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定植关键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06:28 1

摘要:油菜定植环节直接决定了幼苗成活率、群体结构构建及后续产量形成。科学规范的定植操作,是协调油菜个体生长与群体发育、抵御不良环境、实现高产优质的核心基础。以下介绍有关技术及注意的问题:

油菜定植环节直接决定了幼苗成活率、群体结构构建及后续产量形成。科学规范的定植操作,是协调油菜个体生长与群体发育、抵御不良环境、实现高产优质的核心基础。以下介绍有关技术及注意的问题:

一、定植前准备

(一)地块选择与整理:匹配油菜生长需求,优化土壤环境

油菜根系为直根系,喜疏松透气、土层深厚、排灌便利且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忌连作、忌低洼积水地块。地块选择与整理需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选地:优先选择前茬为水稻、玉米、大豆等非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避免与白菜、萝卜、甘蓝等作物连作,以减少菌核病、根肿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同时,地块需具备良好的排灌条件,雨后无积水,干旱时能及时灌溉,防止因水分失衡影响幼苗扎根。

2. 精细整地:定植前10-15天进行深耕整地,耕深控制在25-30厘米,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透气性;随后进行耙耱作业,使土壤达到“地平、土细、无明暗坷垃”的标准,为幼苗根系伸展创造疏松环境。若土壤黏重,可掺入腐熟的秸秆、堆肥等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若土壤沙性较强,需增施有机肥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3. 合理施肥:结合整地施足基肥,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氮磷钾配合、补充微量元素”的原则。一般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8-12公斤,若土壤缺硼(油菜对硼敏感,缺硼易导致“花而不实”),需额外施入硼砂0.5-1公斤,将肥料均匀撒施后翻入土中,确保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避免肥料集中灼伤幼苗根系。

4. 起垄作畦:根据地块排水情况与种植方式起垄,南方多雨地区建议采用高垄栽培,垄高20-25厘米、垄宽60-70厘米,沟宽30-40厘米,增强排水能力;北方干旱地区可采用平畦栽培,畦宽1.2-1.5米,便于灌溉。起垄后需平整垄面,确保定植深度一致。

(二)幼苗质量筛选

1. 把控苗龄:油菜适宜定植苗龄为30-40天,此时幼苗一般具有4-5片真叶,根系发达、茎秆粗壮,抗逆性强,定植后缓苗快。若苗龄过短(小于25天),幼苗根系尚未充分发育,抗逆能力弱,易受环境胁迫影响;若苗龄过长(大于45天),幼苗易出现徒长、高脚苗,定植后易倒伏,且后期分枝能力下降。

2. 筛选壮苗形态:壮苗的形态特征为:株高15-20厘米,茎粗0.5-0.8厘米,节间短缩,叶片肥厚、颜色浓绿,无黄叶、病斑;根系发达,须根多且洁白,无腐烂、老化现象。淘汰株高过高、茎秆细弱、叶片发黄、根系稀少或发黑的弱苗,以及叶片有斑点、卷曲、蚜虫、菜青虫等病虫害的病苗,确保定植幼苗整齐一致、生长健壮。

3. 带土起苗与炼苗:定植前1-2天,对苗床进行浇水,使土壤湿润,便于起苗时带土,减少根系损伤(带土移栽可使幼苗根系保护率提高60%以上,缓苗时间缩短3-5天)。同时,定植前7-10天进行炼苗,逐渐减少苗床浇水,增加通风量,降低苗床温度,使幼苗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提高定植后的抗逆性,避免因苗床与大田环境差异过大导致幼苗萎蔫。

二、定植过程管控

(一)把握定植时间

1. 按品种特性确定时间:冬性品种耐寒性强,适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定植(黄河流域),确保冬前形成6-8片真叶的壮苗;半冬性品种适宜在10月中旬至10月下旬定植(长江流域),冬前形成5-7片真叶;春性品种耐寒性弱,需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定植(南方温暖地区),避免过早定植遭遇低温冻害。

2. 避开不利天气:选择晴朗无风的下午或阴天定植,避免在高温强光时段(正午12点至下午3点)定植,防止幼苗因蒸腾作用过强导致失水萎蔫;同时避开阴雨天气,若定植后遇大雨,易导致土壤板结、根系缺氧,增加烂根死苗风险。若定植后短期遇低温,可提前覆盖地膜或秸秆,提高地温,保护幼苗。

(二)合理控制定植密度

1. 按品种与肥力定密度:分枝能力强的晚熟品种、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宜适当稀植,每亩定植8000-10000株,株行距控制在30厘米×25厘米,避免分枝过多导致田间郁闭;分枝能力弱的早熟品种、土壤肥力较低的地块,宜适当密植,每亩定植12000-15000株,株行距控制在25厘米×20厘米,通过增加群体数量弥补个体生长不足。

2. 均匀定植:定植时按预定株行距在垄面或畦面划沟或挖穴,确保株行距均匀,避免出现“稠苗”“稀苗”现象。定植后及时检查,对漏栽、死苗的地块进行补栽,补栽时选用与原苗龄一致的壮苗,浇足定根水,确保补栽幼苗与原有幼苗生长同步,避免群体生长参差不齐。

(三)规范定植方法

1. 带土移栽:起苗时尽量保留幼苗根部的土坨(土坨直径5-8厘米),避免裸根移栽,减少根系机械损伤,保护根系吸收功能。若苗床土壤黏重,土坨易散,可在起苗前1天适当浇水,增强土坨稳定性;若土坨过大,可轻轻去除底部部分土壤,避免定植时土坨过高导致根系外露。

2. 控制定植深度:定植深度以“子叶节与地表齐平”为宜,最深不超过第一片真叶,最浅不使根系外露。若定植过深,茎秆基部埋入土中过深,易导致根系缺氧、茎秆腐烂,且后期分枝节位升高,影响有效分枝数量;若定植过浅,根系外露,易受干旱、低温影响,导致幼苗萎蔫、死苗。定植时将幼苗放入穴中,填入细土,轻轻压实,使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避免根系悬空。

3. 浇足定根水:定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每株浇水150-200毫升,确保水分渗透至根系周围土壤,促进根系与土壤贴合,减少根系失水,加速缓苗。定根水可加入500倍液的多菌灵或恶霉灵,预防根系病害;若土壤肥力较低,可加入0.2%的尿素溶液,为幼苗提供短期养分,促进新根生长。浇水后若出现土壤下陷导致幼苗倾斜,需及时扶正并补填细土。

三、定植后管理

(一)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避免水分失衡

定植后1-2周是幼苗缓苗关键期,需严格控制土壤水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避免干旱或涝害影响根系生长。

1. 缓苗期浇水:定植后3-5天内,若天气干旱,需每天早晚各浇一次小水,保持土壤表层湿润,防止幼苗因蒸腾失水导致萎蔫;若遇阴雨天气,及时清理田间排水沟,排出积水,避免根系长期浸泡导致烂根。缓苗后(幼苗新叶开始生长,叶片恢复挺拔),减少浇水频率,根据土壤墒情浇水,一般每7-10天浇一次水,保持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

2. 越冬期水分管理:北方地区冬季寒冷干燥,越冬前需浇一次“越冬水”(一般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土壤封冻前),浇足浇透,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保温能力,保护根系安全越冬;南方地区冬季多雨,需及时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导致根系冻伤或腐烂。

(二)杂草防除:减少竞争,保护幼苗生长

定植后田间杂草生长迅速,与油菜幼苗争夺养分、水分、光照,需及时防除,避免杂草抑制幼苗生长。

1. 物理防除:定植后10-15天,当杂草处于2-3叶期时,进行人工除草,浅锄土壤(深度3-5厘米),避免损伤油菜根系。人工除草可结合中耕进行,中耕既能清除杂草,又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2. 化学防除:若田间杂草较多,可采用化学除草方式。定植后缓苗前(杂草2叶期前),每亩使用33%二甲戊灵乳油100-15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封闭土壤,抑制杂草萌发;缓苗后若出现禾本科杂草,每亩使用10.8%高效氟吡甲禾灵乳油20-30毫升,兑水20-30公斤喷雾防除;若出现阔叶杂草,每亩使用50%草除灵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20-30公斤喷雾防除。使用除草剂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操作,避免药液漂移到油菜叶片上导致药害,同时选择晴朗无风天气喷雾,提高除草效果。

(三)病虫害防治:预防为主,减少损失

定植后油菜幼苗抵抗力较弱,易遭受蚜虫、菜青虫、霜霉病、根肿病等病虫害侵袭,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及时防控,避免病虫害扩散蔓延。

1. 虫害防治:

- 蚜虫:蚜虫以吸食油菜叶片汁液为生,导致叶片卷曲、发黄,还会传播病毒病。可每亩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1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重点喷洒叶片背面与嫩梢。

- 菜青虫:菜青虫幼虫啃食油菜叶片,形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可每亩使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10-15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防治时间选择在幼虫3龄前(幼虫体型较小,抗药性弱)。

2. 病害防治:

- 霜霉病: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斑点,后期斑点扩大呈黄褐色,叶片背面出现白色霉层。可每亩使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50-70克,兑水30公斤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

- 根肿病:发病后根系形成肿大的根瘤,导致根系吸收功能丧失,幼苗萎蔫死亡。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连作、选用抗病品种、定植前每亩施入生石灰50-100公斤调节土壤酸碱度(根肿病病菌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生石灰可提高土壤pH值);发病初期可每亩使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150毫升,兑水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200-300毫升。

(四)科学追肥:补充养分,促进壮苗形成

定植后幼苗需吸收养分促进新根生长与叶片发育,需根据幼苗生长情况适时追肥,避免施肥过早或过晚导致幼苗生长失衡。

1. 缓苗肥:定植后7-10天,幼苗缓苗后追施缓苗肥,促进新根生长与新叶萌发。每亩施入尿素5-8公斤,兑水稀释成0.5%的溶液浇施,或在行间开浅沟施入后覆土浇水,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导致灼伤。

2. 提苗肥:缓苗后20-25天,幼苗进入旺盛生长期,追施提苗肥,促进植株生长,形成壮苗。每亩施入复合肥(氮磷钾比例15:15:15)10-15公斤,若土壤缺硼,可叶面喷施0.2%的硼砂溶液,每亩喷施药液30-40公斤,间隔7天喷一次,连续喷2次,预防“花而不实”。

3. 越冬肥:北方地区越冬前(11月下旬)追施越冬肥,增强植株抗寒能力,确保安全越冬。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1000-1500公斤,或尿素8-10公斤,结合浇水施入,使肥料充分溶解,便于根系吸收。南方地区冬季气温较高,植株仍有生长,可适当减少越冬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

来源:风趣一半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