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造纸看山东。山东培育出一批优秀的行业龙头纸企,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股份”),经过30余年的发展,改变了国内高端新闻纸依赖进口的历史,成为世界最大新闻纸生产基地,并做出了全球最轻的新闻纸。
本报记者 王僖
中国造纸看山东。山东培育出一批优秀的行业龙头纸企,其中,成立于1993年的山东华泰纸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股份”),经过30余年的发展,改变了国内高端新闻纸依赖进口的历史,成为世界最大新闻纸生产基地,并做出了全球最轻的新闻纸。
当下,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作为“传统而不夕阳”的行业,造纸业正通过数字赋能重塑价值。
4月11日,华泰股份正式宣布,公司于去年7月份启动打造的造纸“产业大脑”项目顺利上线运营,并以2024年试运行期的一组数据展示了“答卷”的一角:产能提升8.57%、产品质量提升7.6%、生产效率提升5.8%、运输效率提升15%;同时在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方面也成效显著,华泰股份2024年借此实现产业链采购成本降低10%等。
华泰股份董事长李晓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作为山东省造纸产业链‘链主’企业,公司通过利用AI大模型结合管理实践,为造纸行业装上‘智慧引擎’,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揭开‘纸’引未来的新图景。”
全链条优化
实现场景重构
走进华泰股份同步投用的“造纸产业大脑AI能力中心”,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长条LED大屏,上面展示着“产业大脑”调度公司造纸各环节、链条和平台的实时情况。屏幕一角还展示着AR数字车间,看似是监控器拍摄,实则是个数字孪生系统,其打通了公司的QCS(质量控制系统)、MES(制造企业生产过程执行系统)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将生产、管理数据以AR标签嵌入现场视频,实现了“生产管理一张图”的目标。
华泰股份副董事长魏文光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造纸“产业大脑”基于产业资源,以数据为核心,采用智能化、大模型手段进行集成建构,实现的是从产业到产业化的转换,让“数据多跑路,人机少跑腿。”
“作为全球最大的高档新闻纸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盐化工生产基地,华泰股份整个上下游产业链上有1.7万家供应商、2.2万家下游客户,每天还有3500辆物流车辆奔跑于全国各地。传统的生产管理运营模式,难以高效管理这么复杂的体系。”魏文光说。
去年7月份,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华泰股份在此前持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正式启动造纸“产业大脑”项目建设。专门负责项目建设的华泰股份子公司瞬捷数字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鹏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公司自主研发了5G造纸工业云平台,覆盖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物流的全流程,还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力量,共同探索“产业+智能化+数据+大模型+产业大脑”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数字化新生态构建与全面赋能。
魏文光表示,目前造纸“产业大脑”已同步在公司的广东、河北、日照等子公司生产基地上线,在提质增效和降本节约等方面效果显著。项目还以华泰工业信息化、数字营销、供应链协同、智能仓储、银企联云、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等数字化场景级应用为基础,打造了一系列数字化场景,可形成并推广一批可复制的建设模式和经验,赋能新型工业化。
AI技术接入
实现数据赋能
“产业大脑”接入后,为华泰股份造纸生产环节带来的改变尤为显著。以华泰股份12号纸机为例,该纸机年产能为45万吨,产线车速高达2000米/分钟,拥有165项关键生产参数和26项质量控制指标,每秒产生的数据点高达数千个。
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系统,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徐峻团队运用AI技术、机器深度学习算法、交叉验证策略等前沿技术,开发了“华泰纸业造纸生产质量预测大模型”,成功攻克质量预测难题,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徐峻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通过深度开发和广泛应用造纸生产质量预测大模型,华泰股份产能提升8.57%,生产合格率提高9.7%,质量预测误差降低66%。‘产业大脑’通过自动学习生产数据,可实现精准预测纸页质量。”
徐峻表示,团队还在进一步研发纸页光学性质智能匹配软件,通过预测最优工艺条件,既减少对人工经验的依赖,又可实现生产工艺参数的快速精准调整,如此就可以灵活定制生产方案,助力柔性化生产。华泰股份有关人士认为,在当下造纸行业竞争激烈、市场波动变化的背景下,这些精益化改善,将大大提升纸企的竞争力。
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彭李辉表示:“透过华泰股份的实践可以看到,数据要素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其与产业基因深度融合。”
据了解,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省近年来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链条,推进“产业大脑”建设。目前,山东省已培育重点行业“产业大脑”80个,初步覆盖41个工业大类,构建60余个细分行业数据仓,服务企业超5万家,累计培育山东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12个。今年,山东省将继续聚焦集采集销、协同设计、产能共享、产业金融等数智场景,面向50余万户中小微制造企业打造集“政务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工业大数据赋能平台,依托大模型技术搭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大脑”。
来源:证券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