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激光雷达为例,2019年车用激光雷达采购价高达10万元,一线束成本达1万元。如今在智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下,同款产品价格降至800元,一线束成本仅4元。
“你们做汽车供应链的,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的,别干了,来干航空吧。”
9月17日,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一位国内头部eVTOL制造企业负责人半开了这样一句玩笑。
很多消费者都有一个切身感受——汽车市场现在太“卷”了。整车价格一降再降,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利润也被摊薄了。
以激光雷达为例,2019年车用激光雷达采购价高达10万元,一线束成本达1万元。如今在智能汽车规模化应用推动下,同款产品价格降至800元,一线束成本仅4元。
仅5年时间,车用激光雷达就从“天价”卷成了“白菜价”。
智能汽车发展带来的改变,几乎是全方位的。除了上述感知环节,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芯片的创新。
“过去汽车大概用5到10款芯片,现在搭载L2级组合驾驶辅助的汽车大概需要300到400颗芯片,而且将来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车用芯片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这极大带动了移动终端芯片的创新。”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会上分享。
另一边,机器人和低空赛道却都还在起步期,价格高昂。根据车百智库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一台工业智能机器人,成本大多处于30万元-100万元区间,飞行汽车整体价格约为2000万元。
机器要走进千家万户,飞行汽车要普及,成本势必要打下来。
关键是如何打下来?
这场会议讨论的焦点,就在于聚合智能。所谓聚合智能,就是推动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产业链协同发展。
这三大领域,各自被讨论很多。但很少有人把它们联想到一块。
张永伟观察到,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和eVTOL/无人机技术上同源,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同终端产品。而且,它们的产业链大幅相通,共用环节大于个性化环节。智能汽车和具身机器人供应链的重合度就超过60%。
▼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展示的光谷东智人形机器人。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摄影
比如,智能汽车、eVTOL/无人机和智能机器人,都在往新能源的方向走,都需要环境传感器,未来也都需要人工智能算法、数据和算力支撑等等。
再如芯片,“智能驾驶的芯片和机器人、低空的芯片,虽然功能、定义、技术要求有很大区别,但目前来看,它们的应用方向是一致的,比如需要模拟芯片来处理各种信号,需要计算芯片来解决操控问题。”张永伟说。
事实上,很多车企已经开启了跨界融合。
新能源汽车卖得最多的比亚迪,不仅是深圳机器人公司优必选的早期股东,还引进了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并下场投了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办的智元机器人。
2020年,吉利集团成立沃飞长空,进军通用航空领域,研发制造eVTOL和无人机。
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沃飞长空副总裁兼首席公共事务官肖前志也来了。“我们特别希望借助汽车的供应链,用3到5年的时间,把我们的产品价格由目前的千万级降到数百万级。”他说。
长安汽车计划未来5年投入超过200亿元到飞行汽车,并宣布新一代飞行汽车将在2025年年底完成试飞,最大航程为3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可达130公里/小时。
此外,长安汽车计划未来十年内投入超1000亿元,探索陆海空及人形机器的立体出行解决方案。
今年6月,奇瑞汽车飞行汽车实验室主任王军杰在演讲中提到,奇瑞今年10月会发布首个eVTOL飞行器,开始取证流程。
比eVTOL更快的是奇瑞的墨甲机器人。墨甲机器人已经完成了交付,它融合了奇瑞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能力与Chery大模型。
小鹏汽车则在去年底完成了飞行汽车“陆地航母”的首次公开飞行,并当场签约了2008台新订单。
国外车企也都利用自身优势,盯上了低空和机器人的蓝海。
马斯克的SpaceX投资的电动飞行汽车公司Alef Aeronautics,今年9月开始了飞行汽车Model A在机场的试运营。
另一端,特斯拉自研人形机器人Optimus。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约80%的长期价值将来自Optimus,他预估2026年开始量产Optimus,目标是5年内年生产100万台。
丰田联合美国飞行汽车公司Joby,不仅投资,还输出自己在汽车制造方面的经验,共同研发eVTOL。
▼信息来源:公开信息,车百智库研究院整理
除了整车企业,汽车供应链上的企业也参与这场跨界融合的探索。
宁德时代的电池不仅用在了新能源汽车,还供给了宇树科技等人形机器人公司。此外,它还领投了国内具身智能赛道的头部公司银河通用。
国内最大车载计算平台地平线,其征程系列芯片已在200多款车型上搭载。基于同一BPU架构开发的“地瓜”机器人平台,已应用于扫地机、工业机械臂等场景。
“智能汽车的算力优化、算法迭代经验,能直接赋能机器人开发,比如我们将车载端到端智驾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实现其运动控制的‘丝滑感’与安全性提升。”地平线副总裁吕鹏说。
在湖北,我们也可以看到相似的动向。
位于武汉的黑芝麻智能,主要研发用于智能汽车辅助驾驶的计算芯片。很多人不知道,武汉大学团队研发的天问机器人,其“大脑”和“小脑”同样来自黑芝麻智能。
位于荆门的湖北航特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成员企业,原本做航天装备,现在把航天的制动技术,刹车系统也应用到汽车,做汽车轻量化底盘。
长江产业投资集团还和航特装备成立了湖北长江航特低空飞行器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无人机巡检,以及低空文旅产业,探索“低空装备+智能应用”的跨界整合。
作为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核心承载区,此次大会的举办地光谷也提出,将全面布局、大力发展聚合智能产业,加快构建跨领域、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打造聚合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光谷的跨界,又将打开怎样新的可能?
九派新闻记者柴归
来源:乡间王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