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苦难辉煌》记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
《苦难辉煌》
《苦难辉煌》记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
—推荐人:香坊站客运值班员 高悦 —
·············
读 书 心 得
读完《苦难辉煌》,掩卷时恰逢站台的播报声响起,看着南来北往的旅客提着行囊走向远方,忽然觉得金一南先生笔下那些在风雨中跋涉的身影,与我们这些守在客运一线的人,竟有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十年光阴,我从握着对讲机会紧张到结巴的新人,变成能从容应对站台突发状况的“老兵”,青春与汗水都洒在了这条不断延伸的铁道线上。四季轮转间,那些曾以为的“苦”,早已在一次次旅客的微笑里,酿成了属于平凡岗位的“辉煌”。
春天的站台总带着些许的忙碌与温柔。记得那年清明,细雨打湿了站台的地砖,一位老奶奶站在列车旁手足无措——她要去县城看生病的孙子,却找不到对应的车厢。我帮她核对车票,发现她误听了站台播报,差点上错列车。把她安顿好后,老奶奶从兜里掏出两个还带着体温的茶叶蛋,硬塞到我手里:“孩子,谢谢你,不然我这老太婆真不知道该咋办。”那时的我,袖口还沾着雨水,心里却暖洋洋的。《苦难辉煌》里说,“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中的坚守”,原来这份“坚守”,从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能只是帮旅客提一次行李,指一次路,在他们需要时递上一杯热水。后来每年春天,只要看到背着行囊的老人,我总会多问一句“您需要帮忙吗?”,因为知道,我们多一份细心,旅客的旅途就少一份慌乱。
夏天的考验,是烈日与暑运的双重“烤”验。正午的站台地表温度能超过40℃,钢轨被晒得发烫,鞋底踩上去都像踩着烙铁。记得一次暑运,我负责在站台引导旅客有序乘车,不到半小时,制服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嗓子也干得像要冒烟。有一次,一列满载学生的列车到站,车门打开的瞬间,热浪裹挟着喧闹涌出来,一个小男孩突然哭着找妈妈,人群拥挤中,他差点被行李箱绊倒。我冲过去把他抱起来,一边用衣袖帮他擦汗,一边通过对讲机联系广播寻人。当男孩的妈妈焦急地跑过来,紧紧抱着孩子向我道谢时,我看着自己被汗水泡得起皱的手掌,忽然明白《苦难辉煌》里写的“苦难是土壤,辉煌是盛开的花”——夏天的酷热是“苦”,但能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团圆,这份被需要的价值感,就是属于我们的“花”。后来每到暑运,我总会在口袋里揣上几颗薄荷糖,既给自己提神,也能分给哭闹的孩子,小小的糖果,成了烈日下的一丝甜。
秋天的客运线,藏着最动人的“归途”。每年国庆过后,站台会迎来一波农民工返乡潮,他们带着一年的收获,脸上挂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去年深秋,一位大叔背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袋子里装着给家人买的衣服和特产,上车时袋子突然裂开,东西撒了一地。我和同事赶紧过去帮忙,蹲在地上帮他把衣物一件件叠好,又找来绳子把袋子重新捆牢。大叔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苹果塞给我:“俺没啥好东西,这苹果甜,你尝尝。”那苹果带着秋日的清甜,咬下去的瞬间,想起《苦难辉煌》中说的“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是啊,我们见证着无数人“出发”的期待,也守护着他们“归来”的安心,秋风吹过站台时,那些旅客的笑容,就是我们一年中最珍贵的“收成”。
冬天的站台,总与“春运”这个词紧紧相连。晚点的列车到站时已是深夜,一位年轻妈妈抱着熟睡的孩子,手里还提着两大箱行李,下车时差点摔倒。我赶紧上前扶住她,帮她把行李提到出站口。她感激地说:“幸好有你,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抱着孩子走这么远。”那天夜里,站台上的灯光有些清冷,但看着旅客们奔向出站口外等候的家人,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鞭炮声,忽然觉得所有的坚守都有了意义。《苦难辉煌》里说,“辉煌的背后,是无人知晓的付出”,我们的付出或许无人铭记,但只要能让每一个家庭顺利团圆,这个冬天就不再寒冷。
十年时光,车轮载着无数人的故事向前,我也在四季的轮回中慢慢成长。从最初觉得客运工作枯燥又辛苦,到如今在每一次旅客的“谢谢”里找到价值,《苦难辉煌》让我读懂:不是只有惊天动地的事业才叫“辉煌”,把青春奉献给热爱的岗位,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解决旅客的难题,就是平凡人最动人的“辉煌”。
未来的日子,我依然会守在这方站台,看着列车来来往往,在春的细雨、夏的烈日、秋的清风、冬的寒夜里,继续书写属于客运人的青春故事——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车轮的转动,都在驶向更温暖的远方;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在铸就属于自己的“苦难辉煌”。
编辑:刘雪婷
校对:丁孝华
审核:吴晓畏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