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诊多例,有人直接住进ICU,不是大病,起初就像感冒。发热、咳嗽、乏力,一开始不当回事,结果一步步拖成了重症。别再把“感冒”当小事,有些病,穿着“感冒”的外衣,藏着“急性杀伤”的利刃。
确诊多例,有人直接住进ICU,不是大病,起初就像感冒。发热、咳嗽、乏力,一开始不当回事,结果一步步拖成了重症。别再把“感冒”当小事,有些病,穿着“感冒”的外衣,藏着“急性杀伤”的利刃。
真正危险的不是症状多重,而是你以为它轻。普通人对“感冒”的理解,往往过于简单。头晕、流涕、咽痛,一包感冒药扛着,喝点热水凑合,等着自愈。
问题是,不是所有发热咳嗽都是感冒。有些病毒不是来客气的,一旦延误分辨,错过黄金干预期,轻则卧床数周,重则进ICU抢救。
近期多地通报多例重症病例,起因都是“以为是感冒”。而真正的元凶,有的是流感病毒,有的是腺病毒,还有隐性感染引发的肺炎或败血症。这些病初期像极了普通感冒,却可能在48小时内急转直下。
感冒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的统称,大多数是轻症,但流感不同。流感病毒攻击性更强,特别是甲型流感,能迅速侵犯下呼吸道,引发高热、肌肉酸痛、极度虚弱。
若本身有基础病,或者老年人、儿童、孕妇,极易快速演变为肺炎、呼吸衰竭。临床上最怕的,是“隐性发展”。一开始只是低烧,几天后突然高热不退、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这时病情可能已深入肺泡,甚至开始全身感染反应。一旦出现全身炎症风暴,生命安全立刻受到威胁。
住进ICU的患者,很多都说“没想到会变这么严重”。他们不是不关心健康,而是被“感冒”的刻板印象蒙蔽了判断力。感冒不是问题,误判才是风险。
那到底哪些表现值得高度警惕?不是所有咳嗽发烧都要进医院,但出现以下几种信号,必须引起重视:
高热持续超过3天,体温反复超过39度;
呼吸变快、喘不上气,胸口发紧;
咳出的痰发黄、发绿、带血丝;
极度乏力、头晕、走路不稳;
心跳加快、意识模糊、食欲极差。
这些症状不是普通感冒该有的表现,一旦出现,别犹豫,立刻就医。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身体抵抗力本就弱,很容易一场“假感冒”引发全身崩溃。
还有一点必须说清楚:不是所有人都能“硬扛”过去,及时就医比什么都重要。很多人有个误区:“我年轻,身体好,扛一扛没事。”问题是,病毒不管你年纪大小,只要免疫系统一时失控,症状就能迅速加剧。
肺炎球菌感染、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都曾有过年轻人住进ICU的真实案例。不是病毒变强,而是我们放松了警惕。
更麻烦的是,有些疾病在早期并没有典型症状。比如心肌炎,很多是病毒性感染引发的,初期表现就是低烧、乏力、心悸。你以为是感冒,实则病毒已经入侵心脏组织,等到胸闷、气短、休克,可能已经走到了生死边缘。
还有一种病,叫败血症。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不然。轻微的感染如果没有控制住,细菌或毒素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短时间内多器官衰竭,每年都有健康成年人因败血症猝死。现实中,真正能救命的不是“扛过去”,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别再用“感冒”两个字掩盖身体的警报声。
身体发出的每一次异常信号,都是在提醒你——要么处理它,要么被它处理。那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些“假感冒真重病”的风险?答案不复杂,但很少人认真做。
第一,分清症状特征。普通感冒通常发热不高、症状较轻,咳嗽为主,无全身明显不适。而流感、病毒性肺炎等常伴高热、肌肉酸痛、寒战、全身疲乏,症状明显“拖人”,不是“多睡一觉”就能缓解。
第二,高危人群要格外小心。糖尿病、高血压、哮喘、慢阻肺、肿瘤患者、老年人、孕妇,都属于极易发展为重症的群体。一旦发热就该引起警觉,别等病情拖成“命悬一线”。
第三,重视疫苗接种。很多人不屑一顾流感疫苗,其实接种既能预防感染,也能降低重症风险。别等生病了才后悔没打疫苗,那时候补救已经太晚。
第四,注意个人防护和生活节律。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都是在帮你筑起“第一道防线”。身体免疫力下降,病毒入侵就容易得逞。
第五,学会判断“拖不得”的信号。发热超过三天、呼吸困难、咳痰异常、心跳异常、意识模糊——这些都是红色警报,别再犹豫吃不吃药、要不要去医院,命不是拿来赌的。
很多人总觉得生病是一件远的事,直到病来如山倒,才惊觉健康的脆弱。别让“看似感冒”耽误了黄金时间,也别再用“没事”来安慰自己。身体从不撒谎,它给你的每一次不适,都是一次求救。不是所有危险都有预兆,但你可以有准备地生活。
参考文献: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流感防控核心信息》
[2]《中国呼吸杂志》.病毒性肺炎临床识别要点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常见传染病公众预防手册》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来源:迟医生健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