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在发展,乡村也在变迁。在槐荫区沿着西沙路走,一排排高楼沿街而立,这里便是西沙王庄村。曾经的西沙王庄村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为主,如今旧貌换新颜,书写出一篇乡村振兴的“西沙篇章”。西沙王庄村万象更新,而那一缕乡愁,仍被时光温柔典藏。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高建军 实习生 周淑媛
城市在发展,乡村也在变迁。在槐荫区沿着西沙路走,一排排高楼沿街而立,这里便是西沙王庄村。曾经的西沙王庄村以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为主,如今旧貌换新颜,书写出一篇乡村振兴的“西沙篇章”。西沙王庄村万象更新,而那一缕乡愁,仍被时光温柔典藏。
西沙王庄村为了给村民们留住记忆里,西沙王庄村历时两年筹建面积260平方米的村史馆,通过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实物展示、微缩景观等展现百年记忆的村庄,2022年,西沙王庄村史馆正式建成并在同年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
在村史馆,通过沙盘还原,物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记录了乡村历史、地理、经济等各方面的历史变迁,守护了西沙王庄村独有的文化记忆。
“村史馆记录着乡村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迁,成为人们留住乡愁、传承乡村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重要方式。这里还入选了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西沙王庄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西沙王庄村民都搬进了高楼大厦,记忆中的那个农家村落在这个时代逐渐终结。而村史馆,就是村落历史的记录者、传播者、守护者。它记录着乡村历史变迁,把时间安放、将思念眷存,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故土乡情。
为了留住记忆里的西沙王庄村,村史馆筹建发起人栗成用沙盘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西沙王庄村每块土地名称、村中街景、老建筑位置、每口老井的形状、老物件存在的地方以及全村237户人家所在的位置,真实模拟还原了西沙王庄村的村容村貌。“千百年的农村院落在我们这一代终结了,但我想我们有义务记录下它的历史,让西沙王庄村的历史文化代代传承下来,让子孙后代都能找到自己的来处。”西沙王庄村工作人员说。
“小时候家里都是稻草垫床睡,现在都睡上了席梦思、棕垫,但看到这床啊,还真怀念稻草垫床的感觉和味道。”在村史馆的一角,还原了曾经民居生活的场景。几块木片拼组成的床上垫稻草,铺着大花床单、被子,还有“保暖神器”汤婆子……这些用品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闻所未闻,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印记。
村史馆收藏的老物件有一多半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每一件都记录着老一辈人的过往与劳动生活场景。“我捐赠了一台缝纫机,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儿时最盼过年,每到过年妈妈都会给我们做一件新衣服。我童年的时光都是听着这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入睡。现在看着它,仿佛能看到母亲年轻时辛苦劳作的身影,那些曾经熟悉的声音和画面,如今已成为珍贵的回忆。这些老物件都是历史,如果不保存下来,往后的年轻人就不知道过去的生产生活是什么样的。”西沙王庄村民郭先生感慨说道,这些物件或许已不再为人所用,但它们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却值得回味和传承。
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就像回了一次“家”,倍感温暖。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这正是成立村史馆的意义,也是每一座村史馆建设者努力的意义。
来源:老哥头环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