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儿子都是人中之龙,你是李渊该怎么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7 06:12 1

摘要: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帝王,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站在如今的上帝视角,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大唐王朝李世民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前言·】——

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帝王,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站在如今的上帝视角,我们理所应当的认为大唐王朝李世民是最合适的接班人。

因为他对外被草原各部族尊称“天可汗”,对内休养生息整顿吏治,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巅峰盛世之一–贞观之治。

由于他的出现,隋末群雄割据的混乱局面很快恢复,黎民百姓也得享盛世太平。不论怎么讲,李世民都是大唐接班人的最优选。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么?

马跃版李世民

每次看完玄武门之变的这段历史,我们的内心都会至少有这样几个问题:

1.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是选择求和,他有没有可能以一个普通王爷的身份善终?

2.如果最终得手的是李建成,有没有可能出现另一个“贞观之治”?

3.李世民和李建成是一奶同胞的亲兄弟,难道无情最是帝王家,兄弟两个真的没有第二种结局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如果你站在现在的视角,作为李渊的你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避免玄武门之变这种惨案发生?

看完今天的这篇文章,相信你会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首先了解一下事情背景,隋朝末年,炀帝昏庸,天下大变,群雄并起。李渊一看这大隋气数已尽啊,于是公元617年6月在太原起兵反隋。

因为李渊本就是太原留守手握重兵,晋阳城又物资丰富府库充盈,再加上他唐国公身份显赫地位尊崇,所以起兵开始,天下的各路豪杰纷纷影从。这导致李渊势力发展很快,朝廷的军队难以抵挡,仅用了5个月就打进了长安城。

次年,李渊在长安即位,改国号为唐,封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儿子李元吉为齐王。

这个时候,虽然李唐王朝正式建立了,但是根基不稳,势力不大,也仅掌控关中一带和山西这片,外部是强敌环伺,内部又是革旧去新,不用说问鼎天下,能站稳脚跟已经是不错了,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不过好在,李渊有两个好儿子。大儿子李建成老成持重,二儿子李世民锐意进取。所以大唐初期的局面一直是,太子李建成坐镇中枢,秦王李世民征讨四方(可以说是李渊用人得当,直接培养出一个开国战神,但是好像没有第二种选择,总不可能是秦王理政,太子出征吧。)

但李世民实在太能打了。

618年,李世民在浅水原李世民率军在浅水原大败薛举,又挥军直捣薛仁杲老巢,迫使薛仁杲投降,稳定了唐朝西北。此战后,李渊封其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镇守长春宫,关东兵马全部受他节制调度。

619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下,占据太原。李世民率军出征,先坚壁挫敌锐气,后趁雪夜奇袭,一举击败刘武周,收复并州等地,巩固了李唐在北方的统治。李世民加拜为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621年,李世民率军包围洛阳,王世充据城坚守。随后窦建德率军来援,李世民巧妙分兵,先在虎牢关生擒窦建德,后迫使王世充投降,一举平定中原地区。这就是著名的一战擒双王。李世民因此被封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之上,食邑增至三万户。并且天策府可以自行招募人才,组建幕府和合法铸造货币。

622年,刘黑闼起兵反唐,李世民再次出征。在洺水之战中大败刘黑闼,基本平定了河北地区。李世民被加封为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掌控着整个中央禁卫军。

这个时候,李世民仅25岁。从晋阳起兵到天下一统,可以说李世民是整个李唐最大的功臣,一人收服了半壁江山。李渊这时候越看这个儿子,越觉得他天纵之资,社稷传给他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那李渊会把皇位传给李世民麽?

或许想过,但绝对不会。因为这三个原因:

1.李建成稳坐东宫多年,临事明敏,裁决如流,不仅政绩出众,还选拔了大量文官,构建了整个唐朝的律令制度,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2.李建成的文韬武略和功绩并不明显弱于李世民。虽未如李世民般亲征,但他在后勤保障与战略统筹中发挥关键作用。

例如武德五年平定刘黑闼叛乱时,李建成采纳魏征“攻心为上”之策,通过赦免胁从、分化瓦解迅速平叛,避免单纯军事镇压的消耗。且李建成从晋阳起兵时也参与多次军事行动,表现颇为亮眼。

3.最重要的一点,李建成作为嫡长子,完全符合周礼“立嫡以长不以贤”的传统。李渊起兵时即以“复汉家嫡长之制”为号召,李建成的储君身份是唐朝初期政权合法性的重要象征。

在门阀政治余韵犹存的初唐,李建成的嫡长子身份有效凝聚了关陇贵族与山东士族。 所以即便李世民功勋卓著,但在太子无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他仍然没有任何胜算。

在秦王权倾天下的时候,必然冒犯太子的利益。

李建成发现,大臣的立场变得暧昧不清,皇帝的态度晦暗不明,自己的苦心经营多年的局面可能随时成为泡影,到时必然陷入绝地。

于是身为太子的李建成想要消除威胁,那就是动用自己的势力来剪除秦王的羽翼,让他不再构成威胁。但是奈何李世民的威望实在太强了,势力实在太大了。

从禁卫军到地方军,从校尉到将军,要么是出自秦王府,要么是秦王收服的降将。这也意味着,只要秦王的一道手令,整个王朝都可能天翻地覆。

所以站在李建成视角来看,只有解决掉秦王集团的领袖,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隐患。

站在李世民的视角来看,又是另一种情况。随着多年征战沙场的常胜将军,地位崇高的秦王,尊贵的天策上将,天下除了皇帝,没有人比他的地位更好。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觊觎皇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的心态。

而不论内心什么想法,现实是他的存在已经成为太子的威胁。所以在皇位之争里,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最后胜出。退一步则为鱼肉,进一步则为刀俎。

这时候很多人可能会想,如果自己退出争储,起码还可以保留王爷爵位,潇洒自在,安享荣华。

而事实是,绝无可能。

因为政治之所以为政治,就是因为政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政治。如果仅是兄弟之争尚且留有余地,但是皇位之争乃是命运之争。不仅关乎李世民的命运,更是关乎整个秦王府的人家族命运。

一旦李世民夺得皇位,整个家族的世代命运都将改写。而如果李建成顺利即位,那所有跟随秦王的人,轻则罢官夺职永不录用,重则身陷囹圄九族遭殃。但任意一种,都不是他们能接受的。

毕竟谁都不想走出半生,归来仍是白丁。

政治是进一步广阔天地,退一步万丈深渊。

所以整个利益集团的每个人,都不得不推着李世民往前走。办法很简单,第一就是劝进,第二就是对太子下手,只有消灭这个敌人,所有人才能高枕无忧。(太子的文官集团也是一样。)

所以两个集团的人必然相互攻讦,拼尽全力的搞垮对方。于是双方势同水火,玄武门之变只是这场水火较量的结果之一。

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有答案了,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而是选择让步,当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因为利益的不可调和,必然走向争斗。但即使他排除一切困难选择让步,也不会有善终的。

因为李世民的威望已经到了,只要他想翻盘,随时都有大批的人拥立。即使把他关进大牢,他的随从旧部也会想尽一切办法救他。这不仅是秦王的人格魅力强大,也是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民望所在。

所以太子即位或许会有一时顾念兄弟情义,但作为一个政治家,他一定会选择永绝后患。最主要的是,这个决定做不做也由不得他,因为只要是这个利益集团的人,都会想办法帮他搞定,然后高喊为君分忧。

同样的作为熟读历史的政治家李世民,他不会想不到这样的结局。

第二个问题也很容易,如果最后胜利的是李建成,唐朝也一定会出现新的盛世。

这不仅是因为李建成长期执掌朝政,有着不错的政治能力和管理才能,也同样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因为乱世时候社会经济体系崩坏,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统一的政权建立后人心思定,社会各阶层都会出现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生产。李建成不是庸才,所以唐王朝或许达不到贞观之治的景象,但肯定会繁荣发展。

第三个问题,玄武门之变会出现第二种结果。那就是李世民死,李建成拿着他的头去见李渊,然后李渊顺理成章的退位。

所以不论是作为李渊还是作为上帝视角的我们,都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不论如何干预,这件事情必然要走向悲剧。天资品性万里挑一的两个儿子,必须有一方倒下,无法共存。

武德九年的长安城暗流涌动,李渊站在大唐王朝权利的顶峰,这个整个7世纪全球最荣耀尊崇的人,却整日忧心忡忡。

一边是兢兢业业治理朝政十年的太子李建成,一边是数次拯救李唐与危难,一手打出半壁江山的李世民,他不知道该如何抉择。

无计可施之下,李渊提出让秦王李世民定居洛阳,建天子旌旗,陕州以东归秦王,陕州以西归太子。

但这样的方法更是弊大于利。一旦李渊去世以后,轻则国家分裂,重则硝烟又起,届时乾坤倒覆,生灵涂炭,李渊不能走这一步。

直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他最喜爱的儿子提着太子的头,和他说要节制天下兵马的时候,一切都尘埃落定。

痛心疾首,但是无可奈何。

最残酷的继承战,往往始于父亲不忍落下的那柄权杖。

如果你是李渊,该如何避免这场悲剧呢?

来源:无名者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