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车圈又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大戏——小米SU7因为部分车辆存在"后轮摆臂涂层工艺瑕疵"宣布召回,结果评论区直接炸锅,骂声比夸奖声多出十八条街!更魔幻的是,当我翻遍全网发现,这些痛心疾首的网友里,十有八九连小米SU7的实车都没摸过,却仿佛自己是专业汽车工程师似的
最近车圈又上演了一出魔幻现实大戏——小米SU7因为部分车辆存在"后轮摆臂涂层工艺瑕疵"宣布召回,结果评论区直接炸锅,骂声比夸奖声多出十八条街!更魔幻的是,当我翻遍全网发现,这些痛心疾首的网友里,十有八九连小米SU7的实车都没摸过,却仿佛自己是专业汽车工程师似的,对于小米召回汽车一事都是口若悬河,头头是道。
这让我想起个段子:菜市场大妈都知道买菜要挑新鲜水灵的,可到了汽车召回这事上,某些人突然就成了"零瑕疵原教旨主义者"。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一台世界销量第一的车企每年召回上百万台车没人骂,偏偏小米修个螺丝钉就被骂成"工业垃圾"?(丰田2023年全球召回超120万辆,大众因变速箱问题召回90万辆,均未见类似舆论风暴)
一家智能手机出厂时系统没优化好,厂商推送个更新包不叫手机报废吧?同理,汽车出厂后发现某个零件可能存在隐患,厂家通过召回更换改进部件,本质上就是给交通工具打系统补丁。小米这次涉及的"后轮摆臂涂层工艺瑕疵",简单说就是防锈涂层可能没涂均匀,极端情况下可能影响使用寿命——注意,是"可能"且"极端情况"!
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2023年我国汽车召回总量达486万辆,相当于每卖出10台新车就有2台经历过召回。其中既有奔驰这种百年老店的"高田气囊后遗症",也有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电子元件小bug。但您见过几个消费者因为某品牌召回过就拒绝买车的?更别说那些召回次数比生日还多的豪华品牌了。(宝马X3曾因冷却液泄漏召回三次,依然稳坐豪华SUV销量前三)
去年丰田因混动系统软件缺陷全球召回112万辆,新闻标题是《丰田主动召回彰显责任》;今年大众因变速箱控制模块故障召回90万台,媒体报道写着《德系品质坚守用户至上》。轮到小米呢?《雷军翻车!新势力质量堪忧》《互联网造车就是不靠谱》...好家伙,同样的召回事件,换个品牌直接从"负责任企业"变成"工业垃圾"。
在某汽车论坛的热评区,我看到条高赞留言:"小米连手机都发热,造车肯定更差!"这话让我笑出声——按这个逻辑,难道特斯拉因为摄像头进灰就要被开除电动车籍?合着汽车行业就活该被传统巨头垄断?互联网企业跨界就得跪着求生?
这背后其实是典型的"互联网企业歧视链"。就像当年电商刚兴起时,大爷大妈们坚信"网上买的衣服肯定没实体店好";如今轮到汽车领域,某些人非觉得"手机厂商造的车肯定不如老牌车企"。这种刻板印象就像认为"程序员都不会做饭"一样荒谬,却真实地影响着大众判断。
仔细观察那些骂得最凶的账号,会发现几个有趣现象:要么是竞品水军的经典话术("小米汽车必凉"系列),要么是把单个案例无限放大("我家邻居买了小米车刹车失灵"这种毫无证据的指控)。更有甚者拿着放大镜研究召回公告,硬是从专业术语里抠出"小米偷工减料"的结论。现在很多人获取汽车知识的渠道,不是看专业评测视频,而是刷短视频里的"懂车帝"——这些所谓的汽车达人,可能自己连火花塞长啥样都不知道。他们传播的"召回等于质量差"的认知,就像说"去医院看病说明身体不好"一样片面。要知道,主动召回恰恰是企业负责任的表现,那些死活不肯召回的企业才真正可怕!(某日系品牌隐瞒高田气囊缺陷十年,最终赔到破产)
在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召回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美国NHTSA数据显示,2022年全美汽车召回总量超过3900万辆,平均每辆车一生要经历2-3次召回。但人家消费者咋做的?该买新车还买新车,顶多在选配置时多问两句。反观我们这边,某些人把召回当成"洪水猛兽",仿佛买到召回车就吃了多大亏似的。
首先得明确:召回不是质量问题的遮羞布,而是质量管控的重要环节。就像体检发现小毛病及时治疗,总比硬撑到进ICU强。小米这次召回反应速度堪称教科书级别——发现问题后立即启动预案,承诺免费更换部件还提供代步车服务,这比某些品牌拖拖拉拉半年才回应强多了。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全球第一的背后,必然要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过程。小米作为跨界玩家,首款车型就能做到上市半年交付量突破10万台,本身就证明了其产品力。而这次召回事件,与其说是质量危机,不如看作中国汽车工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谁不是从菜鸟成长为大神的呢?(本文不针对任何品牌,旨在倡导理性消费观。毕竟每个老司机的成长路上,都可能有过那么几次"回炉重造"的经历。)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