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的天气,谈不上好,但也不能说不好。而我的心情着实不好,可以说,糟糕透顶。我的心情本来应该是很好的,最起码也是稳定的,但今天确实不好。为什么不好,盖因为昨天夜里彻夜未眠。
今天的天气,谈不上好,但也不能说不好。而我的心情着实不好,可以说,糟糕透顶。我的心情本来应该是很好的,最起码也是稳定的,但今天确实不好。为什么不好,盖因为昨天夜里彻夜未眠。
因为昨天夜里彻夜未眠,心情又不好,晨练自然作罢,胃口也颇觉寡淡。一碗燕麦粥权当早餐。上午,某出版社责任编辑嘱我把七卷本《成都日记》的作者简介和内容简介发给她。于是,打开电脑,写《七卷本〈成都日记〉作者杨厚君简介》和《七卷本〈成都日记〉内容简介》如下:
七卷本《成都日记》作者杨厚君简介
杨厚君,1965年1月生于安徽潜山,现居四川成都。16岁考入武汉大学,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做过政府机关的职员、高校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2011年,调至四川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休前任集团安全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近年著有散文集《遇见昨天》(安徽文艺出版社)、《为明天燃灯》(光明日报出版社)、《人生不是单行道》(安徽人民出版社)和七卷本《杨厚君散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
七卷本《成都日记》内容简介
杨厚君七卷本《成都日记》仍然延续作者前十本书的写作风格——日记体,主要围绕人性与哲学展开。作者将文学与哲学紧密相连,从生活场景入手探讨人性善恶等哲学问题,如在《执与舍》等文中深入剖析执与舍的辩证关系等。其作品关注个体存在与自我实现,鼓励人们坚持自我,还展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对历史叙事用更宏阔的历史视角进行批判。此外,文章在文体上还有所创新,杂糅多种文体,碎片化叙事中暗藏逻辑。七卷本《成都日记》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艰难平衡。作者以工程师的严谨解构人性,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历史,以作家的敏感捕捉时代脉搏。其作品既是对个体生命的深度观照,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冷峻批判,更是对文学可能性的持续探索。总之,贯穿全部七卷本的《成都日记》只有一条主线,即人的存在形式,或解构,或建构。作者试图通过自己漫步式的解构,充分挖掘个体存在的真相;文中也不乏建构,即如何让个体更加自由地成为自己。
中午,仍无胃口,干脆绝食,也取消了午睡,索性看起书来。看格非的《民国美男子画传》。最近看了好几本格非的作品,如《文明的边界》《小说的现状与未来》和《博尔赫斯的面孔》。我没看过格非的小说,据说格非的小说很受一些读者喜欢。但是,我所看的格非的作品,对他在文艺评论方面体现出的批判的冷峻印象深刻。但是,这本《民国美男子画传》,却让人有些失望,可以说了无新意,甚至还有不少错谬。所以,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最好不要轻易涉足。难道是托名之作吗?如果是托名之作,那就错怪格非了。但愿是托名之作。
晚上,有饭局——一位老部下说恭贺我荣休,得请我的几位挚友一起小聚。我欣然前往。
晚上睡前,我用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说的“如果我能向死而生,承认并且直面死亡,我就能摆脱对死亡的焦虑和生活的琐碎。只有这样,我才能自由地做自己”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来源:扁嘴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