,陈宝国:中国影视圈告别“老戏骨”时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9:39 1

摘要:2025年,当张国立在新剧《我的后半生》中饰演一位与五位阿姨“争风吃醋”的七旬教授时,观众的反应不是赞叹,而是错愕。这部被吐槽剧情,狗血人设崩塌的作品,让这位曾以《金婚》《铁齿铜牙纪晓岚》封神的“国民老爸”,深陷口碑争议。另一边,陈宝国在《老农民》中沦为年轻演

流量浪潮下,谁在杀死真正的表演艺术?

2025年,当张国立在新剧《我的后半生》中饰演一位与五位阿姨“争风吃醋”的七旬教授时,观众的反应不是赞叹,而是错愕。这部被吐槽剧情,狗血人设崩塌的作品,让这位曾以《金婚》《铁齿铜牙纪晓岚》封神的“国民老爸”,深陷口碑争议。另一边,陈宝国在《老农民》中沦为年轻演员的“陪衬”,昔日国剧之王的锋芒被流量时代的规则悄然消磨。他们的境遇,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中国影视圈正与“老戏骨时代”渐行渐远。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1. 烂片与直播:生存压力下的妥协
老戏骨们曾以“德艺双馨”为荣,但如今却频频因接烂片、直播带货引发争议。张国立为儿子海外挥霍而频繁接拍广告和争议剧集;唐国强以62万元高价售卖书法作品,甚至代言问题保健品,公众形象崩塌。陈宝国在《老农民》中沦为配角,坦言“被年轻演员带着演”,背后是资本对流量明星的倾斜。就连葛优这样的“贺岁片之王”,也因《断片之险途夺宝》等烂片沦为“票房毒药。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更无奈的是,许多老戏骨为维持生计,涌入直播带货领域。潘长江从劝诫后辈“别带货”到成为“潘子”,张晨光从被质疑“晚节不保”到熟练推销商品,行业生态的畸变让他们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2. 角色固化与市场抛弃
流量时代下,老戏骨的戏路愈发狭窄。唐国强因“伟人专业户”标签陷入表演同质化,李幼斌在《罚罪》《王牌部队》中重复“李云龙式”硬汉形象,观众审美疲劳加剧。女演员的困境更甚:70岁的刘晓庆被迫出演“傻白甜”短剧,闫妮为捧女儿邹元清不惜消耗自身口碑。市场对“老面孔”的冷漠,让王志文这样的“演技天花板”也只能在《风雨送春归》等烂剧中充当工具人。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二、谁在杀死老戏骨?行业三大病灶

1. 资本逐利,流量为王
影视行业已沦为资本游戏。出品方为保收视率,优先选择自带话题的流量艺人,即便其演技堪忧。例如《北上》因年轻演员拉垮导致王学圻的表演被埋没;范丞丞在《灵域》中演技尴尬,却因闫妮、蒋欣等老戏骨“抬轿”而收视飘红。资本逻辑下,老戏骨要么妥协演配角,要么被边缘化。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2. 剧本荒与创作惰性
优质剧本稀缺,导致老戏骨“无米下炊”。陈道明因对剧本挑剔而减产,陈宝国坚持“宁缺毋滥”,但更多人被迫接受狗血剧情。例如《我的后半生》靠五女争一夫”的猎奇设定博眼球,完全背离艺术逻辑。编剧行业急功近利,导致历史剧、正剧式微,老戏骨的发挥空间被挤压。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3. 观众分化与审美变迁
年轻观众更青睐“爽剧”“甜宠”等快餐内容,对深沉演技缺乏耐心。而中老年观众虽支持老戏骨,却难撑起流量数据。这种割裂让市场陷入两难:既要靠老戏骨保口碑,又需流量明星拉热度。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悲情还是必然?

老戏骨的“退场”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行业新陈代谢的缩影。一方面,他们的困境暴露了影视工业的浮躁——当艺术价值让位于商业指标,再精湛的演技也难敌流量算法。另一方面,这也提醒老戏骨需与时俱进:陈宝国坚持“背台词是演员的本分、李雪健拒接烂片的风骨,虽令人敬佩,却难逆大势。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然而,真正的艺术从未消失。张国立在《原乡》中演绎台湾老兵的乡愁,陈宝国在《大宅门》中一气呵成的三页台词,证明老戏骨的价值在于用生命塑造角色。或许,与其哀叹“时代终结”,不如思考如何重建行业标准——让流量与实力并存,让资本为艺术留出呼吸的空间。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告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的开始,老戏骨的困境,是时代的阵痛,也是行业的警钟。当张国立们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当陈宝国们默默淡出荧幕,我们怀念的不仅是他们的演技,更是那个“戏比天大”的黄金年代。然而,艺术从未真正死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唤醒。正如网友所言:我们可以接受新老交替,但不能接受劣币驱逐良币。

本图来自百度百科

互动话题:你心中最难忘的老戏骨表演是哪一幕?欢迎留言,为真正的艺术发声!

来源:综艺报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