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杭州的AI硬件公司Rokid推出的新品Rokid Glasses在短短5天内全渠道售出4万台。官方宣称:“9月产能全部售罄,10月15日后才能发货。”
销量火爆口碑却下滑,用户为何会质疑Rokid变相违约?
杭州的AI硬件公司Rokid推出的新品Rokid Glasses在短短5天内全渠道售出4万台。官方宣称:“9月产能全部售罄,10月15日后才能发货。”
但就在销量冲上高点的同时,Rokid的口碑却开始走下坡。
Rokid Glasses首次亮相时,预售价定在2499元。对于一款融合AI语音、AR导航、音视频等功能的设备来说,这个价格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市场穿透力。
彼时国产AI眼镜价格集中在3000元以上,有的甚至要五千。Rokid定价2499元,吸引了大量用户的同时,也把其他品牌的定价节奏打乱了。
到了正式发售时,Rokid将价格调整为3299元,涨幅达到800元。一些用户质疑:“如果产品早就打算卖3299元,为什么当初要以2499元的价格做预约?”更有用户将此称为“价格背刺”。
在官方层面,Rokid并未在预售初期明确说明“价格可能调整”。而在用户侧,早期的预售宣传画面、媒体报道、平台页面普遍以2499元作为“正式价格”呈现,这种信息误导用户。
天猫平台上已有用户投诉称“商家承诺未履约”,平台判定后对Rokid店铺进行了扣分处理。
价格争议尚未平息,发货问题又接踵而至。
Rokid在发布时承诺“6月下旬开始发货”。按照时间节点,6月29日确实有小批量产品从位于湖南的蓝思科技工厂发出,首批用户在杭州等地陆续收到货。截至7月11日,大量F码用户仍未收到设备,社群中开始出现不满声音。
用户指出,尽管官方技术上已经“开始发货”,“发货”就意味着大批量交付的正式启动,而且Rokid并未对发货节奏做出清晰解释,只是在官方社群中零散回应。
Rokid在预售期间设计了三种预约方式:F码邀请、9.9元预约、1元/0元预约。原本是为了精细管理销售节奏,但引发了大量误解。
5月,Rokid公布发货顺序:F码优先,其次是9.9元预约,最后是1元/0元用户。但由于产能受限,一旦F码用户延期,整体顺序便被打乱。
Rokid Glasses提词器实现“自动驾驶”
用户开始在社区中互相质疑:“我是F码,为什么还没发货?”“9.9元的就收到了,是不是规则变了?”
创始人祝铭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F码机制早期是为了产品共创,现在更像是一种供货保障。”这也证实F码更像是一种供货保障。
国内市场的信任问题还没解决,国外又添了新麻烦。
在Kickstarter上支持了Rokid Glasses的众筹用户,近期接到UPS通知,150美元进口关税+ 100美元关税处理费”,合计250美元。很多用户表示,这一费用在支付尾款时并未被提醒,直到UPS打电话才知道产品已经发出。
Rokid在申报时将产品价格标为100美元,而非实际购买价格500美元。这一做法导致清关费用变化较大,却未与用户及时沟通,最终由用户自行承担后果。
有用户直言:“这不是早期项目了,不能再用‘信息不透明’当借口。”
9月,Rokid宣布Rokid Glasses产能售罄,全年出货目标有望突破大几十万台。从销量来看,确实是一次成功的突破。这是否意味着信任问题只是“个别声音”?
业内人士指出,AI眼镜目前仍是尝鲜型产品,用户大多出于好奇或尝试而购买。关键不在于销量本身,而在于使用后的口碑和二次购买率。
如果用户在一次购买后,对品牌产生疑虑,未来的复购和推荐就会大打折扣。
Rokid Glasses确实是一款有技术亮点的AI眼镜,整机才49克,还能语音助手、导航、拍照,代表着AI硬件开始走进普通人生活。
但技术的进步并不意味着用户会自动信任。品牌与用户之间最牢固的关系,从不是靠价格,而是靠兑现承诺、稳定节奏和真实沟通。
销量是一次选择,信任是长期陪伴。在走向大众市场的道路上,Rokid或许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但能否站稳,还需看它如何兑现那份最基础的承诺。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