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省长白山区,每年春天,映山红傲寒盛放,将山野染成一片炽烈的红色,成为坚韧与希望的生动象征。正如这高山上的花朵,通化师范学院的“映山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团队,十七年来深深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土壤,将知识的种子播撒进山乡的每一个角落。近日,该团队荣获2024年
在吉林省长白山区,每年春天,映山红傲寒盛放,将山野染成一片炽烈的红色,成为坚韧与希望的生动象征。正如这高山上的花朵,通化师范学院的“映山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团队,十七年来深深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土壤,将知识的种子播撒进山乡的每一个角落。近日,该团队荣获2024年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
志愿支教大学生与孩子们合影
2008年,通化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带领六名学生,历经跋涉,抵达集安市花甸子镇横路希望小学,自此,“映山红支教”的旗帜开始在长白山脚下徐徐展开。时光荏苒,如今,这支志愿团队已从最初的7人,发展成拥有上百名教师和累计25000余名学生参与的强大力量。他们的足迹遍布吉林省18个县市区以及新疆部分地区的偏远村落,哪怕需要搭乘牛车、马车,甚至拼桌为床、风餐露宿,也从未停下志愿服务的脚步。
一个学生的班级,志愿支教学生不曾放弃
“作为在农村长大的人,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教育师资短缺的困惑,作为一名教师,能为农村教育发展做贡献,是我的一份责任。”历史与地理学院副院长戚庭跃是边境城市珲春的驻县教师,对于支教,他有着深刻的心得。2020年9月,辉南县大椅山中心校的一名学生在寝室临睡觉前有眩晕、意识不清状况,知道情况后,戚老师第一时间通知支教学校领导送学生进医院。没有做任何犹豫,晚上10点开车前往辉南县医院看望学生。当天晚上下着大雨,到辉南县医院已经凌晨1点。看到学生安然无恙,坐在椅子上长长地舒了口气。
美术学院学生为集安市台上镇学校绘制墙体
这样的故事,在支教团队中不胜枚举。教师殷硕为了多走访几所学校,常常清晨出发、夜间归返,一天顾不上吃饭,“第一次没经验,饿得前胸贴后背,后来我就备好面包和水,车上解决。”丛玉华老师因牵挂一名实习生的生活问题,一周内五次往返支教学校,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温暖学生的心。梨树县驻县教师吴树德所面临的,是支教学校分布散、管理难度大的挑战。为此,他毅然将私家车留在梨树县,白天完成教学,傍晚便驱车逐一检查学生支教情况,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解决。他们的付出,不仅源于心底最朴素的爱与关怀,更是志愿精神最真实的体现。
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和孩子们一同成长
除了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志愿者们还多方奔走,积极支援农村学校建设。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为农村学校捐赠电脑300余台、电视机10台、课桌椅300多套,并成功设立了14个画室,切实帮助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
驻县教师到农村学校看望志愿支教学生
支教历程中,志愿者们不仅传授知识,更成为乡村教育的改革者与实践者。他们深入乡镇,体察风土民情,结合专业背景与地方需求,推动农村基础教育创新发展。与乡村教师、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让他们在贴近土壤的过程中,积淀出对乡村教育深沉的热忱。这种热忱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学校创建“映山红乡村振兴实践行”课程获批吉林省高校首批社会实践金课;“吉林省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课题获批吉林省智库规划基金项目。2021年,团队荣获“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教师”称号,2022年成功获批中宣部授予的第七批全国学雷锋示范点,同年获评吉林省师德师风教育基地。
映山红志愿服务团队与热情的孩子们
十七年,“映山红”大学生志愿支教服务团队用行动证明,志愿精神是一种静默而强大的力量,它源自真心,成于坚守,终将如长白山的映山红一般,漫山遍野,红遍春天。
来源:吉报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