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整理莫朴资料的百余个日夜里,我们不断穿梭于两种温度之间——杭州春夏的炙热阳光和美术馆地库的恒温冷气,恰如我们与史料交谈时常常会陷入的两种状态:时而因发现有趣的材料变得热情高涨,时而因面对历史的重量而反复沉思。从数字文件到实体文献,从模糊的印象到清晰的认知,展
潮新闻客户端 方隽书
在整理莫朴资料的百余个日夜里,我们不断穿梭于两种温度之间——杭州春夏的炙热阳光和美术馆地库的恒温冷气,恰如我们与史料交谈时常常会陷入的两种状态:时而因发现有趣的材料变得热情高涨,时而因面对历史的重量而反复沉思。从数字文件到实体文献,从模糊的印象到清晰的认知,展览的筹备过程本身就带有发掘的性质,使我们一步步接近独属于莫朴的艺术领域。“朴直向阳”——这场展览历经磨砺,终于呈现出如今我们所见的完全体形态。
国难宣传团第二期出发前合影
1934年上海国难宣传团渡黄河越库布奇沙漠,去鄂尔多斯宣传
国难宣传团时期的莫朴
我们与上世纪的那段历史究竟隔着多远的距离?坦白而言,此前的莫朴对于我更多是存在于校史中符号般的人物,有的只是老校长、革命题材、写实风格等标签化的印象,像是远远伫立在历史彼端的一个笼统的剪影。而随着整理工作日渐深入,莫朴的个人笔记和来往书信被仔细研读,一件件蒙尘的手稿和原作呈现在眼前。当他艺术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悉数铺开之际,一位立体而富有温度的人民艺术家形象逐渐清晰,过去的历史触手可及,一切宛如打破了一堵壁障般令人豁然开朗。
莫朴的青年时代在9号厅“倾心向太阳”版块悉尽展示。以时间和地域为线,观者得以了解莫朴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们在民族存亡之际的奔赴。创立国难宣传团时莫朴才二十岁不到,他深入辽阔的中原西北大地,以画笔宣传启智,奠定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身份。展览的文献和作品不仅是莫朴个人青春岁月的注脚,更是有志青年的时代缩影。年轻人的一腔热血与艺术热忱遥相辉映,为沉郁的时代点燃了独属于自己的明灯。
9号展厅一角
8号展厅一侧
展览的8号展厅是串联了莫朴一前一后两个人生阶段的核心区域,合并展示了莫朴的主题性创作与个人写生,“朴直燃心灯”与“唤起新感情”两个板块在深红背景的映衬下形成了和谐的互动。《清算》《南昌起义》《苏维埃万岁》等历史主题作品气势恢弘,有着强烈的叙事性,将观者瞬间拉入情境之中,而展厅一侧的风景和人物写生则是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密切观察。二者看似创作取向不同,实则都流露了真挚的情感,共享了同样的理念,即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为了人民。全心全意地记录历史、关切民族命运,也不忘拾起日常生活细腻的点点滴滴,这便是莫朴艺术创作的整体面貌。
莫朴 清算 90×115.5cm 布面油画 1948年 中国美术馆藏
莫朴 苏维埃万岁 158×258cm 布面油画 1964年 中国美术馆藏
莫朴 南昌起义 178×256cm 布面油画 1957年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创作者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协调作品的社会使命与个人表达。之前与同行者观看莫朴画作时,谈及了“土油画”这一名称。初闻此称的对方感到诧异,如何能用“土”来形容莫朴的作品?事实上这一概念并非贬义,而是对那个特定时代艺术家探索油画的成果的概括,也是一种美学上的立场。如肖峰所评价,土油画“没有丝毫媚俗、矫揉造作之感”,“初看貌不惊人,当人们深入其中,却有无穷的回味”。陆琦在研究中指出,莫朴醇厚朴实的画面扎根于传统中国文化,又与一般民众审美相契合,独特的美学特点使得这种风格变得无法超越。莫朴那代人大多怀有坚定的民族意识,肩负着构筑集体叙事的使命。作为艺术家的自觉选择,土油画充分体现了西洋油画与民族土壤的交融,是对本土现实深刻关注与认同的产物。观看莫朴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家在风格上的坚持,更是对所处时代文化背景的融入与探索。
7号展厅一侧
7号厅以“美育再重弹”为主题,带给观者对于莫朴晚年艺术探索与教学相长的思考。默立在中央的拐杖是莫朴的贴身之物,常出现在莫朴后期的个人影像中,满目的痕迹诉说着沧桑和坚韧。后方是一面宽大如墙的黑板,浙派人物画的革新之作、周昌谷笔下的《两个羊羔》就陈列其上,与莫朴的数条教学思想并置着。展柜尽头,黎冰鸿所作的《莫朴像》与莫朴的讣告形成了意味深长的映照,鲜活的面孔戛然而止,人们就这样看完了莫朴的一生,凝视这些物品,激动却怅然的心情不言而喻,在回想莫朴的艺术人生时,是否感觉与他的距离更近了一些?
我们活跃在苏北 12.5×23.5cm 印刷品 1941年
《铁佛寺》 华东出版社 1951年4月初版(封面)
向前走的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回顾的契机,怀念来时的路上都有谁曾经走过。观看这些文献的过程,也是重识历史的过程。时间不可逆转地朝前推进,但通过不断发现的文献与作品,我们得以逐渐接近过去的真实,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莫朴那一代艺术家面临的问题至今仍以不同形式不同状态存在着,而莫朴对艺术的探索实践始终会成为我们当下思考的有力参照。
让本不了解莫朴的人认识他的艺术,让本就熟悉莫朴的人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寻找新的维度,让历史成为可以与当下对话的存在,也许就是这场展览带给我们最现实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