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天飞行功亏一篑!日本登月再遭硬着陆?连张撞月照片都没传回 又一次摔了:100公里到20公里失联,日本登月梦碎,照片都没一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8:53 3

摘要:精心策划了142天的旅程,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却在最后几十秒功亏一篑。这是日本民间太空公司“i太空公司”(ispace)的“坚韧”号月球着陆器刚刚经历的残酷现实。

精心策划了142天的旅程,眼看就要到达目的地,却在最后几十秒功亏一篑。这是日本民间太空公司“i太空公司”(ispace)的“坚韧”号月球着陆器刚刚经历的残酷现实。

2025年6月6日凌晨,全世界关注航天的目光都聚焦在月球北半球的“冷海”(Mare Frigoris)平原上空。经过长达四个多月的漫长跋涉(总计142天!这比印度著名的“月船三号”任务耗时还要久),承载着日本重返月球希望的“坚韧”号,正执行着它最关键、最惊险的一步:着陆。

按照计划,日本时间凌晨4时17分,北京时间3时17分,它将稳稳地落在月面。控制中心里气氛紧张,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然而,就在预定着陆时间前大约1分钟,直播画面上的速度和高度数据——这些就是遥测数据,相当于探测器的“生命体征”突然间消失了!

任务控制中心瞬间陷入一片死寂,随后是焦急的尝试呼叫。遗憾的是,直到预定时间过去很久,“坚韧”号再也没有传来任何信号。

“硬着陆”的结局:连张照片都没留下。

i太空公司随后无奈地宣布:“坚韧”号未能成功实现月球着陆。官方给出的初步结论是:它可能在降落过程中没能完全减速,最终以高速撞击了月球表面。用航天的术语说,这叫“硬着陆”(Hard Landing),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摔了。更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彻底失联,这次任务连一张撞击月面后的照片都没能传回。

这不是ispace公司第一次品尝失败的苦涩。就在2023年4月,他们的首个月球着陆器在尝试着陆时,同样遭遇了与地面失联的结局。两次雄心勃勃的尝试,都以“硬着陆”告终。

即使是日本官方的小型登月探测器SLIM,虽然勉强算着陆成功,但也遭遇了太阳能电池板故障,导致无法发电和“躺平式”着陆的姿态不佳问题,成果寥寥。

综合来看,日本的探月之路,走得确实有点磕磕绊绊。失败原因揭晓:似曾相识的“测距仪”难题。

这次“坚韧”号到底栽在了哪里?分析公布的数据,原因指向了一个关键的设备:激光测距仪。

这东西干嘛用的?简单说,就是着陆器的“眼睛”,用来精确测量它距离月球表面的高度,这对于控制降落速度至关重要。

根据官方通报,在“坚韧”号从大约100公里的轨道高度下降到大约20公里高度的过程中,按计划启动了主引擎开始减速。当确认着陆器的姿态接近垂直时,一切似乎还在正轨。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激光测距仪在获取有效的测量值方面出现了延迟!

结果就是,地面控制中心无法准确判断高度和速度,着陆器也就没能按计划及时、充分地减速。最终,它以远超安全值的速度冲向月面,导致了悲剧性的“硬着陆”。

任务控制中心在失联后尝试发送重启指令,但如石沉大海,再无回音。

有意思的是,这个失败原因听起来异常耳熟。这不就跟不久前美国宇航局的“雅典娜”月球着陆器,计划着陆月球南极,结果遇到了几乎一样的问题。都是关键的测量设备测距仪或者传感器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导致无法精确控制下降速度。

这着实有点“打脸”,因为“坚韧”号这次任务还搭载了NASA的有效载荷,结果连自家设备也“翻车”了。

不过,美国的“雅典娜”虽然也“摔了”,但结局似乎比日本稍好一点。它在月球南极摔进一个大约20米直径的坑后,居然还“顽强”地存活了约12小时,并传回了一些宝贵的现场照片。

而日本的“坚韧”号,则是彻底失联,杳无音信,不仅照片没有,连它携带的有效载荷是否在撞击后幸存、是否传回了任何数据,都成了未解之谜。ispace公司也只能无奈宣布,不再做进一步尝试,直接为未来任务做准备了。

登月到底有多难?印度为何能成?

看到这里,你可能忍不住会问:登个月球,真的就这么难吗?答案是:真的非常难!

看看这些年,失败的任务比比皆是。月球没有像地球这样浓厚的大气层,意味着降落伞完全派不上用场。整个着陆过程,从高速环绕到稳稳落地,全程都得依靠发动机反向点火反推来一点一点“刹车”、减速。同时,探测器还得像“特技演员”一样,一边下降,一边用各种传感器扫描月面地形,以避开大坑大石头、实时计算高度速度、不断调整自身姿态。

到了最后关头,由于信号延迟,只能靠探测器自己“智能”自主控制。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点小差错,比如传感器数据延迟几秒、发动机推力偏差一点、姿态调整慢了一拍,都可能前功尽弃,从“软着陆”变成“硬着陆”。

这也就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全球真正实现月球软着陆成功的国家,只有四个:苏联(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日本非常渴望成为第五个,但两次尝试都遗憾折戟。

说到印度,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他们的“月船三号”。虽然它飞得慢悠悠,科学成果也相对有限,但它最终成功地在月球上实现了软着陆!

这个历史性的成就,让印度举国欢腾,甚至设立了“航天日”来纪念。即使印度也借助了欧美的测控支持,但探测器成功着陆本身,就是一次了不起的技术验证,为其后续的“月船四号”、“月船五号”等任务铺平了道路。单就“成功着陆”这一点而言,印度确实走在了日本前面。

看着国际上一次又一次的登月尝试失败,我们更能深刻体会到中国航天人这些年取得的成就有多么了不起。

我们的嫦娥系列探测器,从正面到背面,从环绕到着陆再到采样返回,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异常稳健。尤其是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四号)和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嫦娥六号),更是展现了无可置疑的技术实力。这种“稳”,是无数次严谨计算、反复测试、克服无数技术难关换来的。

每一次国外登月任务的失利,都在无形中映衬出中国航天的强大和可靠。当我们看到探测器在月球背面举起五星红旗,或者带着珍贵的月壤样本返回地球时,那份自豪感油然而生。这背后,是无数中国航天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默默付出和攻坚克难。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2030年前稳步推进载人登月计划,我们在深空探测领域的领先地位将更加巩固。登月之路布满荆棘,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人类不断突破极限,向着星辰大海进发。向所有为人类探索太空付出努力的人们致敬,特别是我们可敬可爱的中国航天人!你们辛苦了!

来源:风云圈科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