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深度调查 | 一“麦”相承,“济麦系”推广面积为何持续领跑全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0 08:23 1

摘要:在小麦单产和总产提升过程中,良种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济麦22、济麦44等“济麦系”品种,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品种。

鲁地之麦,国之重粮。

在全国粮食生产的版图中,山东小麦举足轻重——2025年,山东夏粮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二,夏粮单产水平、总产增量跃居全国第一。

在小麦单产和总产提升过程中,良种作用功不可没,尤其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济麦22、济麦44等“济麦系”品种,为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的品种。

推广奇迹,创新国内小麦良种推广新纪录

目前,很多种植户反映,农作物品种更新太快,很多新品种三四年后在市场上就找不到影儿了。

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其中,小麦主导品种共有13个,济麦22和济麦44入围其中。济麦22作为审定近20年的“老面孔”,如今仍是各地小麦生产的主角。

据了解,2024年小麦秋播,济麦22、济麦44分别以982万亩和595万亩位列山东全省面积前两位,也是全国种植面积第一和第三位的主导品种。

今年5月20日,一场济麦系列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邹平市举行。

济麦22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振东带领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育种团队培育。2006年以来,这个品种先后通过山东、国家、江苏、安徽、河南、天津和河北省唐山市审(认)定,2009年5月1日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济麦22审定以来,累计种植超过3.6亿亩,是最近30年来我国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济麦22为全国小麦生产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功勋麦王”。

济麦22的突出特点是在不同区域、不同年份和不同种植管理条件下,都能稳定发挥,实现稳产高产。这成为各地种植户的共识。

济麦22不仅推广面积最大,对新品种培育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用济麦22做亲本选育审定的品种有200余个。可以说,济麦22的“子孙”遍天下。新品种鲁研951就是济麦22的后代之一。

“鲁研951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倒性好,综合抗病能力突出,抗旱节水性。”今年5月20日,一场小麦新品种观摩会在邹平市焦桥镇富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举行,合作社负责人夏玉富这样介绍自己的种植心得。

据了解,鲁研951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山东鲁研农业良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鲁研公司”)联合选育的高产广适多抗小麦新品种,是国家骨干型小麦品种鲁原502和济麦22强强“联姻”的后代,继承了双亲优良基因和优势性状,是“济麦系”的又一个新品种。

济宁市兖州区的鲁研951良种繁育田(资料图)。

鲁研951在2022年通过国家黄淮北片审定,2024年通过天津市审定,2023年山东秋播面积只有3万亩,2024年秋播达到150万亩,今年夏收实打最高亩产909.18公斤,推广面积进入全省前十。今年秋播,预计播种面积超过500万亩。

近年来,强筋面粉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强筋小麦的育种一直存在短板,“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成为几乎无法突破的难题。作为优质小麦的明星品种,济麦44却集超强筋、高产、广适、抗病等特点于一身,让小麦既高产又优质的梦想变成现实。

2018年,济麦44通过山东省审定,并先后通过河北、山西引种备案,安徽省、国家黄淮北片和南片审定,充分说明该品种的广适性特点。

目前,济麦44已经连续3年成为我国年推广面积第一大强筋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394万亩。今年夏收,在潍坊寒亭区2560亩大面积示范方亩产776.97公斤,成为超强筋小麦高产稳产生产典范。此外,济麦44连续多年入选国家粮油主导品种,被11位院士专家评价为整体居国际领先水平品种。这个品种先后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一等奖和大北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

产业协同,打造“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

为何一个个高产优质品种持续诞生,这些新品种又是如何快速从实验室推广到田间地头,获得农民认可的呢?

答案就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与山东鲁研公司打造的“育繁推产服销”一体化模式(以下简称“一体化模式”),成功跨越了试验田与生产大田的距离。这条贯穿品种培育、良种扩繁、联合推广、规模生产、标准服务、协作销售6个关键环节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正源源不断地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科技动能。

在品种培育阶段,山东鲁研公司为作物所提供市场最新动向与农民的反馈。为了更好地承接育种专家的材料,山东鲁研公司的技术人员在其400亩实验基地上进行差异化试验,为不同品种制定科学的推广策略与配套栽培技术方案。

待品种顺利通过审定后,山东鲁研公司依托已建成的30万亩小麦高效繁育基地,迅速开展种子繁育工作,持续对不同品种开展提纯复壮,使所有生产经营用种均达到原种标准,种子发芽率稳定保持在90%以上,超出国家标准5个百分点。

等良种繁育完成,再由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山东鲁研公司联合组建推广团队,按照“品种导向、区域细分、点面结合”的原则,集成相应配套栽培技术,分区域开展品种现场观摩、专业培训和技术服务。

正是得益于一体化模式,作为新品种的鲁研951在短时间内得以被大面积推广。

对此,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刘录祥认为,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相互融合,显著加速了新品种走向生产的速度,为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优良品种保障。

一体化模式也极大带动了种植户的增收致富,改变了很多农民“种粮不挣钱”的认识。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原本集体经济薄弱,村庄环境脏乱差。2016年,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萍带领下,村集体成立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2018年,济麦44示范种植基地在村里落户。

麦收前,潍坊市寒亭区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萍(右)正在观察济麦44的成熟情况(资料图)。

近年来,在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和山东鲁研公司支持下,一空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主动对接面粉加工企业,每斤小麦价格高出普通小麦8分到一毛钱,实现了优麦优价。与此同时,村里通过筹资,建设了占地4000平方米的强筋麦粮仓和占地1200平方米的石磨面粉加工车间。

如今,一空桥村成为济麦44种植专业村,种植面积1万多亩,实现了“种植—仓储—加工”小麦全产业链开发。村里每亩小麦多收入二三百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4万元。目前,村集体总资产已达三千万元。

“农科院的专家给我们带来了好的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加上我们这几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对种粮越来越有信心了。”张萍说。

薪火相传,优质小麦新品种持续涌现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句诗也在育种家身上得到了映照。

一个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要历经数年甚至十几年。从青丝到白发,正是在年复一年的坚持中,才能筛掉易倒伏、抗病弱、产量低的“粗沙”,留下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真金”。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优良小麦新品种井喷式暴发,既是几十年种质资源的传承,更是科研精神的薪火相传。

上世纪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泰山1号小麦,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黄淮冬麦区的主栽品种之一,1986年,该品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随后,由赵振东院士领衔培育的济南17,于90年代末通过山东省审定,成为我国首个年推广面积过千万亩的面包小麦(强筋麦)。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济麦44主要育成人曹新有表示,从泰山1号、济南17到济麦22,再到如今的济麦44、鲁研951等新品种,“济麦”品牌一脉相承,一路走到现在。“品种更替了一代又一代,人员更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培育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抗性更强新品种的责任和使命永远没有变。”

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济麦44主要育成人曹新有在试验田记录小麦生长情况(资料图)。

近年来,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围绕高产广适、优质强筋、抗旱节水、特色营养四个方向育成新品种30余个。“济麦系”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占山东全省的46%,占全国种植面积的14%,为支撑国家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提供了品种保障。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梁金光介绍说,作物所新培育的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3、济麦70、鲁研951等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以上;抗旱节水小麦济麦60在东营中度盐碱地上多次创造高产,2025年在东营夏收面积突破30万亩,成为盐碱高效利用拓展粮食产能的骨干品种。“现在推出了一批主导品种,同时也储备了一大批有潜力、有推广前景的好品种。”

数十年来,“济麦系”小麦品种持续叫响全国。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认为,山东是我国小麦育种的旗帜,山东省农科院小麦育种团队为中国强筋小麦品种选育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近年来选育的超强筋小麦品种济麦44,实现了品质、产量和抗性的协同提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在生产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作用。新近选育的鲁研951是一个综合性状优异,推广潜力很大的品种。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