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儿很喜欢小猫,想要一只500元的银渐层。妈妈却说银渐层不好看,想要另一只定价800的小猫。
在知乎上一个“为什么孩子会离奇地抑郁了?”的问题下面,我看到了一个这样的回答:
答主最近闲来无事,摆摊卖猫,却遇见了一对奇怪的母女。
女儿很喜欢小猫,想要一只500元的银渐层。妈妈却说银渐层不好看,想要另一只定价800的小猫。
妈妈说,自己看上的那只小猫太贵了,让女儿去跟答主讲价,把800元的小猫讲价到500,就可以给她买。
随后妈妈就坐到了别处,任由着那个六七岁的小姑娘一直小声苦苦哀求答主,从八点钟一直磨到9点半,答主看小姑娘实在太可怜,就降到了650元。
妈妈听过这个价格后也同意了,可是就在小姑娘欢呼雀跃想要抱起小猫时,妈妈又反悔了。
她告诉小姑娘,她看上的不是800的小猫,而是另一只1000元的小猫。
要是女儿能把1000的小猫也讲到650的价格,她才会同意买猫。
这位妈妈,借着“锻炼”之名,实则是利用他人的同情心,行占便宜之事,还要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女儿头上,不顾孩子的尊严和脸面。
甚至试图用小猫来控制孩子,要求她期中考试得多少分,平时要干什么家务,才会给她买,且一旦有任何违逆的地方,就要立刻把猫送还回来。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以前的孩子摔摔打打,却一点事都没有,如今的孩子身娇肉贵,怎么还会频频出现心理问题?根源到底在何处?
一、信息传播和意识差异
就像网友说的:“20年前,我们县根本没有跳楼自杀的人。为啥?还不是因为没有楼?”
我们不能因为“抑郁症”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普及,就武断地认为,以前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得抑郁症。
事实上,因为闭塞的思想和滞后的信息,可能有人发现了自己情绪上的异化,会认为自己是“过于矫情”或者“想得太多”。
假使有人因此而自杀,也会被盖棺定论为“受到打击了”或是“好端端就跳河了”。
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信息需要口述的年代,即使有孩子因为心理问题发生事故,也找不到痛苦的根源。
且当时对于养育孩子,没有现在网络上随处可查的“科学理论”和“育儿经”,只凭着经验和感觉,该打就打,该骂就骂。
谁家的孩子不是摔摔打打过来的?
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幸福的人会拍视频、写文字记录下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幸福具象化到了痛苦的人的面前,怎么能不令他们感到嫉妒和不平衡呢?
更何况,那时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年代。
在那时,人们可以入职各行各业,只要有一门手艺,有一碗饭吃,就会感到十分满足。
而现在,人们生活富足了,追求的东西等级变高了,上升的渠道也被砍去很多,只剩下了一条路:读书。
这就是“快乐的阈值”。
研究发现,快乐的阈值会随着生活的不断变好而提高。
就像你在进行的一个源源不断的考试,第一次进步,从10分提高到了30分,整整提高20分,你自然会感到快乐。
可到了后期,从98分提到了99分,甚至不知道下一次考试会不会再跌回98分,
这样微小的成就和朝不保夕的焦虑,自然不会让你再感到多少快乐。
二、心理韧性理论
有一个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概念,叫做“心理韧性”。
在心理学学术界,对于心理韧性的概念还未取得共识,但一般认为,其概念是指个体面对重大挫折或严重威胁,心理适应性的状态是否良好。
也有人认为,心理韧性其实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个体在面对挫折时,能够很快地调整好心态以期积极冷静地解决它。
过去的孩子和现在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差异。
过去的孩子,面对的环境复杂,精神却简单。现在的孩子,面对的环境简单,精神却复杂。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在过去,孩子们放学回家不写作业,先去割一筐子猪草。他们其实就是“大人预备役”,上山下地,看起来无所不能。
同时,他们的精神层面很简单,邻里和睦,家人聚居。只要吃饱穿暖,到年龄相亲结婚,婚后养家育子,没有其他的弯弯绕绕。
而现在,孩子们一直被养到二十来岁,仍觉得自己还是孩子,没有扛事的能力和经验。
因为前十几年,他们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
生命中只剩下了“学习”这一件事,既不用做家务,又不用操心家里大事小情,生活环境不可谓不简单。
而因为发达的网络,孩子们在网上见识了不少情情爱爱、热血理想、国家大事。
网络可谓是无所不包,但仅限于那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中。孩子们对外面的事,也只有满怀想象,而没有真正实践过。
且网上的东西真真假假,真实可信的又有多少呢?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过去的孩子心理韧性显然要比现在的孩子高出不知道多少了。
三、负面情绪排解
这段时间,我还看到了一组上世纪40年代的孩子们的照片,来自于一位著名的日本摄影师。
画面中的孩子纯真活泼,因为是偷拍,所以定格下来的每一个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视频,视频里记录了一个高中门前走过的每个青春期的少男少女。
他们有的行色匆匆,有的对着镜头微笑,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让我们似乎感觉到了属于少年们的夏天。
可是,他们的脸上没有最纯真的快乐,也没有最放肆的大笑。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似乎都处在家庭权力结构的最底层。
父母们的权力和掌控欲无法发泄时,自然而然就会倾泄到可以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孩子身上。
就像我们开头提到过的那个苦苦哀求,只为了买一只心爱小猫的小女孩;
又比如千千万万个被父母撬开了门锁,在书桌前和床头放上监控,在书海的重压下苦苦喘息的孩子们。
以前的孩子,受到父母打骂,或者同学欺负,可以跑到野外去,也可以在运动场尽情挥洒自己的汗水,几个小时下来,再多的负面情绪也排空了。
可现在呢?
学生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简直比以前的闺阁小姐还要金贵。
睡眠严重不足的高中生们,课间只要有空就会趴下睡觉,谁会出去运动呢?
不过是徒增烦恼,到头来还要被老师指责不务正业,被家长抱怨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
有一位家长发视频记录生活,说女儿似乎不听话了,可给她买了小时候想要的帽子,她那么开心,好像又变回了小孩子。
或许不是她不听话了,而是我听不到她想要什么了。
或许我们都明白,当孩子的内心出现不可排解的情绪,其根源并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其周围的父母、老师、同学。
在千万人席卷的洪流之下,我们也只好顺应环境,但一定要理解我们的孩子,尊重我们的孩子。
也希望家长们能提高警惕,一旦发现孩子的不对劲,一定要及时就医,帮助孩子排解情绪。不要积少成多,酿成苦果才知道后悔。
-The End -
作者-专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