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联合国”到“大阪世博会”:向世界打开了解中国的“窗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9:38 1

摘要:在国际盛会的舞台上,青年志愿者是推动文明互鉴、促进友好交流的重要力量。以“中华书简”为设计理念的中国馆,不仅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更成为无数中外参观者沟通理解的桥梁。在这片文明交汇的热土上,一群来自中国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以出色的专业素养、流畅的多语言能力和真诚

在国际盛会的舞台上,青年志愿者是推动文明互鉴、促进友好交流的重要力量。以“中华书简”为设计理念的中国馆,不仅是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更成为无数中外参观者沟通理解的桥梁。在这片文明交汇的热土上,一群来自中国高校的青年志愿者,以出色的专业素养、流畅的多语言能力和真诚的友好态度,承担起讲解、翻译、接待等重要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国际形象。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赵倩琳,正是这其中一员。作为“大阪世博会北京志愿服务团”第二批志愿者,她在中国馆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中英双语讲解服务,先后接待了近40个VIP团组,包括吉尔吉斯斯坦、柬埔寨、意大利等多国政要。从校史馆走向世博馆,从北京到大阪,赵倩琳的志愿服务经历,是高校青年通过国际舞台锻炼自我、传播文化、搭建友谊之桥的生动缩影。

在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赵倩琳为巴西馆工作人员卢卡斯一行提供英语讲解(后排右二)

初出茅庐,以专业赢得认可

赵倩琳与世博的缘分,早在北语校史馆就已埋下种子。2022年,北语迎来60周年校庆,校史馆正式落成。经过层层选拔,她成为首批“青言青语”校史宣讲团成员,累计为中外来宾进行了40余场中英文讲解。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让她深刻体会到“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与使命。

真正站上世博会中国馆的讲台,仍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上岗第一周,她就接到了为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进行全程英文讲解的任务。尽管已有校史讲解的经验,面对如此高规格的外事接待,她倍感压力。于是,她提前查阅代表团背景资料,反复背诵两万多字的中英文讲解词,从文字起源到AI科技,从古至今,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准确生动。

接待当天,她以一句流畅的“Welcome to China Pavilion”拉开序幕。讲解过程中,她时刻注意仪态、措辞甚至手势,尤其在人工智能展区,她重点介绍了如何用AI技术让孙悟空“活”起来,实现古今对话,引得外宾频频点头。参观结束后,吉尔吉斯斯坦代表团成员亲切地对她说:“你做得很好,你们讲解员就是我们了解中国的窗户。”这句肯定,让她更加坚定了以语言为桥、以文化为媒的信念。

渐入佳境,以对话促进理解

随着接待团组的增多,赵倩琳逐渐从“背词”走向“对话”,从“输出”走向“共鸣”。在接待柬埔寨代表团时,她提前研究了中柬合作背景,尤其在介绍《耕织图》和良渚文明时,她注重突出中国“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生态智慧,引发来宾强烈兴趣。

她不再机械复述数据,而是用故事打动人心,讲述古人如何通过水利工程、桑基鱼塘等智慧实践造福后代。尽管身着正装、汗流浃背,但当看到来宾竖起大拇指,听到他们对中国生态哲学表示赞赏时,她感受到的是跨越语言的文化认同。“讲解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她这样总结道。

中国馆举办的“茶和天下 雅集”活动,布鲁诺抽中熊猫玩偶,现场洋溢欢乐气氛(后排左三)

精准沟通,以语言连接人心

真正的挑战来自意大利代表团的接待。由于行程紧张,代表团在中国馆仅能停留很短时间。赵倩琳更是“因人施讲”,提前规划“精品路线”,精准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甚至自学了一句意大利语开场白:“Benvenuti al Padiglione Cinese!(欢迎来到中国馆)”。

这一句母语问候,瞬间拉近了与来宾的距离。她以“中华书简”为主线,精炼梳理中国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古代智慧到现代实践,言简意赅却信息饱满。临别时,一位来宾用字正腔圆的中文对她说道“谢谢”,与她开场的意语问候形成温暖的呼应。那一刻她真切体会到: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

从世博到北语,友谊持续生长

世博的服务虽结束,友谊却未止步。在服务期间,赵倩琳结识了巴西馆的工作人员卢卡斯和布鲁诺。双方因互相参观展馆而结缘,后来更在中国馆“茶和天下·雅集”活动中再次相聚。赵倩琳身着汉服主持活动,布鲁诺幸运抽中熊猫玩偶,卢卡斯则对汉服文化赞叹不已。

令人惊喜的是,世博会结束一个月后,赵倩琳收到卢卡斯的消息:他们来到中国,一定要来北语看看。作为校史馆讲解员,她为他们安排了一场深度文化之旅。在校史馆,卢卡斯在黑板画下爱心,写下“巴西”和“我爱中国”;在万国墙前,他们寻找巴西标识,感受“小联合国”的多元氛围;在清晏楼,他们用筷子品尝烧腊,体验最真实的校园生活。

临别时,卢卡斯动情地说:“我最珍贵的不是游览名胜,而是终于圆了北语梦。”布鲁诺也表示:“你是我们认识中国的窗口,更是真正的文化使者。”

赵倩琳参加国际赛事志愿服务活动,构建文化交流桥梁,传播中国声音

青春之光,照亮文明互鉴之路

从北语校史馆到大阪世博馆,从云端课堂到线下相逢,赵倩琳的经历是成千上万中国高校志愿者的一个缩影。他们通过高规格、国际化的志愿服务平台,不仅提升了语言、沟通、组织与应变能力,更在跨文化对话中树立了文化自信,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开放与包容。

世博会、奥运会、大运会……这些国际盛事不仅是科技与创新的展示舞台,更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广阔天地。高校志愿者正如一座座流动的桥梁,连接起中外文化,传递着友善与理解,让世界更真切地听到中国声音,感知中华温度。

正如赵倩琳所说:“这段经历赋予我的视野、格局与自信,将指引我继续当好连接中外的文化使者。”而她与卢卡斯、布鲁诺的友谊,也从大阪延续到北京,成为“文明交流互鉴”最温暖的注脚。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在国际舞台之上,中国高校志愿者正以青春之我、语言之能、文化之桥,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来源|北语志愿服务总队

编辑|融媒体中心 郑涵予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