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究竟有几个版本,为何一直争议不断?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6 00:00 1

摘要: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空前的观影热潮和战史研究学者以及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部集艺术性、观赏性、历史性俱佳的优秀战争题材影片。艺术而生动地刻画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场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空前的观影热潮和战史研究学者以及中央首长的高度赞扬,认为这是一部集艺术性、观赏性、历史性俱佳的优秀战争题材影片。艺术而生动地刻画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那场决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大决战》三部曲分为“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影片前后呼应一气呵成,但又层次分明独立成章,充分彰显了编导对于历史与艺术的尊重和严谨,以及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时隔多年,当人们谈论起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时候,《大决战》三部曲仍然是值得推崇的经典之作,空前绝后。

多年来,在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件事情:《淮海战役》曾拍了两遍,原因是第一个版本不符合某首长的军事思想,与历史相悖,于是剧组又进行了二次创作。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说剧本与某首长的军事思想有冲突倒也罢了,但与历史相悖就有些说不通了。《大决战》电影文学剧本由史超、王军、李平分共同创作,历时4年,8易其稿。创作期间采访了上百位开国将帅和解放战争的亲历者,并多次邀请中央军委的同志和文史学家召开剧本研讨会,多方征求意见,最终成稿。这样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精雕细琢的创作精神难道会出现与历史不符的重大漏洞吗?

淮海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投入兵力之多、歼敌数量之多的一场战役,从艺术角度上应该是最吸引人的一部了。而恰恰是这部倾注编导无数心血的《淮海战役》却在公映后引起了巨大争议。

《淮海战役》究竟有几个版本?为什么要二次创作?带着这些疑问,观众找不到任何官方的解释;当年参与影片拍摄的艺术工作者们也没有人透露过任何信息。

难道这只是民间的空穴来风?

不过,中国有句古话:“无风不起浪”。

笔者通过对那段历史和影片的了解,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淮海战役》作为《大决战》三部曲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推到重拍,对剧组来说势必是一场灾难性的劳民伤财行为。况且很多尊重史实的战争场景根本不需要重拍,有可能补拍过一些镜头,或者在影片后期剪辑的时候,在原基础上作过大量的修改,完全没有必要二次创作。

《淮海战役》之所以在坊间有两个版本的传闻,主要还是源于观众对影片中的某些情节存在较大争议,引起强烈不满造成的。

粟裕参加革命较早,是从井冈山时期开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党的高级指挥员,对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有着准确的预判和灵活的运用。他是最早向中央军委提出淮海战役设想的人,也是淮海战役的具体执行人和指挥者,这一点,历史不容亵渎。

1949年毛泽东主席就曾说过: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这是对粟裕的褒奖,也是对他的军事才能的高度评价。

1961年9月,毛主席接见蒙哥马利元帅,蒙哥马利称赞毛主席是高明的军事家,用兵如神,特别是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主席很谦虚,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也是我们湖南人。

毛主席的这番话后来也得到了他的秘书,中央办公厅原主任师哲的证实。

影片《淮海战役》(上下集)时长为210分钟,而粟裕的镜头却只有10分钟,据说在后期剪辑的时候足足删掉了16处之多,这对于淮海战役第一功臣是不公平的。

据一些资料显示:《淮海战役》最初的版本是从济南战役结束后开始讲起,将淮海战役整个过程的前因后果交代得很清楚。重拍后,很多内容被删掉,被封存在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资料库中。

但是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发布,这些资料的真伪性还有待考证,不过这一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

南京电影制片厂原编导石征先对淮海战役颇有研究。在1978年曾对粟裕进行过一次采访,粟裕同志用4个小时回答了石征先关于淮海战役的多种疑问,向石征先讲述了淮海决战期间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

后来石征先根据电影厂的安排,拍摄了10集文献片《共和国大将——粟裕》,片中详细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影像资料,非常震撼。但不知道为什么,这部文献片没有播出,由军事科学院与江苏省党史办重新拍摄,并压缩为4集。他写粟裕的书稿也在审核过程中被莫名其妙地遗失。

对淮海战役有所了解的观众都知道,淮海战役是由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相互配合而取得的胜利。实际上华野才是淮海战役的主力,中野只能算是配合。战役过程中,华野共歼敌约44万,约占淮海战役歼敌总数的80%;华野伤亡约9.1万,约占淮海战役解放军总伤亡人数的67%。

从这组真实的数字来看,华野对于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付出了很大代价,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华野的代司令员和代政委粟裕同志在影片中却只有10分钟的镜头,这无论从哪个角度去讲,对一代战神都有失公允。

淮海战役开始10天后,根据中央部署,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其中邓小平任书记,负责战役的指挥协调和后勤保障工作。

淮海战役从最初的设想到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这就是为什么由“小淮海”到“大淮海”的说法。战场是瞬息万变的,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审时度势,及时组建总前委是对淮海战役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

统筹指挥战役的整个过程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前线指战员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浴血奋战之外,在弹药补充、衣食供给、伤员救治、动员群众、政治宣传等方面,需要一切可调动的资源,成立庞大的支前队伍来保障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总前委就是保障战役顺利进行的总枢纽。

总前委这个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备固然很重要,但是前线指挥员和战场上冲锋陷阵的人民英雄们更重要。

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是战斗最为激烈、部队调动最为密集、战场变化最为复杂的一场战役,而编导却把硝烟弥漫烽火连天的战场删繁就简,将更多的镜头对准了总前委的统帅们。当然,大部分情节是他们在研究和分析战场形势,如何排兵布阵,但有些场景却与战役指挥无关。

比如某首长诉说自己勤工俭学的经历、做表率主动剃头、大冷天在院子里洗凉水澡等等,似乎编导们是想通过碎片化的生活细节在有意拔高首长形象;还有统帅们沿铁路散步、小河边谈论战役部署等,这些带有诗意的美学镜头虽然为影片增色不少,但是占用了影片有限的时长。使攻击碾庄的战斗不再激烈、曹八集的战斗压缩了时间,宿县战役更是一笔抹掉,被“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的字幕取代。

如果说,黄维使用毒气弹、俘虏黄维、活捉杜聿明等情节没有在影片中表现是基于两岸统战工作政治需要的话,那么我党的优秀将领陈赓、陈锡联、王近山等人却只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没有留下他们光辉的身影。地下党员廖运周、张克侠、何基沣临阵起义,为包围黄维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英雄们在影片中连露脸的机会都没有。

淮海战役规模大,参战部队多,我军的许多将领不可能一一出现在大银幕上。但如果适当减少部分总前委的戏份,多增加一些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形象不是更贴近观众、更能体现出人民战争的伟大意义吗?

影片《大决战—淮海战役》在历史还原、电影美学、人物塑造等方面并不逊色于《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只是这些争议一直持续不断,且无法找到合理的完整答案,导致这部鸿篇巨制的艺术高度大打折扣。

一部电影会有瑕疵,也会有争议,但历史是公平的,浮云和尘埃都无法遮挡。

无论革命多么曲折,斗争多么残酷,但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明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浴血奋战踔厉奋发,使伟大的新中国屹立东方,生生不息,永放光芒。这是中华之幸,民族之幸!

来源:田大哥说影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