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正剥夺人们的自主生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03:03 1

摘要:如果我们不再彼此交流,就无法为自己构建美好的未来。而无论是现实中的深度交流,还是网络上的有效沟通,都只能发生在 “过着自主生活” 的人之间,而非盲目被动的 “工具人” 之间。

如果我们不再彼此交流,就无法为自己构建美好的未来。而无论是现实中的深度交流,还是网络上的有效沟通,都只能发生在 “过着自主生活” 的人之间,而非盲目被动的 “工具人” 之间。

尼泊尔近期的骚乱表明,如今对待社交媒体绝不可掉以轻心。它们已从 “技术玩具”“非必需的娱乐选项”,转变为人们的刚性需求,成为信息社会的核心支柱。

然而,随着社交媒体的 “无孔不入”,其中可供自由表达、创新创造、彰显个性的空间愈发狭窄,就连 “社交属性” 本身 —— 交流、互动、社群联结 —— 也在不断弱化。个人意志让位于 “被强加的共识”,独特性让位于 “无差别的共性”,用户逐渐沦为网络中的 “神经元”:功能只是接收其他 “神经元” 的刺激信号,再沿链条传递下去,而信号的源头,却始终在自身生活视野之外。遥远的美国某州发生恶性枪击案,或是某位老年歌手发表争议性访谈,都能成为人们 “公开反思” 的理由,但这种反思往往是模板化的 —— 那些参与其中的人认为,“宝贵的世界” 正期待着自己这样的 “个人贡献”。更严重的是,这些人不仅在传播与自身无关的外部议题,自身也渐渐沦为没有思想的 “演员”—— 如同搭载了人工智能的机器人。

信息社会正走向 “去社会化” 与 “去人性化”。

事实上,社交媒体的初衷并非如此,最初的运作模式也完全不同。我不禁想起 “直播日记”(Живой журнал)的黄金时代 ——21 世纪初,在网上写日记还不是普遍习惯,更多被视为一种新奇的爱好。当时,网络交流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是电视 “全面覆盖”、评论员 “单向灌输”(人们无法反驳)的替代选择。

那时的社交媒体,能挖掘出人们不愿与他人分享的个人故事。人们发现,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其吸引力不亚于甚至超过当红 “明星” 的经历;家庭主妇们关于 “蛋黄酱在烹饪中的作用与地位” 的讨论,激烈程度也不逊于政治辩论。

在经历了 90 年代 “拜金热” 导致社会原子化的背景下,当时的社交媒体实则在助力社会关系的 “重生”。人们不只是找回旧友、结识新朋,更在重新认识自己:自己是谁、来自何方、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结果是 “交流与社群” 的复兴,且这种复兴并未局限于虚拟世界。原本拥有固定社交圈(亲友、同事)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突破社交、年龄、地域的界限,大幅拓展人脉。基于虚拟交流的新型现实关系不断建立,有时甚至能以惊人的方式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例如,有人借此找到创作社群,在文学或音乐领域实现了自我价值。

如今的社交媒体,无论是 Telegram(电报)还是 VK(俄罗斯最大社交平台),都已无法再被称为电视的替代品。反而给人一种感觉:电视那种 “全面掌控” 的特质,已转移到了互联网中。事实证明,若用户能用自己的声音 “复述” 外部灌输的信息,这些信息就能更有效地植入其脑海。如今的互联网,不再是挖掘个人独特价值的工具,反而在极力将人 “格式化”。网络要求用户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去传播病毒式视频、他人的言论与观点,而这些内容背后,我们看不到真实的人。在 Telegram 上,评论者往往是匿名的,账号背后没有任何真实个性支撑;有时,用户自己都没意识到,在对话者眼中,自己只是 “无名之辈”,与 “无名之辈” 的对话,不可能有任何真实的目标。

走出这一困境的方法,或许是 “议题本土化”。让我们像过去那样,把全球新闻交给通讯社去报道。我不想从阿尔汉格尔斯克、迈科普或伊尔库茨克的博主那里,了解犹他州的近况、巴黎反对马克龙的抗议活动,或是北约在拉姆施泰因的又一次会议 —— 更何况,这些博主对这些事的了解,不过是从其他可信度参差不齐的博主那里看到的内容。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否定博主作为信息来源的价值。恰恰相反,我更想听到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亲友的经历、所在城市与地区的动态。正是这些故事,编织成了我们国家的生活图景。苏联时期曾有 “农村通讯员”“工厂通讯员”“青年通讯员”—— 他们是媒体的志愿合作者。如今,每个人都能为当下的生活 “编织一缕丝线”。若为了 “无个性的信息转发者” 这一角色,放弃这样的机会,未免太过愚蠢。

为了 “信息健康”,我们不妨设想一套简单的 “实践方法”:想写一篇 “所有通讯社都在报道、所有人都已写过、已被转发数千次” 的内容?先看看身边吧。你家里养了猫吗?是不是很久没和它 “聊聊” 了?陪猫说说话吧,它也需要陪伴。拍下它的样子,让你的读者也开心一下。即便常被调侃的 “猫咪照片”,也比重复他人议题要好 ——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想再一次讨论 “某位文化人士的不光彩行为”(不管他已是 “外国代理人”,还是正准备成为)?即便没有你,也会有人做这件事。不如看看窗外: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邻居是不是在搬家具?市政工人是不是在撬起路边石,准备更换更高更厚的新石砖?今天的天空是不是有特别美的云彩?这些事对我们至关重要,正因为它们发生在你身边、你眼前,你是这些事的见证者。

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再彼此交流,就无法为自己构建美好的未来。而无论是现实中的深度交流,还是网络上的有效沟通,都只能发生在 “过着自主生活” 的人之间,而非盲目被动的 “工具人” 之间。

来源:俄罗斯观察家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