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唐代以来,唐初前的邕州的行政管理驻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哪?众说纷纭。现在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第一次东晋至唐初的邕州老城,就在南宁纬武路、七星路、桃源路、植物路、凌铁村及跑马场一带(以下文中这个地方简称“跑马场邕州老城”),也有人说是在现在的亭子。就没有研究
唐初的邕州设置与邕溪水地理位置新考
作者:黎叔觅古之津津乐道
自唐代以来,唐初前的邕州的行政管理驻地,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哪?众说纷纭。现在的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第一次东晋至唐初的邕州老城,就在南宁纬武路、七星路、桃源路、植物路、凌铁村及跑马场一带(以下文中这个地方简称“跑马场邕州老城”),也有人说是在现在的亭子。就没有研究者认为,东晋至唐初的邕州在现在的蒲庙(以下文中提到这个地方简称“蒲庙邕州老城”),有些研究者也提到了八尺江,但其指定的方位,却是在良凤江的位置,这是因为什么?
本文依据《元和郡县图志》“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一段话,结合其他史书对“邕州”的论述,对应目前调查的实地环境,以唐代的历史时空、地理环境为依据,抽丝剥茧,深入论证东晋至唐初,现在的南宁地域,郡、县、州行政管理治地的地形关系,力图揭开南宁——古邕州治地变迁与深藏在历史之中的谜团。
八尺江一侧鸟瞰远处蒲庙邕州老城
邕州两座老城示意图唐末应为唐初末年
(一)八尺江入邕口蒲庙的得名
蒲庙地域的历史是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蒲庙的地域与《元和郡县图志》说的地形非常相像;二是为了进一步调查唐代维修交州(今河内)到邕州(今南宁)“天威泾”水路走向的成因与遗存。
目前,在蒲庙人的记忆里,古代蒲庙这一地方重新进入历史视野,已经到了明朝时期了,他们大多数人也认为,在明代蒲庙这个地方才有的街墟。明朝前后,蒲庙还没有八尺江下游那莲墟那么繁华,那莲墟就坐落在八尺江的支流那莲江江口上,当时蒲庙还没有出现,那莲墟就设置有“广西盐关”,以征收来自钦州水陆两路的入境盐税。由于从邕江到达那莲墟的客商,都要出入八尺江口(现在蒲庙这个地方)。相传现在蒲庙镇五圣宫临邕江的大众码头,常有一位乐善好施的阿婆,给过往的客商卖粥,如碰上穷人则免费施舍。阿婆去世后,客商与当地民众为了纪念她,便给她建了一座庙,俗称“婆庙”,婆庙与蒲庙在当地流传的“平话”里也是同音的,蒲庙由此而得名。蒲庙墟的兴起,取代了那莲墟的盐贩等商务行政管理功能,那莲墟的没落在所难免,那莲墟现在还保存有盐埠码头一处,码头边上有线描钟馗雕像石像一方。
现在蒲庙在邕江与八尺江的位置
蒲庙银枕岭山后的五圣宫,东向邕江
蒲庙的得名是在明朝,但本章要考察研究的是:在蒲庙还没有重新成街墟的唐初之前,这600至1000多年的历史时空里,邕州在哪设立治所的问题。
(二)八尺江、良凤江与邕溪水的辨识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有助于突显解开“邕交水道”广西内地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现在先看看《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七》(唐·李吉甫)是怎么说的:“邕州:古越地也,秦并南越,为桂林县地。在汉,为郁林郡之领方县地也。晋(318年)于此置晋兴郡。隋开皇十四年废晋兴郡为晋兴县,属简州(州治今横州南乡镇平塘江口),大业三年(607年)州废,以县属郁林郡。武德四年(621年),于此置南晋州。贞观六年(633年)改为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乾封二年(666年)置都督府,后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景云二年(711年)州界平定,复于邕州置都督府。”
蒲庙邕州老城民国以前的地形示意图
必须承认,这段话并无虚言,实打实地列举了南宁自公元318年有治所以来,治所名称的更替变化;也说明了公元711年前,治所应有的地形环境。这段话说明,在唐初之前,一定有一条反映在邕州“西南(方向)邕溪水”的河流,现在的名称已不再叫“邕溪水”了,这条水在哪呢?
回归根源来查找,应该知道《元和郡县图志》最初成书之时是有图的,可惜现在图没有了,《图志》遗失在宋代。《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理总志,书成于元和八年(813年),次年又作补充。《元和郡县图志》的名称有多种记载,《旧唐书·李吉甫传》《旧唐书·宪宗本纪》作《元和郡国图》,李吉甫所作《元和郡县图志·自序》及《新唐书·艺文志》作《元和郡县图志》,南宋时期因图已亡佚,改称《元和郡县志》。《图志》叙述全国政区的建置沿革、山川险易、人口物产,以备唐宪宗制驭各方藩镇之用。之后,大多数邕州历史沿革的研究者,无不依据这本书的说法进行诠释与演绎。
《旧唐书•地理志》也说:邕州宣化县“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此处的驩水、牂牁河(也有古书及研究者认为是红水河)、郁林江、骆越水、温水,系指同一条江,即现在的邕江。“驩水在县北”,那么,就是指在宣化县在现在邕江的南面。有人说是今南宁(特指宋代以后南宁老城区),但从地理环境描述看,应该是指邕江江南某一个地方。
《读史方舆纪要·清·卷一百六·广西》(顾祖禹)“邕溪,在府南十里,源出钦州界,北流经故州治南入江。唐以此名州。《郡志》云:溪源出四方岭,经府西十里南入江。似误。”这里,在清代就已经有地理学家质疑邕溪水在江北,明确肯定邕溪水在江南面无疑了。但顾祖禹说的“邕溪,在府南十里”,当时邕州已改称南宁府,治地在现在的南宁兴宁街一带(以下文中提到这一带的地方简称“兴宁邕州老城”)。从兴宁邕州老城至良凤江入邕口,正好是府南约十里路程。但顾祖禹看到的仅仅是,良凤江与“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相符,同时也否定了《郡志》“溪源出四方岭”(竹排冲的源头,今南宁北兴宁区鸡村6队)的说法,这一点上,顾祖禹对邕州的地理环境是有一定研究的。
目前,从邕江的地理环境看,现在南宁市区周边的江南岸,只有八尺江与良凤江符合《元和郡县图志》所说,“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要求。这里清代的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已经说出了端倪:“邕溪,在府南十里,源出钦州界,北流经故州治南入江。” “在府南十里”似乎指的是良凤江无疑,果真是良凤江吗?
也有研究者认为,依据明代的史料,邕溪水是指邕江:如明代邕州人张良金,在《南宁府城隍庙碑》上,是这样记述的:“邕接交蛮溪峒之地,众水皆在上流,近州四十里合为一江,始深阔浩瀚,直透海道。邕字水在邑左,由是得州之名。”他的理由是,“众水皆在(府治的)上流”。他说的是,搬了好几回的邕州治地——兴宁邕州老城,但他却忘记了八尺江与良凤江,在他说的南宁府东边下游的地理现实,也忘记了邕州此前搬迁历史的事实。后人也有研究者以此为依据的。并不知《元和郡县图志》所述的真正含义。
要知道,隋唐以前设州、郡治所的意义,在于更好地管理治下的地方,方便与邻近州、郡、县的沟通。在中国以水路为交通要道的农耕时代,尤其是唐代以前,都指望以水路作为便捷的交通路径。到了唐初后期,如和县随着钦州宁氏家族的衰落,也早已并入了邕州管辖;清代,更没有了如和县的说法,清代的良凤江,再也不可能“源出钦州”了。
再者,回头看看良凤江的水域走向:良凤江一路向西南,上溯经吴墟、苏墟,即拐弯向西北进入与扶绥县交界的石山丘陵山区,那里现在还是人烟稀少的地方。在清代,良凤江也并没有源出“钦州”的水路可寻。良凤江最南的水源源头,也仅仅到达现在的南宁市江南区延安镇与上思县交界的大王岭北侧,良凤江上游的东面可通达钦州,但隔着八尺江上游的滑石江与凤亭河,只有通过八尺江的上游滑石江才能到达钦州地界。
其三,当时岭南人都是如《越绝书》里说的:越人“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水路就是古代邕州地域交通的大动脉。从实地调查中已知良凤江水域到不了钦州,那么,清代以前,由西南水路到达钦州的唯一一条就只能是八尺江了。所以清代的顾祖禹说的邕溪水是良凤江也是有误的。
其四,“邕溪水”它应该是古代的溪,现在的邕江在古代称之为“大江”或“郁江”等。明代嘉靖年间的《南宁府志》也是这么认为的:“大江在城西南,左右两江合流,左江出广源州,右江出莪州至合江镇,汇为一江。”还说到“扈江,在城东南六里,一名良凤江,源出太平乡入大江。”“八尺江在城东南六十里,发源自交址,历钦州界,北流合于郁江。”但《南宁府志》却搞混了一条江名:“邕江,在城(兴宁邕州老城)西南六十里,源出如禾山,北流入大江,又名如禾水。”依据其所述,这条江应该是现在三江口的下游龙潭江,从兴宁邕州老城出发,水路约有五十多里路程。显然这一描述,参考了《元和郡县图志》邕溪水的描述,给这一水溪取了“邕江”的名称,但这一支流非常短,仅仅11公里,其长度满足不了由邕州到钦州水路过境的可能。《南宁府志》还有一个相互矛盾的问题,如果大江指的是现在的邕江,为什么还要把一条短小的名不见经传的小江,称之为“邕江”?
其五,现在的研究者(包括一些明清以来的研究者),大多没有对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地理时空、环境的变迁进行了解、分析、研究,往往延续前人考据有误的结论,进行再研究,其结论的错漏就在所难免。
(三)蒲庙被忽略了最早的邕州古城地址
1.“邕”的来历
可以肯定的是,找到唐初以前的邕州老城,也可以反推哪一条是“邕溪水”。先看看《康熙字典》怎么解析“邕”字的:“邑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是也。”此处的“邕”是“雍”,四周水雍城池的意思,并不是指邕州。《说文解字》:“四方有水,自邕城池者。从川从邑。”《说文解字注》:“惟邑之四旁有水,来自拥抱旋绕成池者、是为邕。以拥释邕、以叠韵为训也。故其字从川邑。引申之、凡四面有水皆曰邕。”
从古人对“邕”字的理解可以看出,邕溪水的入江口,是有邑城所在的,也就是说,先有城池的存在,而且这个城池修建在四周常常有水雍围城的地方,才有邕溪水的叫法。
那么,可以肯定,自东晋的晋兴郡以来,到唐代初年,邕州都督府的治所,就应该在这个“邕溪水”的东北面无疑了。
2.“邕州”最先的落脚地
下面看看,在现在的南宁市区里,合适《元和郡县图志》说的“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南宁的两处地方地形的比较,①八尺江入邕水口蒲庙、②良凤江入邕水口三叠石以西北临水三角地的地方。
(1)蒲庙
到过蒲庙的都应该知道,那里有座出了名的“五圣宫”,宫前是邕江。蒲庙位于八尺江入邕江口处的东北面,目前看,以蒲庙八尺江大桥为起点,连接环城公路至老街路以北,北面至邕江,西面至八尺江这一地方形成尖角的范围,共1.5平方公里,此处两面环水,其余地方以前洼地较多,在五圣宫的西面,是此处海拔最高的地方;有南北走向的三座金枕岭、银枕岭与楼台岭,均为喀斯特地貌,海拔约为150米,相对高度约80多米。据走访,蒲庙街的曹姓老人(74岁)说,他小孩时上银枕岭看见上面有石头垒成的石墙,宽2米多,残存10多米,后在改造蒲津公园时拆除。金、银枕岭与楼台岭的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狭长山麓,当地人称之为“母猪槽”,山麓的西侧是公贺岭与几个无名岭丛,几座岭如城墙,拱卫着“母猪槽”山麓的狭长地带,是古人选址建城的天然好地方,也不需要簕竹围城。
银枕岭与楼台岭之间有一豁口,类似于东门所在地,公贺岭南侧也有一个豁口,以南连接无名岭丛,豁口疑似西门所在地,从这往西是“蛮瘴麓”,此处靠近八尺江,据当地人说,“蛮瘴麓”是以前船民驳船的深水沟。银枕岭与公贺岭之间的豁口应该是古城北门的所在地。“母猪槽”山麓北低南高,坡度在12度左右,长度约665米,最宽处约170米。在山麓南部高处看山麓北面,有一种莫名的威仪感。此处基本上满足东晋以来至唐初时期,设立郡县治与州治管理功能的需求,广西同一时期的州郡治,如现横州陈塘江口的简州城址,其范围大小是差不多一样的。
蒲庙制高点群山护卫的州城旧址母猪漕
环山合围的“母猪漕”蒲庙古邕州遗址
“母猪槽”四周山外围,北面是“母猪槽”的豁口,北约50米临邕江;南面原是蒲庙的丘陵地带,过此处是低洼田畴,原有河沟通往八尺江;东面是蒲庙中山老街,那里每年都有邕江洪水泛滥;西面为蛮瘴麓和邕江与八尺江汇合口的丘陵地带,蛮瘴麓极深有水通至公贺岭山脚不远处,此地有水陆两路接八尺江,明清时期有“保安渡”设在蛮瘴麓最西边的八尺江东岸,是古代通往南宁地域的渡口。邕江与八尺江未建防洪堤时,低洼处每年均有洪水浸没。符合四周邕(雍)水的自然地形条件。
民国时期还存在的、能驳船的蛮瘴麓
(2)三叠石以西北临水三角地的地方
此地有良凤江经苏墟、吴墟两地,从西南流出,唐代及之前,良凤江称之为“如和水”,因苏墟曾是如和县治所而得名,符合《元和郡县图志》说的“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但此处为四散之地,不容易驻防,没有建州的地形环境。实地考察:沿良凤江的邕江入口上溯约500米,是占地500亩的缓坡岭地,现有盘岭桥的东引桥穿越其上,再上游是冲积平地“大沙田”,属于一级洪水泛滥台地,二级台地范围不大,满足不了建城的要求,此处找不出有古城的痕迹。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十六):“如和水在府西南五十里,源出如和县并架为陵;邕水在府西,水六十里北流入郁,水源出钦州安水县。”此处的 “邕水”为邕溪水;“郁”为郁江,现在的邕江段;“府”,不是指后来的“南宁府”,而是唐初的“邕州都督府”。《太平寰宇记》为北宋乐史(930年—1007年)所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这些记载应该是作者依据唐代前人描述所记载的,因成书之前的这段时间里,交趾郡王黎桓,正在寻衅攻打与交趾接界的邕州羁縻州,作者无从实地考察,作者所载,应该是依前朝的地理书籍描述记载。
良凤江北流向邕江的出水口示意图
良凤江东岸有座三叠石
据实地考察,宋代的《太平寰宇记》所载,蒲庙邕州老城的地方到良凤江入邕水口,水路正好是五十多里,而正好“邕水在府西”,说的就是蒲庙“母猪槽”唐初蒲庙邕州老城。书中记载与《元和郡县图志》有所不同,《太平寰宇记》记述更为明确。可以肯定当时作者,应该还得到其他相关的邕州地理书籍参考与佐证。
按史书,是有一部分清代的地理学家,是认可故邕州治地在良凤江口的,这是误读强解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的原意,他们只认可州西南有邕溪水,而忽略了这一地方有没有建城的可能。如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邕溪,在府南十里,源出钦州界,北流经故州治南入江。” 这里特意把“西”字抹去,留下了“南”字,如不抹去“西”字,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东南”了;这是因为,《读史方舆纪要》所描述的邕州府,已经搬到现在的兴宁邕州老城了,从现在的兴宁街到良凤江,正好十里可以到达。他们就把良凤江当作为邕溪水了。
但目前,除南宁一些风水先生把三叠石一带说成是风水宝地之外,此处就一直没有什么特别的历史传说,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地形,能够建州立城的地方。
(3)亭子
南宁市区周边,还有一处是亭子的地名,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国时期为亭子墟。为什么叫亭子?有两个版本:版本①,亭子即为军令“停止”的意思,亭子墟多有这样的传说:北宋名将狄青,带领大军一路追杀侬智高反宋部队,到侬智高的大南国都(跑马场邕州老城),为水陆两路大军攻城略地做准备。大军挥师到了良凤江江口以西,现南宁亭子这个的地方,即下达“停止”的命令以休整军队,“亭子”由此得名。狄青于此水路两路,掩杀追击侬智高及所属部队,直至云南。
跑马场邕州老城对岸的亭子码头
版本②,由于古时候亭子街北面是邕江,洪水泛滥成灾,常常被淹没、冲毁民房,民不聊生;村民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在河滩上搭戏台,以娱神;后来又建墟房以引客,因墟房外形似亭,故地名为“亭子”。老南宁人常说“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城”。当然就南宁建城的历史来说,这种说法失之偏颇,因为南宁竹排冲西岸这个地方就有一个“唐城”故址,是在贵州(今贵港市)客居迁回的邕州老城,于唐景云二年(711年)所建。比故事说的时间要早许多了。
当然,如果单就“南宁”这一称谓来说,亭子作为街墟,是比有“南宁”的称谓来得要早一些;现在的“南宁”称谓,是于元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后,取南疆安宁之意而得名。
(四)被历史湮没首称“邕州”的地方
1.“邕溪水”江北疑云
现在,好多南宁地方史学家依据民国二十六年(1937)编纂《邕宁县志》记载:“(邕溪水)出县北高峰岭东南麓,东南流,经马退山,至高井二塘,名茆桥江。挟沙江水,南流至白石咀。又挟南湖水,曲折西南流,经马驰坪,至通济崩桥,入竹排冲,注入欎(郁)江。”《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六十四》:“邕溪,在宣化县北十里,源出马退山,又有龙溪,源出县北铜鼔陂,汇北湖诸水,皆南流,夹府治入大江。”认为:这一唐城是邕州得名开始的地方,是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的,有人云亦云的嫌疑。当然明清时期,这样的诠释与演绎还有几种版本,不在此一一列举。
竹排冲,被误解成为邕溪水的示意图
目前,据实地调查,八尺江与古钦州是有水路连接的,当然现在的钦州地域临海岸线,在初唐以前,还有一个玉山州(郡),州(郡)治就一度设在乌雷县(今钦州三娘湾乌雷岭一带),那里是一个出海港口。据唐代天授二年(691年)成书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载,义朗高僧就在那乘船出海求法的。唐初及以前,在现在蒲庙邕州老城州治,可以通过八尺江一路水路到达现在三娘湾。
在古代农耕时期,水路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当时邕州就是通过这条水道,与临海的地方进行食盐等运输贸易活动。考虑到古代的交通环境,古人设置最早的邕州城址,应该也是延续东晋太兴元年(318年)设城的地点,地点应该就在现在蒲庙的“母猪槽”的山麓中。邕州的命名,只是依据唐太宗的圣谕改名而已。虽然自明清以来,东晋至唐初的城址众说纷纭,但其设在今八尺江出江口的“母猪槽”是无疑的,也符合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的地理环境描述;其他现在邕江段的北流江河,已经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地形及历史环境了。
八尺江与良凤江流域图
2.看古人乃至现代人怎么把蒲庙这一地址遗忘
究其原因,主要是唐代于公元666年设邕州都督府不久,就“为夷獠所陷,移府于贵州(今贵港市)”了,到了公元711年才搬回,已经过了40多年。搬回仅仅15年,邕州地域又有人造反,邕州再次陷落,据清乾隆版《横州志·卷五·兵氛》载:“唐元宗开元十四年(726年),邕州封陵獠梁大海反,破宾、横等州。杨思勋,罗州石城人,本苏姓,为内官杨氏所养,以阉给事内侍省预诛韦功累迁右监门卫将军。至岭表纠募首领子弟讨平之,擒大海等三千,斩支党皆尽。”
由于战争造成极大的破坏,又由于城池过于狭小,蒲庙邕州老城虽地当要冲,已经不适合邕州发展的需要,另行择地建城是合理的。又过了60年的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元和郡县图志》一书的刊行,已时过境迁一百年,此时的邕州已有新的州址,所以《元和郡县图志》只说“复于邕州置都督府”,这是新州址——跑马场邕州老城,说得通。
1986年翻印的《横州志》(兵氛)
那么《元和郡县图志》说的邕州“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正好说的是现在蒲庙“母猪漕”——蒲庙邕州老城;这里有山岭作为州治的围城屏障,同时几乎每年的蒲庙邕州老城都有雍水(大水围城)一次;有水有邑,就成了“邕”,“邕”城西南面的八尺江,就称之为“邕溪水”就理所当然了,因此八尺江是邕溪水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故此,由于唐初蒲庙邕州老城治所的搬迁,没有记载,使邕溪水的地理位置在人们的脑海里发生偏移与位置变化,这也在所难免,可以理解。
对于唐代邕州新址,同样有史书记载的:据唐广州司马刘恂撰写的,成书于唐昭宗年间(888年—904年)的《岭表录异》(卷中·箣竹笋)记载:“其竹枝上刺,南人呼为‘刺勒’。自根横生,枝条展(辗)转如织,虽野火焚烧,只燎细枝嫩条,其笋丛生,转复牢密。邕州旧以为城,蛮蜑来侵,竟不能入。”这里说的“邕州旧以为城”,就是南湖西侧这一跑马场邕州老城。蒲庙邕州老城由于有四周山岭作天然城墙,无需用“刺勒”作为城墙使用,也能凭险可守。只有跑马场邕州老城四周雍水围城,但还是必须用“刺勒”作为城墙使用的。
目前“母猪漕”山麓内学校建筑
公元711年,邕州行政机构自贵州搬回时,无暇筑城,遂用刺勒“以为城”,三年后的唐代开元二年(714年),邕州司马吕仁以土垒筑城垣,周约千丈、面积约2千平方米。吕仁是邕州建城的倡建与督工者,治理南湖水患名载史册的也是他。据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南宁市志·综合卷》记载:“北从今纬武路东头起,经七星路、天桃路、市体育场(旧跑马场)、植物路,南到邕江边凌铁村。城区东北—西南走向,长方形,面积约2平方公里。至今,纬武路东头还保留有古城口名称。”
现在,大体知道了,从公元318年的东晋起至公元666年的唐初止,这348年的时间里,邕州治所有山体作为城墙,不需要栽种“刺勒”作为城墙,而到了跑马场邕州老城,已没了山体作为城墙卫护,只能在跑马场邕州老城周边,先栽种“刺勒”作为城墙,三年后再夯筑土城。至此,邕州治所最先设置在蒲庙“母猪槽”的历史真相,应该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有研究者臆想认为唐城南面是晋城
(五)多灾多难的邕州城
1.侬智高在邕州建立的“大南国”
虽然跑马场的邕州老城筑了新的土城墙,但土城筑好后的公元794年,邕州又被攻陷,据《横州志·卷五·兵氛》:“唐德宗贞元十年,西原黄洞首领黄少卿攻邕管,经略使孙公器请发兵穷讨,不许。命中使招逾之,不从。俄陷钦、横、浔、贵四州。少卿子昌沔趫勇,前后陷十三州。以广州刺史阳旻为容管招讨经略使,与战破之,侵地悉复。”俗话说,“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边疆的州府驻地,永远是反叛者攻击的首选目标。跑马场邕州老城的土城也是一样,虽然一用就是349年,但期间并未得到安全的护卫,同样不断遭受边邻如南诏(今云南)及交趾(今越南)的兵爨灭城的大灾难,直到侬智高反宋,在跑马场邕州老城扯起了“大南国”反宋大旗,要与大宋皇朝平起平坐。
侬智高出生在今大新县境内的党犹州(遗址尚存),反宋策源地在今靖西的安德州。侬智高的势力,在其父侬全福的影响下,整个左右江江水所及地区范围,包括现在的越南壮语系地区,都归附于侬氏集团。该州物产富庶,尤以金矿为最,其“地产金一两,直一缣”。宋朝初年,交趾自立为国后,广源作为邕管观察使下属的西羁縻州,也受役于交趾。宝元二年(1039年)夏,广源州一次性“献”给交趾一块重达一百一十二两的生金。“交趾赋敛无厌,广源州人苦之。”为了取得宋朝的信任和支持,侬全福还自动归附宋朝。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宋朝授侬全福邕州卫职。侬全福被交趾杀害以后,侬智高再三请求“内属”,请求内属的请求信函是用金子来打造的,金函送至邕州刺史陈珙手中,请求代为转呈宋朝皇帝,但陈珙并未转呈,是陈珙见金函起了贪财之意?不得而知。
现在南宁市体育局,以前的跑马场
由于没有得到宋廷的回复,因而“智高大恨,且以朝廷及交趾皆不纳,穷无所归,遂谋作乱……”。在左右江水陆两路起兵,右江兵马由今田阳水陆并进,左江兵马由今大新、上思水陆两路并进,上思兵马取道八尺江,直取邕州。
侬军攻占了邕州城,侬智高在邕州府内,发现他以前所上金函,便怒不可遏地质问陈珙,为何不上呈他请求内属的函件,陈珙狡辩说已经上奏,但朝廷并未同意。侬智高即命人搜寻奏草,终未得见,于是侬智高将陈珙斩于邕州,同时,在跑马场邕州老城,将国号由“南天国”,改为“大南国”,由此挥师直奔广州。
2.跑马场邕州老城再次毁于战火
是谁把跑马场的邕州老城废弃,搬到兴宁邕州老城这个地方?有许多研究者认为,侬智高反宋时在兴宁邕州老城设立的“大南国”,其实不然,现在的兴宁邕州老城是在狄青平定侬智高反宋之后搬来的。当时狄青驻军跑马场邕州老城邕江的对面——亭子墟,宋军将侬智高打败赶出邕州城后,据《宋史·萧注传》记载:“贼破,(狄)青始闻(萧)注前功,以(萧注)知邕州。”这是宋军破侬智高后,狄青部将萧注所任的第一任邕州知州,直至嘉祐五年(1060年),萧注离任。
从目前的史料来看,狄青的宋军与侬智高的反宋军,有过激烈的对决,是在归仁铺今广西南宁市三塘,史称“归仁铺之役”。狄青与侬智高的部队在攻防中,应该是毁城了,所以明代《邕州府志》载:兴宁邕州老城是“宋皇祐年间,狄青平侬智高后筑,寻崩。”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嘉祐八年四月宋英宗即位沿用。
嘉祐五年(1060年)至元丰三年(1080年)之间的20年中,不知又有几任知州到任,其中陶弼于嘉祐九年与熙宁九年两任邕州知州,其间的各任知州多次夯土维修城墙,都因自然灾害而不断坍塌。
3.兴宁邕州老城的兴建时间
兴宁邕州老城,改土城为石城,是元丰三年由刘初继任邕州知州后办理的。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刘初建城的神乎其神的故事:刘初到任,在兴宁邕州老城一带寻地新建州治城墙,元丰三年(1080年),城墙易土为石。据南宋·祝穆《方與胜览·邕州》“梦蛇示城址”一段载:“皇祐筑城,随筑辄坏,役者苦之。夜梦有蛇环地而行,若示其址,遂即其地而筑焉。” 明代《邕州府志》:“宋皇祐年间,狄青平侬智高后筑,寻崩(不久便坍塌)。邕州太守刘初梦神告以依蛇行乃可成。翌日,离故址数百步,果见大蛇如龙状,绕行于地,遂依其迹筑之……”。
民国时期南宁的西成门
南宁新修复的城隍庙
清初汪森辑的《粤西文载·名宦》(卷六十三)也有这样的记载:“刘初,皇祐间知邕州。先是侬贼既平之后筑城防守,随筑随崩。初夜梦神人。告以依蛇形乃可城。明晨起,见一大蛇盘绕于地,遂依蛇形筑之,城乃成,今之城是也。”这里是把宋代元丰年间任邕州知州的时间,提前到了皇祐年间了,因为这20年间相隔了几位知州,除非刘初在皇祐间任了邕州知州,再过十几年又重任邕州知州,但可能性不大。
兴宁邕州老城是由刘初因“依蛇形”而筑为邕州城,应该筑城此事,由刘初办成无误。邕州人筑了一座“乌龙庙”祀神蛇,再后来邕州居民又把刘初供奉在城隍庙,以纪念刘初的建城之功。
兴宁邕州老城新修复的仓西门
(六)邕州设置变迁历史沿革
① 公元318年,东晋大兴元年置晋兴郡,郡治设在今蒲庙“母猪漕”。随着历史的演变,现在的八尺江,因江水与溪水四面(邕)围城池,被当时的古人称之为“邕溪水”;同时,良凤江因有如和县,被称之为“如和水”。
② 公元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废晋兴郡为晋兴县,县治不变,属简州(州治今横州南乡镇平塘江口)管辖,大业三年(607年)撤销简州,晋兴县属郁林郡管辖。
③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于蒲庙“母猪漕”重设置州治,改称“南晋州”,治所依旧。其间现在的八尺江,因常有四周的洪水围邕城池,被当地人称之为“邕溪水”。
④ 公元632年,唐朝贞观六年,因“州西南邕溪水为名”,治所设在蒲庙的晋兴州、郡,更名为“邕州”。
⑤ 公元666年,唐代乾封二年,在现在蒲庙“母猪槽”置都督府,以山岭为城墙,护卫都督府。不久,因农民起义占领邕州,被迫搬迁府治到贵州(今贵港市)合署办公,长达四十多年。
⑥ 公元711年,唐代景云二年,农民起义被平定,将邕州都督府从贵州搬回,在今旧跑马场一带另设置新址,当时以刺勒竹“以为城”。
⑦ 公元713年,唐代景云四年由邕州司马吕仁,以土垒筑城垣,周约千丈、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⑧ 公元794年,唐德宗贞元十年,西原黄洞首领黄少卿攻打邕州,城破。
⑨ 唐懿宗咸通年间,南诏国占领。咸通三年(862年)由静海军节度使高骈收复。时年唐朝设立广南西路,广西、广东分治由此开始。
⑩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于此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慈皇帝”,年号“启历”。
⑪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宋军破侬智高后,狄青部将萧注所任的第一任邕州知州,直至嘉祐五年(1060年),萧注离任。
⑫ 刘初到任后,于元丰三年(1080年),在兴宁邕州老城一带寻地新建州治城墙,城墙易土为石。
⑬ 公元1324年,元代泰定元年,邕州路改名为南宁路,取南疆安宁之意,南宁得名始于此。
民国时期的南宁北门
仓西门只是南宁古城的8个城门之一
南宁亭子渡口
来源:神秘高山6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