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匡说是自己虚构,但陈嘉上又指倪匡翻查霍元甲的讣告,发现其中有个弟子叫陈真,就写进了《精武门》的电影剧本里,但人物故事纯属虚构。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陈真或确有其人。
倪匡说是自己虚构,但陈嘉上又指倪匡翻查霍元甲的讣告,发现其中有个弟子叫陈真,就写进了《精武门》的电影剧本里,但人物故事纯属虚构。
其实,人物来历与真实与否,已经不再重要。
从倪匡笔下出现“陈真”这两个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渐进“成真”。
各种层出不穷的影视作品,都在丰盈着角色的骨血。
而其中最强的两个“陈真”,或应归属“双李”。
李小龙在前,李连杰在后。
他们隔着二十二年的时空,借“陈真”之名,以武手谈。
宛若宿命。
1972年,《精武门》上映。
继回港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大热之后,李小龙与原班人马继续合作,推出了这部以家仇国恨为主导线索的力作。
这也是“陈真”这个影视角色,第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
得知师傅亡故消息的陈真匆忙赶回武馆,在霍元甲的葬礼上哀恸欲绝。
后因日本人肆意挑衅而去虹口道场踢馆,横扫日本武士,归途中,再次与日本人发生摩擦,其后经暗中调查,发现了霍元甲被害的真相,经过连场激斗,他为师傅报了仇。
最后为了不连累同门,死在外国人的枪下。
站在当下回望。
那个年代的剧本并不算精巧,服化道、布景甚至武打动作设计方面都显得颇为粗糙,剧情则以动作为主,并不追求细腻深刻。
但即便在这样纵比而显露的缺陷之下,纵然已经隔了这么多年的时光,片末李小龙纵身而起那个刹那,却依然能让人无端红了眼眶。
近乎民族精神的化身。
李小龙能不能打?
电影中的多场对打,虽然看得出喂招和设计成分,但很显然,其他人完全跟不上李小龙。
不论群攻还是单挑,和李小龙比起来,其他演员就如孩童般笨拙。
个人最倾向洪金宝所言,“我的脚才伸了一半,他的脚已经在我脸上”,换句话说,李小龙这种级数,对手根本来不及反应就会躺倒在地。
他所具有的速度与力量,真的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绝对能打。
二十二年后。
另一部以陈真为主角的电影上映。
以李小龙版《精武门》为起点,经过三部与陈真有关的电视剧的打磨,故事变得越来越完整,角色的光芒也愈发耀眼。
这一版的陈真故事,叫作《精武英雄》,由李连杰担纲。
陈嘉上身兼编剧和导演两职,在保留《精武门》基础设定的前提下,对剧情进行了更深度的挖掘,使之更有张力。
不管是主角陈真、第一反派藤田刚,还是黑龙会的船越文夫,甚至一众戏份不多的配角,各个都个性鲜明,形象生动。
电影主题强调为国牺牲的大义。
视野宏大而深远。
多年以降。
香港动作电影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在动作设计上有了翻天彻地的变化,场面调度与动作创意上更见精当,尤其群攻对打的场面,尤为紧凑和震撼。
该片多场动作戏,都非常精彩。
譬如日本教室内的小试牛刀、初次登门虹口道场的以一敌数十,其后精武门与黑龙会的一场乱斗、霍廷恩与陈真之间的一场同门较技及最终的正邪对决,都堪称精彩纷呈。
不过笔者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陈真与黑龙会总教头船越文夫在山野间的一场手谈。
打斗别有意趣且禅意十足,言谈间充满智慧,将哲学与武术融为一炉,是一场以比武之名而生的武学教授和传承。
而在片末,陈真隐姓埋名去往抗日战场东三省,则是另一种层面的令人热血沸腾。
这是一种传承上的闭环。
李连杰不愧为中国动作演员中打得最好看的那一个,兼且演技出色。
他如是评价李小龙,“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武术家,他用的兵器是菲律宾的两截棍,他的脚李三脚,是跆拳道和空手道的融合,他的步伐接近拳王阿里,他的拳是咏春拳,他把各家之长都集中到一起,就创立了截拳道。”
这一场跨越时空的手谈。
来源:吉棠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