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第七个年头,双方在关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持续升级,然而,著名体育专栏作家王奇,近期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一则观点,将舆论焦点引向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战场:文化输出。他援引一位“1985年便在纽约42街闯荡的老同志”的言论称:“真正
2025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进入第七个年头,双方在关税、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博弈持续升级,然而,著名体育专栏作家王奇,近期在社交媒体上抛出一则观点,将舆论焦点引向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战场:文化输出。他援引一位“1985年便在纽约42街闯荡的老同志”的言论称:“真正能打疼特朗普的,是封杀美国文化传播渠道,封杀好莱坞、百老汇、NBA、迪士尼、环球影城……”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热议,有的网友直呼“终于说到重点”,而咱们作为关注体育的公众号,其中王奇提到的NBA,值得细说
王奇的论述并非空穴来风,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影视、体育、娱乐等产业向全球输出其价值观与商业模式,以NBA为例,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堪称典范:2023年数据显示,NBA每年从中国赚取的收入超过10亿美元,单部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动辄数亿人民币,迪士尼乐园与环球影城更是常年人潮涌动,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带来巨额利润,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受众的审美与认知,老美总抱怨商品贸易逆差,却对服务贸易的暴利避而不谈!事实上,美国的文化输出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收益,成为其全球战略的“软实力”支柱,从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主义叙事”到NBA赛场上的“自由精神”,这些符号化的表达构建了美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特朗普执政期间,尽管其政策饱受争议,但美国文化产业的渗透力并未减弱,甚至因社交媒体与流媒体的全球化而进一步增强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双方互加关税的举措虽对制造业造成冲击,但未能动摇美国经济的根本,大豆、飞机等商品的制裁被美方视为“可承受之痛”,而中国对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反制亦未形成压倒性优势,王奇的观点揭示了另一种思路:若将矛头对准美国的“文化印钞机”,或许能直击其痛处!这一逻辑在历史上已有先例,2019年,休斯敦火箭队总经理莫雷发表涉港不当言论,引发中国民众强烈抵制,NBA一度陷入“停播危机”,这场风波虽以NBA的妥协告终,却暴露出美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的脆弱性,一旦触碰到红线,其商业帝国可能瞬间崩塌
支持王奇观点的核心论据在于,文化产业的“高附加值”与“低替代性”,美国影视、体育等内容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极强,且难以被其他国家迅速填补,例如,尽管中国近年来推出《流浪地球》《哪吒》等优质影片,但体育赛事领域仍依赖NBA等国际IP,若中国对NBA等施加重税或限制传播,不仅会直接冲击美国企业的利润,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广告商撤资、衍生品滞销、全球粉丝流失……这种“釜底抽薪”的策略,或能迫使美国在谈判桌上让步;然而,封杀文化渠道并非万能解药,首先,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品的流通具有双向性,限制NBA可能伤及中国本土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进程,例如CBA的转播收益与商业合作高度依赖NBA培育的观众基础,其次,文化战需以本土优质内容为支撑,若缺乏《流浪地球》式的爆款作品,单纯封杀外部内容可能加剧文化消费的真空,说白了,就是需要提高咱们国内体育赛事的优质度
笔者支持王奇的战略视角,但认为需更强调“替代”而非“封杀”,当前中美博弈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文化影响力是其中关键一环,中国若想真正动摇美国的软实力霸权,必须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税收、准入限制等手段削弱美国文化产品的垄断地位;另一方面,加速培育本土文化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IP;值得欣喜的是,中国已在此领域迈出步伐,影视行业通过《长津湖》《三体》等作品展现叙事能力,体育产业则需以CBA改革为契机,提升赛事质量与商业运营水平
王奇的观点撕开了中美博弈的又一维度:文化战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既关乎经济利益,更关乎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然而,真正的胜利不应止于“封杀”,而在于构建更具包容性与创造力的文化生态,无论是NBA的篮球盛宴,还是《哪吒》的东方神话,人类对美好故事的追求始终相通,唯有在自信与开放中寻找平衡,才能让文化成为桥梁而非武器,助力中美乃至全球文明的共存共荣
来源:十点街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