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水战斗之后,任弼时当肖克面拍了桌子,贺老总义正言辞:靠不住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03:32 1

摘要:1936年1月,湖南芷江,便水河边,枪响了,不是命令,是误触,伏击,变成了遭遇战。

文|避寒

编辑|避寒

《——【·前言·】——》

1936年1月,湖南芷江,便水河边,枪响了,不是命令,是误触,伏击,变成了遭遇战。

红军失了先手,战局转向,萧克转身就撤,贺龙还在前线拼命。

红军指挥体系第一次这么尴尬地撕开了脸,那天的会,任弼时拍桌子,贺龙爆了粗口,萧克站在那里,脸色铁青。

那天的部署,其实很清楚,红二、六军团分工明确,红六军团主攻李觉第16师,红二军团负责打援。

战场选在便水,一条不起眼的支流,掩体多,适合伏击,计划是诱敌深入,一口吃下。

前线士兵埋伏多日,李觉部果然上钩,第16师进村,当时,红六军团已经进入预定攻击位置,然而,一声突如其来的枪响,打破了全局。

不是命令,是失误,兵变?不是,是某士兵手汗太多,误触扳机。

枪声刺破山谷,也刺破了整个作战计划,敌军警觉,李觉第16师停止推进,回头部署。

战场失去主动,伏击,立刻变成遭遇战。

萧克反应快,他第一时间判断:打不了了,因为援军到了。

敌军并不孤军,第19师、第63师迅速增援,三个师,对两个军团,兵力比突然翻倍。

红军两万人,对上了三万正规部队,还配有重炮。

这一刻,红六军团面临抉择,萧克下令:撤。

没有通知红二军团,这是整场冲突的源头。

红六军团走了,夜色中悄悄撤离,没有口令,没有协同,贺龙那边,还在准备配合打援,第二天清晨,他才发现萧克不见了。

没有命令,也没有一句招呼,他气炸了。

敌军三面包围。红二军团被死死咬住,无法脱身,后援不见,前方敌军蜂拥而至,炮火覆盖了整个阵地。

十一团团长覃耀楚,在冲锋中胸部中弹,当场牺牲。

红四师参谋长金承忠,被炮弹震飞,头骨开裂,没有遗体。

贺龙咬着牙,坚持不退。

他不信萧克就这么走了,他还以为是调动失误,他等到了下午,才确认红六军团已远离战场,“他们不来了。”

脱困,是靠红二军团自己拼出来的,边打边退,一寸一寸地扛住敌军,直到晚上,才艰难脱离包围圈。

战后总结会,直接火药味上头,贺龙摔杯子,任弼时拍桌子,萧克被点名。

任弼时不是冲动派,他讲话,往往冷静克制,但这次他忍不住了。

总结会上,他站起身,声音不高,但语速极快,直接拍桌子:“萧克,你顶撞上级,你对红军不负责!”

萧克站着没动,眼神发直,他不是不懂战场形势,他甚至认为自己的撤退是合理的。

他回了一句:“我判断敌情有变,主攻目标已无法完成,留在原地只会被反包围。”会场瞬间安静,没人接话。

贺龙打破沉默,他语气重了:“你这个人,不老实。”

“你不打招呼就撤退,你把兄弟部队扔在那里不管,你靠不住,”气氛越来越紧。

王震出面打圆场,他站出来说:“责任在我,撤退是我建议的。”这句话救了萧克一命,但也埋下了另一个问题。

贺龙没有继续骂,他不想在会上撕破脸,可那之后,贺龙开始怀疑萧克的动机。

在贺龙眼中,萧克“避重就轻”,打得赢就上,打不赢就跑,没有全局观。

“红军不是你一个军团。”这是贺龙会后说的话。

这场战斗,揭开了一个更深的问题,不是判断失误,不是临机应变,是指挥系统之间缺乏信任。

萧克认为自己是按战场原则行事,敌我悬殊,保存实力才是重点。

贺龙却认为,这是战斗前早就定好的计划,你不跟我打招呼就撤退,那我怎么办?兄弟部队不是你的棋子。

两种思维,碰撞了,一个讲军事原则,一个讲革命纪律。

贺龙说了一句狠话:“你这是脱了裤子谈战斗。”

任弼时没接话,但私下写了批注:“红六军团缺乏协同意识,临战指挥脱节,须严肃处理。”

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红二、六军团之间的情绪都非常紧张,萧克逐渐被边缘化,后续的大型战役中,他很少被委以全权指挥。

便水之后,气氛变了,红军的内部分歧,不再藏着掖着。

几个月后,红二、六军团在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张国焘在,他掌握重兵,他要“另立中央”,成立“西北局”,拒绝北上,口号是:“南下建立根据地。”

这时候,萧克站出来了,他支持张国焘。

不是暧昧表态,是公开站队,在一次高层会议上,他说:“红军不是一股独立的力量,必须考虑现实环境。”

贺龙坐在他对面,脸一言难尽,王震在场,听完后沉默,任弼时板着脸:“我们不能脱离党中央。”

那场争论,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会后,贺龙直接在日记里写了一句:

“他终于还是站到了对面。”

贺龙与萧克之间的裂痕,不只是战术分歧,而是路线分裂,他们的选择,根本不在一条线上。

萧克看重军事形势与保存力量,认为继续北上毫无补给,是政治豪赌。

贺龙则认定:不能跟张国焘走,他不信那个“另起炉灶”的红四方面军。

“红军就是一个中央。”这是贺龙的坚持。

这段时间,萧克被贺龙彻底边缘,他的意见越来越被忽视,任何关于调动、进攻的建议,一旦由他提出,贺龙只看一眼就放下。

但萧克不傻,他知道自己已被推到另一个阵营,再坚持,就是对抗,他开始沉默。

1938年,抗战爆发已两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贺龙任120师师长,王震任副师长,萧克,被安排为副参谋长。

其实,这是一种平衡,表面上是合作,但萧克心里清楚,自己在这里,不是核心。

工作时,意见被否定,会议上,被打断发言,一次战前会议,萧克提出一个绕后方案,王震当场回怼:

“你以为这是演习?”贺龙没说话,只是皱眉。

会后,萧克自己走进贺龙办公室,说:“我申请调离。”

贺龙看着他,说了三个字:“靠不住。”没有脾气,没有争论,只是那句话。

几周后,调令下来,萧克调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职务不低,实际上是调离核心。

从此,120师,再没有他的名字,这是贺龙做的决定,任弼时默许。

他们没有开除他,没有批判他,但也没给机会,他们选择了“冷处理”。

矛盾归矛盾,情面未断,萧克娶的是贺龙的妻妹,蹇先佛,两人是连襟,曾经的亲密,如今成了隔阂。

但萧克给贺龙女儿起名,“贺捷生”这个名字,是萧克写下的,他没有拒绝,贺龙也没反对。

多年以来,他们见面,依然寒暄,点,但不再并肩打仗。

萧克在后来的回忆录里写:“我与贺龙同志,在大政方针上合作良好。”这是公开的说法。

但没有一句赞美。

贺龙从未在正式场合提到萧克的功绩,哪怕便水之后,萧克表现并非全然失败,可在贺龙眼里,那次“不打招呼就撤退”,已无法弥补。

“靠不住”三个字,就像一道刻痕,留了一辈子。

便水的枪声早已过去,但那一声“撤退”的决策,却成了一个时代的切口。

一边是纪律,一边是判断,一边是协同,一边是保存,矛盾无法调和,结果无法撤回。

萧克不是失败者,他是另一个选择的代表,但他输在不合时宜。

贺龙、任弼时、王震,他们要的是听令合拍、步调一致,他们不需要一个动辄“单干”的指挥员。

战争,不是一个人的判断赢,是所有人一起扛。

来源:猫眼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