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4日(周日)凌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范宗骥带领科研监测团队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保护区核心区发现并拍摄到爬行纲物种——北部湾蜓蜥(Sphenomorphus tonkinensis)。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新纪录种。
新纪录+1!鼎湖山首次拍摄到北部湾蜓蜥!
9月14日(周日)凌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范宗骥带领科研监测团队在开展野生动物监测过程中,于保护区核心区发现并拍摄到爬行纲物种——北部湾蜓蜥(Sphenomorphus tonkinensis)。经确认,该物种为鼎湖山保护区新纪录种。
北部湾蜓蜥。通讯员 范宗骥 摄
北部湾蜓蜥
北部湾蜓蜥为2011年命名的新种,隶属有鳞目石龙子科蜓蜥属爬行类,英文名为Tonkin Forest Skink,是一种典型的林栖小型蜥蜴。该物种形态特征鲜明:体背与尾背呈古铜色,脊部具不明显黑色纵线,体侧黑纵纹自鼻孔延伸至尾部,在肩部散形成斑块,四肢背面密布黑色与古铜色斑点;尾长大于体长,头长大于头宽。眼睑边缘泛白,下眼睑可活动并被细密鳞片覆盖,耳孔近圆形,背部鳞片光滑无棱;鳞片排列具有标志性特征,大部分前额鳞相接,具2枚颊鳞、7枚上唇鳞、4枚眶上鳞等。北部湾蜓蜥主要以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常栖息于常绿阔叶林的落叶层与岩石缝隙间,其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江西以及越南北部等地。
鼎湖山保护区科研监测团队
从9月13日22时许开始爬山涉水,
沿固定监测样线开展包括两爬类、
鸟类及其鸣声、
蝶类等的动物多样性调查。
伍志锴 摄
经过近二十小时的连续翻山越岭,
团队成员收获满满,
观测到很多平时难见的夜行性
和喜晨昏活动的野生动物,
北部湾蜓蜥便是其中之一。
据文献资料显示,北部湾蜓蜥为日行性动物,但该物种此次在鼎湖山的记录较为特别,它是在夜间(凌晨3时03分)海拔约660米的地方观测到,这进一步丰富了该物种的行为习性。
BUSHU 摄
另外,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曾于2023年在鼎湖山观测到北部湾蜓蜥。该物种两次在鼎湖山的调查记录,为研究其分布拓展和生态适应性等提供了新线索。接下来,鼎湖山保护区将针对北部湾蜓蜥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持续挖掘鼎湖山及其周边区域爬行类多样性的深层奥秘。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生物物种越来越丰富,
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宝库”。
这里是北回归线上的生命奇迹
在肇庆的生态版图上,
鼎湖山堪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明珠。
这片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的山林,
浓缩了北回归线生态系统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
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案例。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从古老的桫椤到繁茂的季雨林,
从珍稀的豹猫到候鸟迁徙的生态廊道,
鼎湖山用其鲜活的生物多样性,
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
以上2图 来源 光明网
鼎湖山的森林生态系统,
历经风雨洗礼,
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片广袤的森林中,
空气湿润而清新,山间终年云雾缭绕,
树木高大挺拔,枝叶繁茂,遮天蔽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
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
△图源 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黑桫椤。通讯员 余秀明 摄
这里有冠名植物的传奇故事
这里就像一座大自然博物馆,
记录有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
包括“植物活化石”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
兽类43种、鸟类277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
小灵猫等在此栖息繁衍。
△梁亮 摄
每平方公里发现17.8个新物种,
这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是很少有的。
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
44个物种以“鼎湖”直接命名,
如鼎湖后蕊苣苔、鼎湖耳草等。
这些都印证了鼎湖山作为
“物种基因库”的独特价值。
△以上2图 何异能 摄
这里是旅游研学胜地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不仅风景秀丽,山峦叠秀,林木茂盛,
生物资源还十分丰富,
一年四季游人不绝。
△ 西江1号 摄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丽娟 摄
△鼎湖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赖超 摄
到鼎湖山上走走,
还有机会与广东省省鸟白鹇偶遇。
鼎湖山上还穿梭着
版纳鱼螈、豹猫、鬣(liè)羚、
棕脸鹟莺、黑眉柳莺的身影。
市民游客在鼎湖山偶遇白鹇,纷纷驻足观赏。谢有锦 摄
梁瑞伟 摄
一直以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深入挖掘本土资源,
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
在搭建基础、探索方向、拓展成效等方面发力,
带领公众探索和学习自然,
形成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
“鼎湖山模式”,
每年为近2万名学生和生态研究人员提供服务。
△图源 鼎端研学
闲暇时候,
不妨约上亲朋好友、三五知己
一起到鼎湖山走走,
畅享“森呼吸”吧~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