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瓜”英雄 蝙蝠侠的时代奇迹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5 22:44 2

摘要:Val Kilmer在17岁被茱莉亚学院戏剧表演专业破格录取,20岁出头就撑起百老汇舞台的重头戏。而他修长的身材和痞帅的面孔也被好莱坞电影发掘,饰演了多个叛逆又迷人的个性青年,比如《笑破铁幕》(Top Secret!)的摇滚歌手、《天才作反》(Real Gen

Val Kilmer,这位让好莱坞又爱又恨的演员在2025年愚人节悄然离去,正如他留给同行的印象一般,像一只游走于名利场的猫,特立独行。

Val Kilmer在17岁被茱莉亚学院戏剧表演专业破格录取,20岁出头就撑起百老汇舞台的重头戏。而他修长的身材和痞帅的面孔也被好莱坞电影发掘,饰演了多个叛逆又迷人的个性青年,比如《笑破铁幕》(Top Secret!)的摇滚歌手、《天才作反》(Real Genius)的搞怪大学生、《壮志凌云》(Top Gun)的飞行员“冰人”、《风云际会》(Willow)的反叛军战士等。

凭借传记电影《大门》(The Doors)的Jim Morrison一角真正出圈后,Val Kilmer也开始有意挑战更多复杂高难度的角色,“蝙蝠侠”便是其中一个。这一角色成功将Val Kilmer从独立电影演员推至大众明星范畴,也成为他在国际上广为人知的角色之一。“蝙蝠侠”鲜明的造型特点,成就Val Kilmer银幕经典的同时,其背后所象征的精神也透过数代优秀演员的塑造得以传承,衍生出丰富的流行文化形态。

蝙蝠侠首次亮相于1935年第27期《侦探漫画》

“ 蝙蝠侠”的诞生原因没什么特别之处,只是DC Comics出版社想复刻出另一个“超人”的成功,让编剧Bill Finger和漫画家Bob Kane一起打造的。他的相关故事在1935年被首次刊登在DC Comics旗下漫画杂志《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的连载栏目中。

虽然是超级英雄的成员之一,但“蝙蝠侠”就像英雄世界里的“麻瓜”,没有任何超能力,全靠天才智商和严格训练的优越体能维护正义。“蝙蝠侠”也并非特指一个人,而是一个可以传承的身份,历代漫画中出现过五位“蝙蝠侠”。

第一代“蝙蝠侠”Bruce Wayne是所有IP故事的源头,也是最著名的一位“蝙蝠侠”。他出生于美国哥谭市的高知中产家庭,父亲是知名医生,母亲是养尊处优的富太太。但在十岁的某个夜晚,Bruce和父母看完电影回家路上遭遇持枪歹徒,双亲为保护他不幸被杀害。悲痛欲绝的男孩发誓将用余生与所有罪恶战斗,为父母报仇,自律成长的同时,多年保持近乎苛刻的身心训练,继承的巨额遗产也成为他日后科研创业成功,积累丰厚财富来改装武器的原始资本。时机成熟后,他开始思考一种能震慑罪犯、打击犯罪的伪装方式,“蝙蝠侠”的故事也由此展开。

“蝙蝠侠”的漫画连载

“ 蝙蝠侠”系列的连载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不过早期的“蝙蝠侠”造型比较简单,冒险故事画面也很直白暴力。随着连载的人气不断攀升,DC Comics开始担心漫画中的偏激表达会被未成年读者效仿,于是不再让“蝙蝠侠”使用任何武器或极端暴力手段,并为他搭配了一位年轻幽默的养子来调节剧本氛围。此后,围绕“蝙蝠侠”展开的世界也随着剧本发展变得日益饱满,比如多了一些复杂的反派角色,象征“蝙蝠侠”和养子兼助手“罗宾”的一些生活方式标志逐渐成型,甚至还出现了蝙蝠猎犬ACE和蝙蝠魔法小精灵等。

1960年代版“蝙蝠侠”的漫画形象

不过,“蝙蝠侠”的世界虽然变得更温和,但越来越趋于平庸的剧本和“蝙蝠侠”长年不变的形象让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导致漫画销量一度大降。1964年,DC Comics的时任编辑Julius Schwartz临危受命,委托另一位漫画家Carmine Infantino重塑“蝙蝠侠”的形象,在原本全黑的胸前增加了经典的黄底黑印的蝙蝠标识,整体画风更加犀利时尚。Julius还联同编剧John Broome更新了连载的剧本风格,减少了“蝙蝠侠家族”的温情日常,让故事回归严肃,额外增加了反派角色的登场。

1966年ABC电视剧《蝙蝠侠》形象照

美国ABC电视台在1966年开播的电视剧《蝙蝠侠》可以说是加速“蝙蝠侠”系列作品再次转型,并形成现代风格的关键。这版真人“蝙蝠侠”的造型按照现代审美标准来看颇为粗制滥造,简单的灰色尼龙套装和黑面罩与半成品无异,但对于1960年代的电视观众而言是充满新鲜感的,诙谐的漫改剧本,以及由彼时知名艺人演绎的反派轮番登场,让这部电视剧大获成功,还衍生了番外电影,相关漫画的销量在流行效应下迅速上涨。

1980年代的“蝙蝠侠”卡通形象

然而,滑稽夸张的娱乐风格并没有为“蝙蝠侠”系列带来持续的人气,电视剧仅播出三季就结束。DC Comics的编辑和编剧作家们再次对“蝙蝠侠”系列剧本进行改革,与剧版的风格进行明显切割,选择回归侦探悬疑的底色,还为整体视觉增添了暗黑哥特的氛围。于是,从1970年代至1980年代的“蝙蝠侠”系列漫画和影视创作,都展开了更为灰暗严谨的主题探索,“蝙蝠侠”的世界观也在这一期间被进一步完善,并陆续衍生出一部部现代观众熟悉的“蝙蝠侠”真人电影。

“ 蝙蝠侠”IP从诞生至今,已经形成庞大的媒体作品体系,涵盖小说、漫画和漫改影视作品。“蝙蝠侠”首次真人化形象是1940年代的两部短片:《蝙蝠人》(Batman)和《蝙蝠怪侠复仇记》(Batman and Robin)。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后来“蝙蝠侠”的形象更新,后世只当其为考古资料观赏,没有掀起广泛的流行文化影响。

此后,“蝙蝠侠”系列又被影视创作者们以夸张滑稽的坎普风(Camp)呈现,这一阶段的“蝙蝠侠”被视作给青少年观看的超级英雄流行产物,但在热爱“蝙蝠侠”故事的影视人眼中,这一IP的内涵远非娱乐大众这么简单,他们很希望能让“蝙蝠侠”回归最初的原创设定,他应该是一位活跃于夜晚,在阴影下追击犯罪分子的神秘人物。

从1970年代末开始,导演和编剧们就致力于对“蝙蝠侠”的故事重新打磨,直至1989年,我们现在看到的“蝙蝠侠”形象才正式出现在大荧幕上。

Michael John Douglas

《蝙蝠侠》(Batman),1989年

《蝙蝠侠归来》(Batman Returns),1992年

导演Tim Burton执导的这两部作品让哥谭市重返暗黑压抑的氛围,从第一代“蝙蝠侠”Bruce Wayne的诞生背景描述,为后续的相关系列电影奠定了基调。而这两部都破天荒启用了喜剧演员Michael John Douglas来担任“蝙蝠侠”一角,极大的风格反差也勾起了一部分观众的猎奇欲。

这一版本的“蝙蝠侠”在哥特式的镜头下,真正改变了过去数十年“蝙蝠侠”夸张荒诞的动画形象,用克制的肢体语言和带点神经质的阴郁气质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非主流超级英雄。两部电影都获得了较好的商业反馈,开创了现代超级英雄电影的新纪元。

Val Kilmer

《永远的蝙蝠侠》(Batman Forever),1995年

华纳兄弟电影对前两部的商业成功颇为满意,在这一部更换了风格偏娱乐的导演,希望乘胜追击,Michael John Douglas也因剧本方向大变辞演“蝙蝠侠”,取而代之的是彼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魅力中生Val Kilmer。他儒雅优越的外形十分契合“蝙蝠侠”Bruce Wayne的高智精英设定,也因此被公认为是最帅的一版“蝙蝠侠”。

为了在票房上乘胜追击,这部电影还启用了众多彼时的大热艺人,比如女主角Nicole Kidman、“蝙蝠侠”的助理Chris O'Donnell、大反派Jim Carrey等,而“蝙蝠侠”的台词也多了些冷幽默。但由于剧本过于强调娱乐性,削弱了角色的深度呈现。虽然电影最后获得可观的票房成绩,专业影评却褒贬不一,当时有意转型的Val Kilmer也没有续约下一部华纳出品的“蝙蝠侠”电影。

George Clooney

《蝙蝠侠与罗宾》(Batman & Robin),1997年

前三部的商业成功让华纳兄弟电影急功近利的策划变本加厉,拍出了有史以来最糟糕的超级英雄电影。为了获得更多商业转化,整体角色造型和背景视觉都回到了本已舍弃的坎普风格,加上过多的商业植入和周边炒作,让电影的口碑迅速崩塌,成为“蝙蝠侠”系列回归大银幕以来评价最低的一部。

在电影中饰演“蝙蝠侠”的George Clooney也承认这一角色是他职业生涯的一个污点,没有呈现出“蝙蝠侠”应有的性格深度。不过多年后回看这一版也并非一无是处,起码“蝙蝠侠”的造型和作战装备更精致了。也因为这一部的失败,客观推动了后面系列电影的革新,为“蝙蝠侠”千禧年后的成功翻身埋下伏笔。

Christian Bale

《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2005年

《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年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The Dark Knight Rises),2012年

“ 蝙蝠侠”电影遭遇1990年代末的滑铁卢后,电影出品方在很长时间内对相关的电影立项犹豫不决,几经波折后,由编剧兼导演的Christopher Nolan主导革新的剧本终于完成,千禧后的“蝙蝠侠”更忠于原著的暗黑基调,着重凸显故事背景的写实性,以及更深度的人性刻画。

担纲新一代“蝙蝠侠”的是著名戏痴Christian Bale,他向来擅长解读角色的复杂心理。他深度挖掘了“蝙蝠侠”受精神创伤的阴暗面与高智隐忍性格的联系,用去明星化的表演哲学呈现更为立体的超级英雄,被影迷们认为是历年来最符合原著内核的“蝙蝠侠”版本。而他主演的“黑暗骑士三部曲”也提升了“蝙蝠侠”系列的艺术高度,让这个IP不再是肤浅的好莱坞流水线产物。

Ben Affleck

《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2016年

《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2017年

“ 黑暗骑士三部曲”成功盘活了“蝙蝠侠”系列之后,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有意打造由DC Comics一众超级英雄组成群像的电影IP,启用了全新的制作班底。“蝙蝠侠”也不再是故事中绝对的主角,他有了一起执行正义的伙伴,而新一代“蝙蝠侠”落到了Ben Affleck这位在演技和形象都颇有争议的演员身上。

庆幸的是,新故事里的“蝙蝠侠”已经是一位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英雄,但随着年龄渐长,体能退化,这位超级英雄也对岁月,以及哥谭市治安的失控越来越力不从心。为了凸显中年人的疲倦沧桑,这一版的“蝙蝠侠”虽然外形上充满力量感,但健硕的肌肉在阴郁的色调氛围下略显笨重,和上一版的瘦削敏捷形成对比。Ben Affleck对这一角色也倾注了细腻的塑造心思,只可惜受限于表现平平的剧本叙事,未能引起足够关注。

Robert Pattinson

《新蝙蝠侠》(The Batman),2022年

时隔33年,“蝙蝠侠”系列电影再次回到原点,开启了新的叙事。昔日的“暮光男神”Robert Pattinson褪去偶像光环,成为新世代“蝙蝠侠”。新的故事主要回顾“蝙蝠侠”Bruce Wayne青壮年时期的事迹,在“黑暗骑士三部曲”的基调上进行了二次创作。

这一版故事中的“蝙蝠侠”在30岁左右,是他化身神秘英雄的第二年,仍以复仇为驱动力,经验和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经常我行我素,冲动焦躁。由于这时候的“蝙蝠侠”患有失眠症,他的日常造型也较前面两版更加颓靡阴郁。这部电影最后的票房表现虽然中规中矩,但这一版的“蝙蝠侠”被认为是近年最具实验性的演绎版本,Robert Pattinson演绎出了英雄脆弱的一面,让角色回归人性,而非一味“神化”。《新蝙蝠侠》系列目前已经宣布了第二部和第三部的上映时间,让我们拭目以待。

2022年版的“蝙蝠侠”和“猫女”形象

经过数代漫画艺术家和编剧的完善和塑造,“蝙蝠侠”发展为DC Comics旗下商业价值最高的超级英雄IP,而它的尖耳头盔面罩、夸张的斗篷、哥特黑等造型元素,无论对超级英雄电影的美学构成,还是现代时尚与艺术设计,都产生了多维度的深远影响。

某种程度上,“蝙蝠侠”就像连通过去与未来的媒介,比如他的装备就精准预测了功能性服饰会成为主流趋势,启发运动技能风与时装设计的融合。仔细分析他的蝙蝠装(Batsuit)战衣,从最初简陋的尼龙紧身衣,进化到结合高科技加持的综合装备,能防水防腐,具备调温功能,行动自如,而且流畅的线条和质感设计,不恰是当下流行的“机能风”所强调的特点吗?

电视剧《侯司顿》(Halston)主角造型设计

参考了“蝙蝠侠”的形象

“ 蝙蝠侠”的战衣内核之外,还有贯穿了该系列叙事的另一大鲜明记忆点“哥特黑”。无论是早期带有强烈复仇情绪的“蝙蝠侠”Bruce Wayne,还是叛逆的猫女,恐怖哲学家忍者大师,以及背景复杂的小丑,从正义到邪恶,均被渲染成哥谭市的暗黑底色。这种混杂悲剧和浪漫气质的哥特黑特色也出现在另一部电视剧《侯司顿》(Halston)的造型设计上。时装设计师Halston和“蝙蝠侠”同是带有悲情色彩又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因此戏剧服装设计师Jeriana San Juan结合了“蝙蝠侠”外形轮廓,为这一角色设计了多个全黑的造型,以呼应剧情的走向。

Christian Bale版的Bruce Wayne

身穿Giorgio Armani西装

Ben Affleck版的Bruce Wayne身穿Gucci西装礼服

家具品牌Formitalia推出的“蝙蝠侠”特别版定制系列

Bruce Wayne这一角色的精英属性,为影片制造了大量商业植入空间,让“蝙蝠侠”成为超级英雄IP中与奢侈品牌合作最多的一位。比如Giorgio Armani为“黑暗骑士三部曲”里的“蝙蝠侠”和一众角色定制了高级西装,Gucci承包了《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里“蝙蝠侠”的整个衣橱行头,包括定制西装、鞋履和包括墨镜、腰带在内的所有配饰。除了服饰,家居生活方式类产品也是绝配,比如奢侈家具品牌Formitalia曾联合华纳兄弟公司推出“蝙蝠侠”特别版的定制系列“Wayne Enterprises”,将“蝙蝠侠”造型特征融入家具设计和空间布置中。

通过不同媒介内容形式与流行交织相融,让“蝙蝠侠”的暗黑精英美学不断催生跨界合作与亚文化表达,启发现代创意人士持续打破探索的边界。这一超级英雄IP早已超越漫画和影视范畴,成为流行文化中永不褪色的图腾。它在面世86年以来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每个时代的集体精神状态,不仅是流行文化的参与者,某种程度上还塑造并预言着时代的变化。

当超级英雄逐渐沦为爆米花电影的流水线产品时,“蝙蝠侠”仍坚持着一种信念,以其复杂的人性光辉提醒观众:真正的时代英雄,始终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界处为正义行动。

编辑-Di

新媒体编辑-Monster C

文字-Kiko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风度mensuno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