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 Pro散热大幅改进!但依旧远远落后于安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21:51 1

摘要:其实在去年的iPhone 16系列上,苹果就加入了能够将芯片热量快速导到外部的石墨烯散热膜,但仅凭一层薄薄的膜就想提升手机的散热表现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于是在iPhone 17 Pro系列上,苹果拿出了VC均热板,其宣称这套系统的散热效率相比上一代提升了300%

终于,iPhone 用上了“正规”的散热元器件。

其实在去年的iPhone 16系列上,苹果就加入了能够将芯片热量快速导到外部的石墨烯散热膜,但仅凭一层薄薄的膜就想提升手机的散热表现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于是在iPhone 17 Pro系列上,苹果拿出了VC均热板,其宣称这套系统的散热效率相比上一代提升了300%。

这本是一件大家喜闻乐见的事,但苹果CEO库克在接受国内某家媒体采访时表示,iPhone 17 Pro系列上的VC均热板是一个专属于苹果的发明和创新,或许只有苹果能做到。

(图片来源:@影视飓风)

雷科技在看到这段话的第一时间以为是某些营销号断章取义,但实际看了原视频后发现库克确实说了这么段话。

这就让雷科技很不解了,VC均热板在安卓市场这边早已是见怪不怪的配置,因为早在2018年的ROG Phone上就已经搭载了VC均热板,苹果怎么敢说是专属自己的创新呢?

不说别的,我们立刻开挖,看看到底是库克在吹牛,还是苹果真的强无敌。

先抛开其他不谈,我们先来聊聊iPhone 17 Pro系列的VC均热板,是否真的像苹果宣传那样,散热效率提升300%?

雷科技在拿到iPhone 17 Pro Max后,第一时间就对它的性能和散热进行了测试。从热成像图中可以看到,拥有VC均热板和A19 Pro处理器的iPhone 17 Pro Max在高负载应用中3D Mark的温度虽然更高,但也凸显出其散热效率远高于之前的iPhone机型。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左为iPhone 16 Pro,右为iPhone 17)

但数据仅能证明散热效果存在,无法体现苹果的 VC 均热板是否具备独特创新,又或者说这是铝合金边框加新处理器和VC均热板共同的功劳,我们不能把功劳全部归咎在VC均热板头上。

既然从数据我们看不出苹果VC均热板是否真的有用,那么我们换个角度,看看从原理和材料上,苹果是否搞出了些许创新呢?

首先,库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是唯一一家能够将精密的液态循环系统完美整合进移动设备的厂商,这就让雷科技非常好奇了。难道说苹果的VC均热板和安卓阵营的VC均热板不是一个产物?

(图片来源:苹果官方)

但从库克后续的阐述中雷科技得知,苹果的VC均热板是通过密封腔体内部去离子水的蒸发,然后再通过冷凝循环实现热量传递,这套原理和安卓阵营完全一致。只不过在集成性和细节设计上,苹果确实考虑得更到位。

例如在设计层面,苹果先是使用了导热率高于钛合金20倍的铝合金中框(这也是今年 Pro 系列全系中框材料调整的原因之一),然后通过一体化的工艺在机身内部搭建起了一条高效热传导路径,最后则是优化了芯片的能效比,从根源部分减轻了发热情况。

换句话说,不同于安卓阵营的「用堆料来提升散热效果」,苹果走的是「VC散热+结构导热+芯片优化」的组合拳,这种以系统优化替代单纯参数堆砌的思路,正是库克口中「苹果独有能力」的核心体现。

问题是,苹果的这套组合拳,在安卓「力大砖飞」的堆料面前,似乎也不算出彩。如今已有不少手机搭载超过 10000mm² 多层 VC 板,到 ROG Phone 8 的 “VC + 石墨烯 + 风扇” 三联方案,再到部分机型搭载的 TEC 半导体主动散热,安卓阵营的散热军备竞赛从未停歇。面对这般「降维打击」,苹果的 VC 均热板究竟是「刚好够用」 还是 「依旧落后」?

从用户需求匹配度来看,苹果的方案基本满足了目标群体的核心需求。其用户画像中,重度游戏玩家与专业创作者虽占比不低,但更多用户的核心诉求是「日常使用不发热、高负载场景能稳住」。

雷科技体验了一天的iPhone 17 Pro Max,认为其在绝大多数场景下都能「冷静运行」,42.5°C 的边充边玩温度和极少出现的降频次数,已优于多数用户的心理预期。对于追求「均衡体验”」的苹果用户而言,这样的散热表现已经完全够用。

但如果要从技术层面与极限性能来看,苹果确实落后于安卓阵营的第一梯队。毕竟安卓旗舰早已不满足于「被动散热」的局限,开始在主动散热领域布局:红魔Magic的内置风扇最高转速达到了23000转/分,在正常室温情况下运行《原神》1 小时仍能维持满帧。

而真我发布的概念机更是搭载了TEC 半导体制冷主动散热方案,可实现芯片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3°C 的主动制冷效果,即使长时间运行超高负载应用也无降频风险。相比之下,iPhone 17 Pro 的被动式 VC 散热在极限场景下的短板明显,3500mm² 的 VC 面积更是不到安卓旗舰的一半。

这种差距本质上是产品策略的差异而非技术能力的缺失。

苹果始终坚持 “体验优先于参数”,不愿为极限性能牺牲机身厚度、重量与续航的均衡性。而安卓阵营的思路是「满足细分需求」,通过堆砌散热硬件抢占游戏手机、专业创作设备等细分市场。两种策略并无绝对优劣,但从技术迭代速度来看,苹果确实慢了半拍。

iPhone 17 Pro 系列搭载 VC 均热板的举动,本质上是苹果对用户痛点与市场竞争的理性回应。这一迟到的升级确实解决了困扰多代机型的「发热降频」问题,再加上通过系统级优化确实让iPhone有了不错的散热表现:30 分钟满帧游戏、20分钟高负载渲染场景等实测数据,证明其散热表现足以匹配 Pro 系列的「生产力工具」定位。

库克所言的 「Only Apple Can Do」,虽有一定的营销成分,但也侧面反映了苹果在散热与整机体验平衡上确实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雷科技看来,iPhone 17 Pro 系列搭载 VC 均热板的举动,绝非偶然的技术试水,而是苹果在芯片性能迭代与用户需求升级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回溯近三年的 iPhone 发展轨迹,A17 Pro 到 A19 Pro 芯片的性能提升幅度连续突破 20%,但散热系统的滞后导致性能长期处于「有力没处使」状态 。此次 VC 均热板的应用,将性能释放率提升至 92%,本质上是对前几代产品完成了「查漏补缺」,也让 A19 Pro 芯片终于能「火力全开」。

写在最后

但话又说回来,苹果的散热技术仍处于「查缺补漏」而非「让苹果再次伟大」的阶段。与安卓阵营的超大 VC、内置风扇、半导体制冷等方案相比,其在极限性能与技术前瞻性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这种差距源于双方截然不同的产品逻辑:苹果追求大众用户的均衡体验,安卓则瞄准细分市场的极致需求。

(图片来源:雷科技摄制)

对于我们普通用户来说,选择的关键在于自身需求:若你是追求「日常使用稳定、整机体验均衡」的用户,iPhone 17 Pro 系列的散热表现完全够用;若你是 「极限游戏玩家」或 「专业创作者」,还是看看安卓们吧。

苹果的入局再次证明 VC 均热板已成为高端旗舰的「标配」,未来的竞争焦点将逐步转型如何与芯片、系统深度协同。

换句话说,手机的这场「退烧之战」,才刚刚开始进入白热化阶段。

9月5日-9日,世界最大家电与消费电子展IFA2025在柏林盛大举办。

雷科技派出了史上最大规模海外报道团“雷科技IFA25报道团”飞赴柏林,对IFA2025进行现场、立体、一手报道。共输出40+内容,在雷科技300万微信粉丝矩阵、1000万新媒体矩阵传播,全网阅读量/播放量预估超500万。我们对IFA2025的报道,再一次得到了DeepSeek的AI认证“全网最强”。

期待26年1月CES,我们拉斯维加斯再见。

来源:雷科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