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悖论:一个文明如何用两种动物,同时定义生存与毁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21:47 3

摘要:牛马这个词,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是为这两和其他驯化的动物完全不一样。骂人的时候一般骂对方猪狗不如,但是没人会骂对方牛马不如,提到牛马的时候,一般是自述自己很辛苦,比如做牛做马,打工牛马!

牛马这个词,之所以这么深入人心,是为这两和其他驯化的动物完全不一样。骂人的时候一般骂对方猪狗不如,但是没人会骂对方牛马不如,提到牛马的时候,一般是自述自己很辛苦,比如做牛做马,打工牛马!

牛和马是古代社会最重要的两个驯化工具。

在工业化之前,牛对人类来说,是“拖拉机”,是“蒸汽机”,是“载具”。马对人类来说,是坦克,是汽车,是运输车。

牛为了养活更多的人类勤勤恳恳!

马为了消灭更多的人类日夜兼程!

农耕文明重视牛,因为它是生产力工具!

游牧文明重视马,因为它也是“生产力”工具!

农耕文明用马增加农业产出,游牧文明用马抢到农业产出。

和其他所有的驯化动物相比,这两个是独一档的存在!

今天聊聊牛的驯化。

牛是这个世界上体型最庞大的食草动物之一!

尤其是当今各种家牛的祖先——原牛,体型非常巨大,古罗马统治者恺撒大帝在《罗马对高卢战争编年史》一书中曾描述:原牛略小于大象,体型巨大,速度超群。

即使驯化到今天,牛依旧还有攻击性,一旦被激怒非常危险,西班牙人斗牛的时候经常有死亡的报道,所以人类祖先驯化牛的过程一定比前面其他动物要艰险的多。

最终带给人类的收益也是非常巨大,具体如何驯化的,估计套路都差不多,猎人长期跟随牛群,伺机捕获离群的小牛并圈养,逐步改变其野性,实在改变不了的上餐桌,剩下的就越来越温顺。

经过之前狗羊猪的驯化,相信大家已经对这一套不再陌生。

牛的驯化应该是多地独立驯化,人类最早大概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驯化牛了。

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驯化了普通牛,就是我们常说的老黄牛的原始版本。

后来印度在大约公元前8000年驯化了瘤牛,瘤牛和普通牛的区别是有一个大瘤子,这个大瘤子不是肿瘤,而是类似于驼峰一样能够存储脂肪的器官,瘤牛可以耐受40℃的高温。一想也合理,我以前接待过几个印度客户他们说到了中国才知道什么叫冬天人生第一次买了羽绒服,原来冬天特么的这么冷!其实我们是在南京,离真正的寒冷还有很多维度。相对的,他们夏天能够干到50℃,如果瘤牛不耐热也不会在印度被驯化。

而中国西藏地区驯化了牦牛,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普通牛,特点就是适应了高寒低氧干旱的特殊环境,目前野外的野牦牛数量不足一万头。

中国还驯化了沼泽型水牛,是耕种水稻的重要帮手,虽然现在水牛主要生活在中国南方地区,但是考古发现,在中国北方也曾经有大量水牛的骨头化石。

而中国经常看到的老黄牛是普通牛和瘤牛杂交后代,经过不断的驯化,中国家牛品种有50多个,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品种。

比如秦川牛体格大、役力强、产肉性能良好;

延边牛抗寒、体质结实、耐劳耐粗饲、抗病能力好;

日喀则驼峰牛肩部隆起,状似印度瘤牛;

西藏牛耐高海拔,体型较小。

所有家牛的共同祖先是原牛,历史上最后一只原牛于1627年在波兰灭绝

全球无论哪个地方。

一开始驯化牛的目的应该都是吃,人类驯化狗和猪,一个最大的原因是他们杂食。牛不是,牛和羊一样吃草,如果单纯为了吃到肉,羊比牛要更有优势,毕竟羊天生就是驯化buff叠满,比牛好管理。

但是牛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远超过羊,一度不让随便吃牛肉。

娃最近迷上《唐朝穿越指南》,经常给我显摆里面的知识。

唐朝的时候羊肉是最长吃的肉类,而牛,不准随意宰杀,必须是老死或者特殊原因病死了,上报有关部门,审核通过了之后才能杀

因为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碳基生命的劳动力倍增器!

可以称为人类农业文明早期发动机,当商周时期的匠人第一次给牛套上青铜犁头时,可能没想到这个发明会引发"农业核爆"。原本需要十几个壮汉才能翻动的硬土,现在两头牛拉着犁就能轻松破开。

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效率叠加,而是引发了链式反应:

铁犁牛耕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后来垄沟间轮作保持地力的耕作方式,正是在牛耕基础上的精耕体系,可以说在古代一头牛就是一个拖拉机。

农户也会刻意将牛棚建在田边,让牛粪直接落入粪池发酵,形成"畜-肥-田"的闭环系统,一头牛年排粪量能达到7吨以上!!!配合秸秆还田一起,维持了中国耕地数千年的可持续利用。

所以农耕文明都极其爱护耕牛,随着文明的发展,运输开始成为大问题。而牛也成为了很多文明的运输主力,人可以骑牛,也可以坐牛车,即使在马被驯化的时代,牛车依旧广泛地存在。

马拉车非常快,但是养马成本比养牛要高,牛有四个胃,通过反刍来最大效率的吸收草中的营养,非常好养活。而马的没有这个功能,所以养马比养牛耗费要多很多,一般有钱人才用马车。

牛拉车慢,但是胜在耐力强,所以牛车很多时候是用来运货,老百姓也会坐。汉朝的时候,因为不缺战马,所以牛车被认为是低等运输工具,曾经发生过官员坐牛车被认为有损形象降级的事情。

但是碰到战马紧张的年代,比如南北朝时代的南朝,战马稀少,牛逐渐从平民乘坐变成了贵族时尚和身份的标志,反过来还影响了北朝的风气,慢慢地北方的贵族也流行乘坐牛车。

到了唐朝,不缺马,而且因为尚武,大家又多骑马。

所以时尚这种东西,没有什么高低之分,无非就是不同群体营造的话语权,用以区分身份。

在工业时代之前,人类还没有真正理解火的作用,利用能量的级别依旧在碳基肉体能够承受的能量桎梏里打转,牛几乎就是人类能够利用的单体力量的上限。

人类繁重的生产生活非常依赖牛的帮助,一直持续到了人类开始重新认识风水火里蕴含的力量,让文明跃进到新的层面。

老黄牛做着最基础的工作,背负着人类文明不断前行,可以说,牛轭架在牛肩上的那一刻,也架起了人类通向文明社会的阶梯。

牛对人类的馈赠远不止耕种,在敦煌壁画里,牛车驮着丝绸瓷器走向西域;在《天工开物》中,水牛推动的筒车把河水送上梯田;就连治病救人的疫苗,也要感谢牛身上的病毒。

18世纪英国医生琴纳发现,挤奶女工手上的牛痘疤痕能对抗天花,这个发现最终让这种肆虐千年的瘟疫被人类降服。

到了现代社会,人类创造了无数的硅基机械形态,拥有了超越碳基生命自身上限的能量利用水平,耕牛和牛车都成了过往。

所以现在牛的主要作用已经变成了产奶和产肉,历经千年的轮转,牛又回到了他最初的作用——给人类生产蛋白质。

就像一道轮回!

站在田埂上望着夕阳下的牛群,它们的脊背像移动的史书。

最初它们用血肉喂养人类的胃,后来用筋骨托起文明的犁,如今又回到最初的使命。它们丈量过人类从蒙昧到智能的每一寸光阴,却始终保持着反刍青草的从容。

无数过客也是这样,在碳基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来来去去!

如果说牛滋润了人类文明,为了人类的繁衍注入了超强的动力

而相反的,马,就是人类文明的另一面,他们让人类用更高的效率屠杀同类

牛马,牛马!

一个为了人类更好的生存

一个为了人类更快的死亡

构成了工业文明时代之前最具对比的驯化之路!

下一期我们来看看牛马中的马!

来源:三个老爸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