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故事之三十六】 上良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7 10:00 2

摘要:灵台县上良镇,在古代称为秦塬,秦塬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72年,秦灭了义渠戎,灵台的大部分版图归入秦国,因为上良是秦与西北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域,塬面土地肥沃,地域人口稠密,是秦国的边防重地,所以当时的人们把上良命名为秦塬。

灵台县上良镇,在古代称为秦塬,秦塬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公元前272年,秦灭了义渠戎,灵台的大部分版图归入秦国,因为上良是秦与西北少数民族接界的地域,塬面土地肥沃,地域人口稠密,是秦国的边防重地,所以当时的人们把上良命名为秦塬。

明代,人们发现了秦塬的形状是一条瘦长的塬面,南高北低,北梢头直抵背面的黑河,塬的东北两侧分别伸展出两条支岔(分别为今右集、朱堡两村所在地),整个塬面恰似一只头朝南尾向北振翅欲飞的凤凰,故又将上良塬称着凤翅塬。

凤翅塬在灵台县什字塬的西部,东面是北沟塬(明代称着良杜塬)。在明代行政区划开始实行里镇制的时候,因为凤翅塬在良杜塬的上面,因此成立上良里,设立上良镇。古上良镇所在地为今旧集村。旧集村作为上良的重镇,经济社会发达,里面有私塾,有各种店铺,读书经商都很方便,集市贸易发达,因为这里是上良最早设立集市的地方,所以叫旧集。

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灵台县上良杨家庄出了两个才子,弟名杨可立,字止止,当时被列为“关中十八才子”之一。他的哥哥叫杨可教,也是当时的名人。死后都归葬今旧集塬上,两墓至今犹存。杨可立天资过人,明白道理,博览群书。少年时爱好文艺,又研读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学说,非常讨厌浮夸的言行举止。他曾经读《孟子》至“学问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忽然,自整衣冠,自责说:“吾放心未求,奈何错过日子。”从此闭门静坐,终日修炼求放心的功夫。在读书时,他对“存仁”的道理很有心得,即便待昆虫、草木,都十分爱怜,不忍伤害,说:“仁者以万物为一体,彼具有生理,何忍摧之。至于教人为善,曰余不能为善,每见人人为善,爱之,敬之。天下事又不能如意者,或阻于时势,或限于财力,唯为善,人人可能,时时去做得。”又说:“伊川先生云: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两极字甚是可味。”

杨可立的哥哥杨可教也是当时灵台县的名人,他的智慧和学识让人敬服,在上良附近有着非凡的威望。传说隆庆年间的一天,在杨家庄村附近,天气晴朗,野草芳菲,花红柳绿,庄稼茂盛。杨可教出外散步,发现有一群蜻蜓飞集在一起,翅膀上都写着“天下太平”四个字。杨可教将这件事情传播出去之后,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之兆。杨可立、杨可教两兄弟遂于发现蜻蜓之处杨家庄修建了“启祥塾堡”。杨可立亲自在启祥书塾任教,凡乡里聪颖子弟,都罗致其中,启蒙训导。本县郭县令听到他的名声,予以资助,请其扩大规模,广收生徒。一时之间,教舍俨然,学生众多,名声鹊起。后杨可立因明经岁荐为蓝田县学训,至任即捐献俸禄重建吕氏四贤祠,经常与当地冯少虚、周达庵、张心虑诸先生讲明理学,称为“畏友”。先生多有诗词、文章等作品流传,时人评价“关中十八才子,推杨可立为第一”。后又任镇安县教谕、密云县教授,优抚贫生,表扬节义,昌明道教,业绩可观,方圆来执经问业的人络绎不绝。晚年,杨可立在密云县教授任上致仕归家。偏居乡里,尤为好学,穷理尽性,扶危济困,乐善好施。

有一年,陇东大饥,青黄不接,一百多饥民集中在一起,采杨家地里的苜蓿吃,管家率人去驱赶他们。恰巧此时,被杨可立遇见,劝阻道:“苜蓿安足济生。”遂邀众饥民赴家中,打开粮仓,给每人粟米数斗,让他们回家养活妻子儿女。饥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带着杨家分给的粮食回家,就这样百余户人家度过了这场饥荒。翌年,再遭饥荒,饥民聚众变乱,成群结伙去抢掠大户,期间杀人放火,时有发生。当饥民们准备到他家抢粮时,被众人劝阻:“杨先生乃名贤人,怀其德,毋焚掠其家。”杨家幸免于难。

杨可立一生敬慕有学问、有节操的人,特别是对皇甫谧等灵台乡贤非常敬重。归里后,出资修建了祀奉皇甫谧等人的乡贤祠,并设义田以助穷人结婚、丧葬。杨可立曾在杨家庄老庄沟发现一眼清泉,泉水从石缝中涌出,有杯口粗,清澈透亮,甘美异常,冬暖夏凉,人们用杨可立的字命名为“澹泉”,后辈儿孙饮用至今。杨可立一生的著述有《学庸统述》《物外清音》及庙碑等文,历经数朝盗寇焚毁流失,仅存有《阴屏魔文》,收在民国张东野编撰的《灵台县志》艺文部分。

由于杨可教、杨可立两兄弟长期在杨家庄发展教育,杨家庄很快成为了上良镇新的经济、文化中心,以后又在“启祥塾堡”的旁边新建了上良镇,即现在上良镇政府所在地。从此之后,上良镇所在地也在明朝隆庆年间,搬到了今上良镇杨家庄村。此后经过明、清、民国,上良这个地名固定下来,一直到现在。

来源:刘瑞林皇家艺术传承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