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在2005年打开天涯社区,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中文互联网——没有算法推荐,没有流量明星,没有水军控评,有的只是纯粹的文字、疯狂的脑洞和真实的交锋。这里曾是中文互联网的“耶路撒冷”,是思想的自由市场,是无数传奇的起点。
如果你在2005年打开天涯社区,你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今天的中文互联网——没有算法推荐,没有流量明星,没有水军控评,有的只是纯粹的文字、疯狂的脑洞和真实的交锋。这里曾是中文互联网的“耶路撒冷”,是思想的自由市场,是无数传奇的起点。
天涯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真正做到了“高手在民间”。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最初只是“煮酒论史”版块的一个连载帖,结果硬生生靠口碑引爆全网,最终出版成书销量破千万;芙蓉姐姐的走红,让所有人第一次见识到“草根网红”的威力;股市论坛里的“缠中说禅”,精准预测了2007年A股大顶,其理论至今被奉为投资圣经。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背书的论坛,竟能孕育出如此多影响现实世界的现象级内容。
更令人怀念的是所有帖子按回复时间排序,完全“用脚投票”。一篇好帖可以几个月飘在首页,差的内容瞬间沉底。版主大多是义务劳动,用户之间以“楼主”“筒子”(同志)相称,讨论氛围既热烈又纯粹。2008年汶川地震时,天涯的“直播帖”更新速度甚至快过官媒;2010年“我爸是李刚”事件中,网友通过人肉搜索让特权无处遁形——这种公民参与感,在今天高度管控的互联网上已近乎绝迹。
天涯还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基因库”。现在年轻人熟知的“楼主好人一生平安”“跪求”“火钳刘明”等梗,全都发源于此。更不用说那些影响深远的网络文学:《鬼吹灯》最早在天涯“莲蓬鬼话”连载,《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开创了都市情感文先河。就连微博的“热搜”形式,也是模仿天涯早期的“热帖排行榜”。可以说,没有天涯,今天的中文互联网会失去一半的色彩。
可惜,这个曾经日均PV过亿的超级论坛,最终死在了自己的傲慢上。2012年那次灾难性改版,把树状讨论结构改成信息流,老用户集体暴怒;2015年后为了变现疯狂卖广告,很多核心版块沦为莆田医院重灾区;最致命的是2018年因欠费导致服务器瘫痪,十年精华帖一夜蒸发。
如今的天涯官网,我只找到了这个……
回望天涯的兴衰,像极了互联网发展的缩影——从自由开放到急功近利,从内容为王到流量至上。有老用户说:“现在的互联网更精致了,但再也没有那种一群人熬夜追更一个帖子的感动。”或许,天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它留下了什么,而在于它证明过:中文互联网,曾经可以如此有趣、有料、有温度。
来源:嗨皮游戏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