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同期举办的各省技能展示交流与绝活绝技展演率先亮相,展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我省以“表里山河铸匠魂,晋善晋美启新篇”为主题,集中呈现山西技能建设成果。我们从各位技艺大师身上,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目睹着薪火相传的动人技艺;
9月19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幕。同期举办的各省技能展示交流与绝活绝技展演率先亮相,展区人潮涌动,气氛热烈。我省以“表里山河铸匠魂,晋善晋美启新篇”为主题,集中呈现山西技能建设成果。我们从各位技艺大师身上,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目睹着薪火相传的动人技艺;更见证了通过技能成长成才、借助技能就业增收的坚实路径。
“毫厘之间”的航天匠心
在绝活绝技展示区,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李晓波师傅正专注演示一项高难度工艺——“合金铝窄环面精密修研”。次日,他将与徒弟崔帅同台展演这一绝技。
只见李晓波拿出特制的油光锉,在一个铝制空心半球的环形端面上精细锉削,动作沉稳,一丝不苟。最终要实现两个经过修研的半球在不使用任何密封材料的情况下紧紧贴合,抽出内部空气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真空球体。
要实现两个半球的紧密贴合,保证密封性能,半球环面修研平面度需达到0.001毫米以内,表面粗糙度达到Ra0.1微米。李晓波介绍道:“目前有些精密部件无法用机器加工,还是需要手工操作。想要达到以上精度,便是要依靠工匠师傅的手感、经验和判断。”
因长年累月持锉操作,他的大拇指指甲显著增厚——成为岁月颁予的“职业勋章”。作为全国技术能手,他始终坚守一线。“我已年过五十,会一直干到退休。但更重要的,是把技艺传下去,”李晓波望着一旁的徒弟崔帅,眼中满是欣慰。
为推进技艺传承与人才培育,李晓波同时担任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目前,我省已成功建立318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构建起高技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
“动静之中”的非遗新生
技能展示区内,不少观众手执刚亲手印制的绛红年画,脸上洋溢着喜色。山西展区特设互动体验环节,吸引众多观众踊跃参与木版年画制作。刷墨、铺纸、按压……片刻之间,一幅“福”字生肖蛇的画面便跃然纸上。现场气氛热烈,山西展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在此次技能大赛上,我省展馆集中展示了绛州毛笔、芮城布艺、岚县面塑、砚台制作等一批代表性非遗项目。在喧闹展台一隅,1997年出生的陈霞却心无旁骛揉捏紫砂泥料。来自山西乡宁的紫砂泥在她十指间历经捶打、拍身筒、搓壶嘴、精修光等数十道工序,逐步显露出紫砂壶的雏形——器形饱满、线韵流畅,兼顾实用与艺术之美。
“我喜欢这项技艺,它能让我彻底安静下来,沉浸其中。”陈霞毕业后选择回乡,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免费紫砂技能培训班。“学员中以待业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为主,大家都希望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就业路径。”从零起步,仅一年有余,她已可独立完成作品。如今,紫砂壶制作不仅是爱好,更成为她清晰的职业方向。
陈霞的故事,是山西“技能培训开出就业致富花”的生动缩影。我省坚持技能强省、技能富民战略,坚持不懈做好新时代技能人才工作,在全国开创了“可学习、可复制、可借鉴”的职业技能培训“山西模式”。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重大工程,推进全民技能提升,构建起了职业技能“培训、评价、竞赛、信息管理”四大政策体系和工作模式。目前,山西乡宁紫砂产业已带动当地数百人就业,并通过成立直播中心,以“线上带货”的模式推广这项古老技艺,让非遗真正“活”在当下、造福百姓。
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共存着传统与新生、热闹与安静、精度与温度,生动诠释了技能世界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也彰显了山西省在技能人才培养、传统技艺传承以及技能培训带动就业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三晋匠魂,正以其厚积薄发的力量,开启崭新的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