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炼胶香千年技艺焕新生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6 13:56 1

摘要:在黄河之滨的山东东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阿胶本命在东阿,炼胶需得济水魂。”这片因水得名的土地,两千年来始终是阿胶文化的核心腹地。如今,一家名为山东御膳堂药业的传统企业,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守正创新炼胶香千年技艺焕新生

——探访山东御膳堂药业的阿胶产业升级之路

中华网 聊城讯(欧阳晓晓)在黄河之滨的山东东阿县,流传着这样一句古语:“阿胶本命在东阿,炼胶需得济水魂。”这片因水得名的土地,两千年来始终是阿胶文化的核心腹地。如今,一家名为山东御膳堂药业的传统企业,正以“守正创新”的实践,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一口金锅守匠心,九蒸九晒见真章

清晨五点,东阿县御膳堂工坊内已升腾起袅袅蒸汽。御膳堂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学民手持铜铲,在泛着琥珀光泽的胶液中画着太极般的弧线。“水温必须控制在‘阴阳水’交汇的68℃,多一分则燥,少一分则滞。”这位与阿胶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胶师傅,仍保持着每日记录《熬胶日志》的习惯。

作为御膳堂药业的首席技师,李学民带领的团队刚刚完成“九蒸九晒”古法工艺的数字化改造。在4K超清镜头下,驴皮浸泡、刮毛、煎胶等72道工序被逐一编码,存入区块链溯源电子档案系统。“我们要让千年技艺既留得住古法,又跟得上时代。”御膳堂药业李学民介绍,企业投资建设的非遗工艺数据库,已收录1200小时影像资料,成为行业首个阿胶技艺数字基因库。

这份坚守换来市场的热烈回应。2024年推出的“冬至御补方”尊享礼盒,尽管定价2980元仍迅速售罄。在北京国贸阿胶专柜,选购该产品的消费者张女士坦言:“买的不只是滋补品,更是看得见的文化传承。”

一块胶饼闯新路,科技赋能开新篇

如果说传统阿胶是御膳堂的“根”,那么创新产品则是其生长的“枝”。走进企业创新实验室,生物工程杨博士正带领团队调试新型冻干设备。“我们在阿胶肽中复合支链氨基酸,研发的运动耐力饮已进入双盲测试试用阶段。”这位85后海归专家身后的展柜里,助眠膏、控糖粉等十余款功能性产品陈列有序,见证着传统滋补品向精准营养的跨越。

这种蜕变背后是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御膳堂与北京中康溯源食品安全技术研究院共建的联合实验室,三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6800万元,攻克7项关键技术。其中,“γ-氨基丁酸稳态化技术”使助眠产品的活性成分保留率提升至95%,相关专利已通过PCT国际申请。在京东健康平台,该系列产品复购率达47%,成为都市白领的“晚安神器”。

“阿胶+的想象空间远不止于此。”中康溯源研究院副院长李化宾指着规划图说,企业正布局“阿胶厨房”场景研发,与鲁菜研究院联合开发的阿胶海参羹、胶香佛跳墙等创新药膳,即将登陆高端养生餐饮市场。

一方水土兴产业,双轨并行促振兴

在御膳堂智能化车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具象化:非遗工坊内老师傅们手工翻胶的场景,与隔壁全自动生产线上的机械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双轨制”生产模式,正是企业战略的微观写照——既保留日均300公斤的古法产能,又建成年产5000吨的现代生产线。

文化赋能带来的价值提升更为显著。企业连续三年举办熬胶技艺大赛,将非遗展示与文旅体验结合,开发的阿胶文化主题游线累计接待游客12万人次。2024年与东阿县文创联名的立春养生礼盒,更是让阿胶文化首次走进年轻消费群体。

一张蓝图向未来,百年老号再出发

站在新建的透明工厂观景台俯瞰,熬胶文化广场、研发中心大楼、产学研基地构成的企业新版图渐次铺展。御膳堂药业王总经理透露,企业正同步推进三项战略:筹建国家级阿胶研究院、申报中华老字号、启动东南亚生产基地考察。“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做中国阿胶的传承者,更要成为全球滋补健康产业的引领者。”

夜幕降临,非遗工坊的金锅再次泛起微光。熬胶师傅们不知道的是,车间物联网系统正将实时数据传向云端——那里,智能算法正在模拟千万次熬胶过程,寻找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最优解。这种古老与新生的对话,或许正是中国老字号突围的最佳注脚。

编后:从一口金锅到智能工厂,从阿胶工坊到国际实验室,御膳堂药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折射出中国传统产业在守正创新中的勃勃生机。当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千年阿胶正焕发出超越时空的价值魅力。

来源:梵町文化艺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