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响应国家粮食产能提升号召,在新疆麦盖提县启动了一个看起来很"疯狂"的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小麦。这里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90%以上是沙化地貌,盐碱度严重到让当地农民直摇头:"沙地上种粮?种子撒出去都不一定能找回来。"
据央视新闻报道,新疆麦盖提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6400亩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294公斤。本是一场本想"保粮食"却意外搞成"治沙漠"的乌龙工程。
当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主动联系中方了解这套技术时,连项目团队自己都懵了——我们不是在种粮食吗,怎么突然变成生态治理专家了?
2023年,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响应国家粮食产能提升号召,在新疆麦盖提县启动了一个看起来很"疯狂"的项目: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小麦。这里年降水量不到50毫米,90%以上是沙化地貌,盐碱度严重到让当地农民直摇头:"沙地上种粮?种子撒出去都不一定能找回来。"
项目团队选了"新冬20"小麦品种,搬来了水肥一体化设备、智能滴灌系统、AI感应调控站。每条灌溉管道埋深20厘米,按土壤湿度自动启停。听起来很高科技,但现实很骨感——开春一场风沙,几十台滴灌头直接被埋。
真正的转机来自土壤改造。团队往沙地里投入大量牛粪、羊粪等有机肥,不是为了肥力,而是为了给流沙增加"黏性"。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在后来的黑风暴中救了整个项目。
2024年4月,一场时速超90公里的特强沙尘暴袭击了试验田。风暴过后,田野重归荒漠,沙丘掩埋田垄,团队人员跪地徒手刨沙。但当他们扒开十厘米厚的沙层时,奇迹出现了——麦苗根系因为有机肥改良的土壤而紧紧固着,大部分都活着!
6月收割时,测产结果让所有人惊喜:亩产294公斤,远超预期的200公斤,容重825克/升达到一级麦标准。更重要的是,这套技术在固沙保土方面的表现让联合国都坐不住了。原本的"保粮工程"阴差阳错地升级为"全球治沙样本"。
如果说麦盖提的项目是官方推动的系统工程,那么和田墨玉县的赵明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2019年,这个干过畜牧的汉子开始在沙地上种小麦,第一年亩产只有180斤,但他没放弃。
赵明的突破来自一个朴素的观察:秸秆还田、青贮回灌后,沙地板结变松,含水层开始累积,地里竟然冒草了。
2021年,他又添了高效节水泵,把昆仑山的冰川融水接进来,每两天滴灌两小时。同时,他还申请了中科院的有机液体土壤改良技术,把这片沙地当成实验田来试。
2022年,奇迹发生了:小麦亩产跃升至1200斤,病虫害下降30%,农药施用量下降60%。赵明建立了"麦-草-牛"联动模式,500亩基地扩大到1500亩,土地年租金从每亩80元涨到200元。
专家给出的评价是"典型的生态农业驱动土壤系统逆转",但赵明的话更接地气:"我就是不信这地永远只能刮风。"他的沙地数据开始上传到农业农村部数字平台,为南疆其他种植户提供参考。一个农民,无意中做成了农业部门都没做到的示范基地。
赵明用实践证明了沙漠种粮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验证了技术模式的可复制性。当地畜牧局将他的模式作为案例推广,这个底层创新走向了世界。
如果说种小麦是在沙漠里"硬刚",那么库布其沙漠的光伏治沙就是"巧劲"的典型。这片位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的倒扣月牙形沙漠,曾经植被覆盖不足5%,连胡杨林都难以生存。现在,这里立着总规模542万千瓦的"光伏长城",治沙地块达20万亩。
治沙方法很特别:太阳能板架在地面1.5米高,挡住阳光、减弱风速、控制蒸发。板下种植甘草、黄芪、枸杞等中药材,间作牧草。架上发电,架下出草,一块地干出了三份活。
这套"板上光伏、板下种植、周边牧业、节点旅游"的四位一体模式效果显著。2022年数据显示,该区域空气湿度上升11%,地表风速下降42%,植物成活率提升至85%。更厉害的是,光伏带动的硅片生产、组件制造、土壤生态服务等配套产业链延伸到了京津冀、长三角区域。
2023年,库布其光伏治沙工程被联合国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典范项目,进入2030议程试点档案。德国媒体评价:"中国用农业模式,改造了最难治理的沙丘地貌。"
从种小麦到种药材,从滴灌到光伏,不同的技术路径指向同一个结果:沙漠可以变绿洲。当全球都在研究怎么控碳时,中国已经在研究怎么边控碳边出粮边种药边稳地价。这种"多线程"的解决方案,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全新思路。
这场"沙漠乌龙"的影响远超预期。目前,全球约有40%的土地正在退化,荒漠化威胁着15亿人的生存。中国的沙漠种粮经验,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全新解法。
"沙膜"技术在新疆、内蒙古等地的推广面积已超3万亩,这种像"皮肤"一样覆盖沙地的技术,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成本比传统改良方法更低。
中国企业已中标科威特的生态修复项目,在毛里塔尼亚建设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利用智能灌溉、光伏扬水等技术成功固定沙地并生产出蔬菜水果。
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国际研修班已为来自59个国家的1000多人次学员提供培训。从麦盖提的智能滴灌到库布其的光伏治沙,从赵明的个人实践到"沙膜"技术的产业化推广,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叫"授人以渔"。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说:"我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覆盖全球梦'。"如今,这个沙漠种粮的"乌龙"工程,正朝着袁老的梦想迈出坚实步伐。它不仅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新途径,更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谁说乌龙一定是失误?有时候,最美的风景就藏在计划之外的意外里。
当中国工程师在沙漠里"搞砸"种粮计划时,他们意外地为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绿色未来的大门。
这份来自东方的礼物,或许正是这个干渴星球最需要的甘露。
来源:百科密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