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BI榜单看国货逆袭:不拼低价,拼“被选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09:46 1

摘要:这份榜单焕然一新,摒弃了单纯鼓吹销售额的旧态,它将淘宝天猫数十亿真实交易中的购买、复购、口碑及新品表现等因素纳入考量,宛如一份“消费者为品牌给出的成绩单”。

2025年5月,北大国发院那份CBI指数和CBI500榜单一出来,不少做消费的人都停下了手里的活。

这份榜单焕然一新,摒弃了单纯鼓吹销售额的旧态,它将淘宝天猫数十亿真实交易中的购买、复购、口碑及新品表现等因素纳入考量,宛如一份“消费者为品牌给出的成绩单”。

这两年消费市场乱得很,大牌喊着中国市场增速慢,国货新锐在价格战和渠道依赖里颠颠撞撞,大家都搞不清,消费者到底是更挑了,还是就想捡便宜?这份榜单,倒是给了些实在答案。

榜单里最有意思的是二季度数据,整体指数65.21,比一季度高了2分左右。

本来这就是个常规数字,但巧就巧在数据覆盖了618大促,以前业内总觉得,大促嘛,大家肯定冲着低价囤货,劣质商品该卖得好了吧?

结果数据打了脸,消费者在最容易冲动的时候,反而更认品质。

这事儿说透了,就是消费市场的逻辑换了赛道,过去十年堪称“流量的十年”,直播电商兴起后,诸多新锐品牌凭借投流、种草与铺设渠道,销量一路飙升。

流量于品牌而言,恰似命脉一般至关重要,但现在这套玩不转了,榜单里看得明明白白,靠广告堆出来的销量,一停投就垮。

有个消费投资人跟我聊过,说最怕投的品牌像过山车,涨得快跌得更快,真想稳住,还得看产品力、复购率这些实在东西。

今年9月16日那场“快消新锐品牌榜”研讨会,中山大学纪洋教授说的话挺戳人,“这不是白牌时代,是品牌价值还能壮大的时代”。

由此可见,如今消费者挑选品牌,早已不再单纯着眼于声量大小、曝光多寡,而是更注重品牌是否值得长期托付信赖,这体现出消费观念的理性转变。

就像这次上榜的50个快消新锐,全是2018年后在天猫开店的牌子,3000多个里挑出来的,靠的不是规模大,而是能持续出新品、抓得住高价值人群,复购和口碑还都过硬。

这些新锐品牌能站稳脚,路子各有各的野,但核心就一个:让消费者愿意一次次回头。

先说海龟爸爸,本来想在成人防晒里分杯羹,但后来发现大家都在卷,干脆转头扎进儿童防晒这个没人注意的小赛道。

这两年家长对孩子护肤越来越精细,儿童防晒需求一下子冒了出来,海龟爸爸正好接住了,现在直接冲到全国第一。

这招其实很聪明,细分赛道看着“边缘”,一旦把用户需求做透,照样能变成主航道。

至本走的是另一条路,不搞爆款那套,靠环保留住人。

他们搞了个“空瓶回收计划”,消费者把空瓶寄回去,能换积分换产品,慢慢就把用户拉进自己的品牌生态里。

现在至本的客单价和复购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一大截,快消行业里,这种“慢功夫”打法很少见,但毫无疑问,在流量不靠谱的当下,反而更抗摔。

她研社玩的是“价值共鸣”,隐血卫生巾、新疆棉系列一出来,不少女生觉得“终于有人懂我”。

这些产品不算全新发明,但戳中了以前被忽视的需求,消费者买它,不只是买个日用品,更是认它背后的态度,这种认同感,比低价管用多了。

还有独特艾琳,把香氛和洗护绑在一起,把洗澡说成“疗愈仪式”。

本来洗护行业都在比谁更美白、更滋润,它偏偏让大家为气味和情绪买单,现在年轻人花钱,早就不只为了实用,能带来好心情,贵点也愿意。

天猫快消的激云总说得挺实在,现在消费者不管你是老牌子还是国际大牌,觉得好就选。

这50个上榜品牌,不管是扎细分赛道、玩可持续,还是搞价值共鸣、做情绪价值,说到底都是跟用户建了深层联系,不是靠一次两次的流量爆发混个脸熟。

单个品牌出彩不稀奇,这次榜单里48个都是中国内地品牌,96%的占比,这就不是巧合了,国货快消正在集体往上冲。

这些国货新锐,大多扎堆在上海、杭州、广州,上海有研发资源,杭州直播电商生态成熟,广州供应链齐全,天然适合孵品牌。

就像瑷尔博士,跟山东大学实验室合作搞微生态护肤,专利拿了不少,现在在益生菌护肤赛道,销量能跟欧莱雅掰手腕。

参半更绝,把牙膏拆成美白、护龈好几种场景化产品,硬是在老气的口腔护理市场里撕开个口子。

文化这张牌也被玩活了,花知晓把“少女感”和“国风”揉在一起,彩妆包装用非遗剪纸,还搞出“牡丹惊鸿”“玉兔仙踪”这些系列,不光国内年轻人喜欢,在东南亚也卖得火。

以前国货总跟着国际品牌跑,现在靠技术和文化,慢慢开始自己定规矩了。

现在国货快消的研发投入,比五年前翻了快一倍,实验室逻辑成了标配。

市场也被切得更细,儿童防晒、益生菌护肤这些小赛道,增速比大品类快得多。

资本也变了风向,以前追着短期爆款投,现在更愿意陪品牌慢慢做,看重的是能不能在消费者心里扎下根。

这份CBI榜单不是给行业下结论,更像个“坐标”,告诉大家消费市场现在走到哪了。

流量红利退了,靠低价、靠曝光混日子的品牌迟早被淘汰,不管是国货还是外资,想活下去,就得拿出让消费者“反复选”的本事。

未来的消费市场,拼的不是谁会吆喝,而是谁真能把产品、口碑、用户关系做扎实。

国货现在这股劲头,要是能稳住,说不定真能在全球快消市场里,闯出不一样的天地。

来源:法之生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