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成柱师长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官兵,声音有些哽咽:"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要告别战斗多年的中国,回到祖国朝鲜参加建设。这些年来,我们和中国同志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49年的春天,东北野战军某部营地内,两个特殊的师正在举行告别仪式。
金成柱师长站在台上,望着台下整齐列队的官兵,声音有些哽咽:"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要告别战斗多年的中国,回到祖国朝鲜参加建设。这些年来,我们和中国同志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台下,参加过四平战役的老兵李根植忍不住红了眼眶。他想起三年前加入东野时的情景,那时他还是个不懂事的毛头小子,是中国老班长教会他打枪、识字,甚至在他负伤时背着他行军几十里。
"老李,真舍不得你们啊!"中国战友小王紧紧握着他的手,"打完仗一定要回来看我们!"
李根植重重点头:"一定!你们也是我的兄弟!"
回到朝鲜后,这些经历过解放战争洗礼的老兵立即成为人民军的骨干。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李根植所在部队整编为人民军第5师团,作为先锋直扑洛东江。
"同志们!让南边的家伙见识见识咱们东野老兵的厉害!"金成柱师长在战前动员时这样喊道。
战斗进行得出奇顺利。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善于穿插包抄,经常打得韩军措手不及。
一次夜袭中,李根植带领一个排巧妙地绕到敌军后方,仅用半小时就端掉了韩军一个炮兵阵地。
"这些北边来的简直是天兵天将!"被俘的韩军军官惊恐地说,"他们打仗的方式从来没见过!"
然而,好景不长。美军介入后,战局急剧逆转。在一次阻击战中,李根植的连队奉命死守一个高地。
"必须坚守48小时!"营长命令道,"没有撤退的命令!"
美军的炮火异常猛烈,阵地很快被炸成焦土。李根植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心如刀绞。最让他痛心的是,朝鲜指挥官完全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死守。
"连长,撤吧!弟兄们顶不住了!"副连长哀求道。
李根植望着山下美军的坦克集群,咬牙道:"再坚持一下!"
48小时过去,全连120人只剩下23人。当撤退命令终于传来时,李根植抱起一个重伤的战士,踉跄着走下阵地。这一仗,他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从四野一起回来的朴成焕。
战后总结会上,李根植忍不住提出意见:"指挥官同志,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战术......"
"住口!"朝鲜指挥官粗暴地打断他,"你是在质疑上级的决定吗?"
当晚,李根植因为"顶撞上级"被罚打扫厕所。他一边刷着马桶,一边想起在东野时的日子。那时的首长总是鼓励大家提建议,官兵亲如兄弟。
021953年停战后,李根植回到平壤。他发现军队中的等级森严,军官享有各种特权,而普通士兵却要忍受体罚和苛待。更让他不安的是,部队中开始清算"延安派",许多从中国回来的同志受到排挤。
一天,老战友偷偷找到他:"根植,听说上面要调查我们在中国的经历。我看情况不妙啊......"
就在这时,李根植收到来自中国吉林的家信。信中说家乡土改后分到了土地,日子越来越好,老母亲盼着他回去。看着信纸上熟悉的汉字,李根植的思乡之情再也抑制不住。
1955年,中朝两国就双重国籍问题达成协议。李根植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归中国。在办理手续时,他遇到不少老战友。
"老金,你也选择回国?"李根植惊讶地问。
曾经的金成柱师长如今两鬓斑白,苦笑着说:"这里不是我们的家啊。我想念东北的黑土地,想念那些中国老战友。"
回国途中,他们在丹东口岸受到热烈欢迎。当地政府为归国官兵准备了安置房和耕地。更让李根植感动的是,当年东野的老首长特意赶来迎接。
"好小子!还记得我吗?"老首长拍着他的肩膀,"听说你们在朝鲜打得不错!"
李根植立正敬礼:"报告首长,东野老兵李根植归队!"
老首长哈哈大笑:"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吉林省延边州给你们准备了新家,以后就在这安心过日子吧!"
在延边,李根植分到了土地和房屋,还当上了生产队长。他经常给年轻人讲战斗故事,但总是省略在朝鲜的不愉快经历。
1960年的一天,李根植在县里开会时偶然遇到当年的朝鲜指挥官。如今对方已是流亡中国的"延安派"干部。
"现在想想,还是在中国好啊。"前指挥官感慨道,"官兵平等,老百姓也安居乐业。"
李根植望着远处绿油油的稻田,微笑着说:"是啊,这里才是我们的家。"
晚年的李根植儿孙满堂,经常有老战友来家里串门。他们喝着延边米酒,唱着当年的军歌,有时也会说起那些牺牲在朝鲜的战友。
"成焕要是能回来就好了......"李根植常常这样喃喃自语。
1980年,李根植病逝前留下遗嘱:要把骨灰撒在长白山下。他说:"我要永远守护这片土地,这片收留了我们这些游子的土地。"
如今,在延边各地的烈士陵园里,不仅安葬着抗日英雄,也长眠着许多从朝鲜归来的东野老兵。他们的墓碑大多朝向南方,仿佛在遥望那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但最终,他们选择永远留在了中国——这个给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家园。
来源:三联影咖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