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面对就业压力,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发布了一份“硬核”文件,《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份文件不仅直击就业市场的核心矛盾,还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符
20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1222万人。面对就业压力,中办、国办近日联合发布了一份“硬核”文件,《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份文件不仅直击就业市场的核心矛盾,还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保障:符合条件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将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低保)范围,确保他们不因失业陷入生活困境。
图片来自新华社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连续3年突破千万,但就业市场却面临“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怪象。一些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为此,新政不再依赖临时岗位“救急”,而是从根源入手:
1. 市场化机制成核心:高校专业设置需通过企业需求论证,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红黄牌”警告甚至淘汰。例如,某理工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需提供5家企业的用人协议才能开设,而文科专业若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则会被黄牌警告。
2. 学科动态调整:近三年全国新增2.1万个本科专业,同时撤销1.2万个“僵尸专业”,理工农医等紧缺领域招生规模扩大。
新政不仅是“兜底”,更注重为毕业生铺路:
1. 职前培训“加码”:
教育部推出“双千计划”,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如直播运营)和1000门职业培训课程,学生结业即可获得企业认证,实现“毕业即上岗”。
就业指导课升级为必修课,高校需打造专业师资队伍,甚至设立“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研究生专业。
2. 招聘服务创新:
3月至4月全国高校开展“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要求每校至少举办3场大型招聘会。武汉有高校将招聘会搬进直播间,企业HR在线“带岗”,学生足不出户投简历。
建设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市场,鼓励民营企业、社会组织挖掘岗位,甚至开发公益岗位(如社区创客孵化计划)。
1. 谁能申请:离校2年内未就业且符合当地低保条件的高校毕业生。
2. 配套措施:
各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如广东),持续跟踪往届生就业状况并提供帮扶。
浙江推出“就业礼包”,包含免费技能培训、创业贷款担保等7项服务。
3. 社会支持:鼓励企业接收实习生并给予税收优惠,缓解“企业培养成本高”的顾虑。
图片来源于南方都市报
1. 不放弃任何一个年轻人:低保政策消除了“毕业即失业”的恐慌,让年轻人敢于尝试而非将就。
2. 就业从“输血”转向“造血”:通过市场化的专业调整和精准培训,推动人才供需匹配。
3. 全社会合力:企业、高校、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形成就业服务“生态圈”。
图片来源于中办,国办官网
这份文件被专家称为“史上最务实的就业新政”。它既用低保为年轻人托底,又用市场化改革为未来开路。正如一名毕业生感慨:“以前觉得失业是人生低谷,现在知道社会不会让我们掉在地上。”政策落地虽面临挑战,但至少让1222万毕业生和他们的家庭,看到了希望。
来源:人物速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