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1月,19岁的女孩金烂烂在成都某商场路过一名吸烟男子时,由于被迫吸到大量二手烟,她自言自语地抱怨了一句“在商场抽烟很臭啊”。
2025年09月19日 18:31北京
作者 - 飞鱼
监制 - 她姐
2024年11月,19岁的女孩金烂烂在成都某商场路过一名吸烟男子时,由于被迫吸到大量二手烟,她自言自语地抱怨了一句“在商场抽烟很臭啊”。没想到这句话,招来对方长时间的谩骂和一脚猛踹。
事后,该男子受到200元行政处罚,受害者金烂烂却没有得到任何道歉和赔偿。她不接受这样的处理结果,决定将吸烟男子告上法庭,死磕到底。
这段经历在社交媒体收获了超乎意料的关注,饱受二手烟侵害的女孩们在评论区发声,一名女律师主动提出为她免费代理案件,20多位女性赶到庭审现场旁听,无数网友关注案件进展。
2025年9月4日,金烂烂收到了判决结果。公共场所室内区域吸烟被定性为违法行为,吸烟男子应赔偿金烂烂医药费35.92元、交通费20.35元,共计56.27元,在上诉期结束的10日之内进行书面赔礼道歉。
目前该案件还处于上诉期,对方尚未就判决提出上诉,金烂烂也仍未等到道歉。
在为了一件“小事”保护自己的298天里,金烂烂愤怒过,疑惑过,失望过。最终获得的56.27元赔偿,抵不过起诉过程中奔走有关部门的路费。
但她还是觉得,一切都值得。以下是金烂烂的讲述:
一句吐槽
很多人在转述我的故事时,会把我的遭遇描述为“因劝阻吸烟者被打”,但其实那天的情况并非如此。
去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一边和朋友发着语音,一边在商场闲逛,准备找家餐厅解决晚饭。
和朋友聊得正欢,一位男性抽着烟与我擦肩而过。经过的那一瞬间,他满足地吐出了一大口浓烟。我没来得及防备,于是这口烟就被我吸进肺里一大口。
“在商场抽烟很臭啊。”我下意识地吐槽了一句。
没想到对方被我的这句抱怨激怒了,他用方言对我说,“你再说一遍”,带着一种很有威胁性的语气。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刚的人,更何况我本来就讨厌室内抽烟的行为,于是强硬地重复了一遍。
话音刚落,他就开始对我破口大骂,随后演变成双方持续两分钟的对骂互喷。
在冲突的过程中,由于对方是一位年老的男性,我担心会有打人或者碰瓷的情况发生,便拿出手机开始录像。
我也不想被纠缠太久,便放弃了吃饭的想法,打算离开。结果刚转头要出商场,他就作势要打我,我立马又回身,刚好录到了他踹我的那一脚。
被踹了之后,我立马报警。期间,那名男子一边改口说我要讹他,一边就开始跑。我忍痛跟了上去,刚好在马路旁,我们遇到了出警的执法人员。
对方率先迎了上去,说我因为一根烟故意找他的茬,侮辱他。
争吵了这么久,又被踹了一脚,我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已经筋疲力尽。此时此刻,我心想这件事终于要了结,长舒了一口气,于是便没有理会他颠倒黑白的胡言乱语。
可吸烟男子却花言巧语地诬陷我,让人误以为我在碰瓷。我一下子情绪崩溃了,站在大马路上开始大哭。我看着那个抽烟又对我施暴的人甚至开始笑着散烟,只觉得普天之下真的没有一个正常人的座位。
我担心对方倒打一耙,因而在救护车来了之后没有上车,而是和施暴者一起去做了笔录。果然,由于商场门口没有监控,那个男人对他打了我的事实矢口否认,好在我有录下视频。
他不断强调,自己只是一个在商场吃了顿饭,喝了点小酒的老头,突然被一个年轻人恶语相向,觉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在局子里,他依旧没停下吸烟的动作,哪怕墙上明晃晃地贴着禁止抽烟的标志。在场的所有人对此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直到我多次提醒,他才被带出门外。
电视剧《金字塔游戏》
做完笔录后,我去医院做了检查。因为确实只是踹了一脚,造成了一个四厘米左右的淤青,医生没有开什么特别的医嘱。但一天下来,被辱骂、被误解、被漠视、被冷眼旁观,我的精神防线已经快要被摧毁。
我和妈妈讲述了我的遭遇。她的第一反应是为我不平和愤怒,但随后,她又会怪我“事儿事儿的”,怎么会在这种小事上和别人起冲突。
对于妈妈善意的告诫,我很无力,也很痛苦。我能理解她说的话,她一向是一个讲究效率的人,但问题是,整件事中受到伤害的难道不是我吗?
独自起诉
大概一周后,警方联系我进行调解。我和妈妈一起去了,提出了包含精神损失费在内的3000块钱的赔偿诉求。
对方不接受,并且拒不认错。
又过了将近一周,对方的行政处罚书出来了,上面写着他要受到200元的行政处罚,但是没有任何对于我本人的补偿。
我有些不理解和愤怒,但是流程已经结束了,如果想要个人的赔偿,只能去起诉。
没有犹豫多久,我就开始计划打官司的事情。
一开始我妈妈是支持的,但是她后来去咨询了律师,得到了“不建议打”的回复。
原因很简单,这实在是性价比太低的一件事。请律师的最低代理费用就要5000元,而我能争取的法律补偿加起来也不过50多元。
但是我很坚持,既然请律师太贵,那就自己打官司。
当然,我也要承认我是幸运的。我有钱,也有闲。
这里的“有钱”指的是,我拿得出600元的生活费用于诉讼,为了维持我内心秩序的平衡,我愿意花这笔钱。
当时的我处于大学退学状态,在妈妈的教育培训公司打零工,比较清闲自由,因而有时间自己琢磨和跟进各种法律程序。
这些因素一起作用在我身上,让我进一步决心追究那个男人的法律责任。
电视剧《Normal People》
我开始自己写诉讼状。没有多少法律知识的我,当然写得很不专业。我一边参照社交媒体上的教程,一边回忆过往看过的电视剧,把能想到的赔偿都写了上去,包括误工费、医药费、交通费、营养费、护理费和精神损失费,一共加起来写了四五千元。
其中最困难的,是获取被告的身份信息,包括他的身份证号、现居住地址、电话号码,以及身份证正反面。
那些请律师的人,可以通过律师的渠道,合法得到这些信息,而我只能在警察局一天到晚软磨硬泡,让他们给我被告的身份信息。
最后还是法院帮我去和警察局的人据理力争了很长时间,才拿到了被告完整的身份信息。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今年6月份,事件发生半年多之后,我总算收到了开庭通知,我把它看作阶段性胜利。
一开始我没想把我的遭遇发到社交媒体上,事情发生后,我对于主动完整回忆这段经历很抵触、很恐惧。
但是摸索着走完整个过程,我觉得是时候把我的一些经历和经验分享到网上,帮助更多的人。同时,我想大部分人一辈子都不会打官司,也想借自己的案子,给感兴趣的朋友提供旁听庭审的机会。
于是我就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视频,发到网上。
刚开始,我的帖子没有任何水花。
为了让更多人看到,我把帖子转发到了一些女性群聊中,拜托大家帮忙点赞转发。我原本只是想着聚沙成塔,用最原始的方法增加内容的曝光量。没想到有人看了之后,自发地把我的事件总结成了一个图文帖,还在帖子中标注了我的账号。
这个方法带来的传播效果很显著。那条转述贴在发布后的第二天就获得了两万多的点赞,也是从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到并关注这件事情,其中就包括后来和我并肩作战的杨律师。
她在网上刷到了我的视频,留言表示可以免费当我的代理律师。这是我完全意想不到的收获。
杨律师告诉我,她在的律所一共有七名合伙人——四名女性,三名男性。每到开会的时候,三名男性就非常自然地开始点烟,吞云吐雾。直到有一天,律所里一名资历更长的女律师突然提议,以后不要在会议中抽烟了。最终,他们举手表决,以四比三通过了律所会议中禁止抽烟的“法案”。
后来,杨律师对我说:“姐姐是一种路径。”在职场上,她受到过律所“姐姐”的很多帮助,看到我遇到了麻烦,她也希望能够作为“姐姐”,为我做点事情,让19岁的我不那么孤立无援。
电视剧《梦想成为律师的律师们》
杨律师帮我做了证据整理和案情梳理。听完我的讲述,她告诉我,我碰到的一些处理方式存在程序上的不正确,比如最基本的,在还没有查明事由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当街给受害者下“碰瓷”的定义。
原来我的不理解和坏情绪都是有出处的,并不是我太过敏感。
我们重新梳理了主张的赔偿。之前我在诉讼状里主张了误工费,但由于当时我是在给妈妈打工,平时她都是直接把工资当作生活费,在微信里转账给我,没有正规的公司流水,所以在法律层面上,我是争取不到这笔钱的。
至于精神损失费,大概率也是争取不到的。杨律师向我解释,一般要有专业医疗机构证明事件和创伤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到一定级别的鉴定,才能在法律上争取到这笔费用。
所以最后梳理下来,我能够争取的赔偿就只有医药费35.92元,和去医院的打车费20.35元,共计50多元。
开庭那天,那个室内吸烟的男人依旧没有出现。
从调解到庭审,他全程隐身。说实话,我已经不期望能从他身上得到任何真诚的道歉,因为我知道他绝对不可能醒悟。但是在庭审中,对方居然否认了自己做过的一切,甚至不承认在商场抽过烟。
对此,我和杨律师都很愤怒,这才提出了新的诉讼要求,让对方赔礼道歉。
不过,当时看到他请了两名律师,我还挺高兴的。
如果他没请律师的话,最后赔我50多元就结束了,没有任何负担。但是看到他花了一大笔钱请律师,我心里舒坦多了。虽然我获得的赔偿还是那么少,但只要他为此付出了代价,我就觉得是好事。
通过社交媒体,我发放了20多张庭审旁听证。开庭当天,大家都来了,有成都当地的,也有专门从外地来支持我的。庭审结束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茶话会。
金烂烂、杨律师和前来旁听的女性
学生、医生、画家......各行各业的女性能因为我这个案子聚在一起,简直像一个奇迹。那天茶话会上,大家分享了各自的故事,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平时大家关于各种议题的交流,基本还是局限于线上,现实中那些令人愤怒的个体遭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还是原来那个样子,没有任何改变。
但是通过这次线下的接触,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尽管过程很繁琐,但因为证据确凿,法律还了我一个公道。
金烂烂收到的法院判决书
过程中,我唯一需要战胜的,就是内心对自己反复的质疑和叩问:这么大热的天,我还要每天往警察局跑,要这么个身份证明,最后争取到的一点钱连路费都抵不上,还值不值得?
坚持下来后,我的答案是,值得。
我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去做这样一件“性价比低”的事情,可能也与性格有关。身边人常常会用“鲁莽”来评价我,我确实常常是想到什么就去做了,没有考虑那么多。
比如大学退学,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件考虑很久也下不了决心的大事,但是我实在受不了那所学校的氛围,所以刚上了两周就退学了。
说起来,我的退学其实也与二手烟有关。我之前上的那所大学是一个艺术院校,学校里抽烟的人特别多,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所有地方都笼罩着二手烟,根本无处可逃,而学校对此的态度是视而不见,毫无管理。
目前,我在新加坡留学,有时在路上,还是逃不过二手烟的味道。但这里对于吸烟的管控比较严格,室外公共场所会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违规吸烟,可以通过线上渠道进行举报。
按新加坡法律规定,吸烟者只能在公共区域的黄线方框内抽烟
有时候,连身边亲近的人也被我的鲁莽冲击到。我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发酵之后,一位曾经的好友联系了我,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完全断联了。她表达了之前自己断联的歉意,我们剖开内心聊了很多。
她直率地说,我的身上有一些让她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冷静下来后,她发现她讨厌的不是我,而是做不到和我一样鲁莽的自己。
我有些惊讶,问她:“我可以理解为你是在嫉妒我吗?”
她回复:“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是的。”
退学之后,我独自从成都骑车到了西藏。有时在路上,我会直接从一个斜坡上快速冲下来,不按刹车。我感觉我的人生就像一个没有刹车的自行车一样,偶尔,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有点太随心所欲了,缺乏一些理智,但是目前为止我还是活得好好的嘛。
今年6月起,我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讲述我的遭遇,并同步最新情况,在获得很多支持的同时,也招来了不少谩骂。
“小题大做”、“挑事”是最常见的指控。我不认可这些评价背后的逻辑。我不是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挑事者,而是把不满说出来的人。
还有人说我“浪费司法资源”。但事实上,只要法院立案成功,那么起诉者的诉求就是合理的,谈不上什么“浪费”。
不过负面评论里,这些已经算是很文明的了。
更严重的还有那些不堪入耳的人身攻击和污言秽语的骚扰。
我不理解,一个女人在讲任何话题的时候,都会有人会把对行为的不认可,延伸到对外貌的贬低。我作为一个为了打人案而奔走的博主,会因为没有化妆,没有开美颜而被骂,这太荒谬了。
看到文字的那一刻,心里当然是很不好受的,但是后来我想通了,我不要用他人的言语来惩罚自己,那些网暴者想让我消失、闭嘴,但事实上,该闭嘴的是他们。
于是,我在杨律师的帮助下起诉了一个对我进行言语骚扰的网友,并将如何0成本起诉网暴者做成了一个系列视频,内容包括怎么拿到一个网络陌生人的身份信息;怎么更好地留证据,提高证明力;如何在网上立案;如何写诉讼状。
我希望告诉那些网暴者,在网上随意骂人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想告诉有同样遭遇的人,不要默默咽下愤怒和伤心,我们可以用行动让世界变得更好。
法律不会保护沉默的委屈,它从来都不会为“应该忍”的人改变,它只会被“我要告”的人推动。
来源:安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