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7年2月下旬,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已经好多天了,她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没有一刻舒展开来。儿媳赶来陪伴在老人的身侧,老人患有痴呆症,已经认不得媳妇了。而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陪伴在她床边的,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
1997年2月下旬,一位97岁高龄的老人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已经好多天了,她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一起,没有一刻舒展开来。儿媳赶来陪伴在老人的身侧,老人患有痴呆症,已经认不得媳妇了。而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陪伴在她床边的,是邓小平的妻子卓琳。
几天前,也就是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解放军301医院经抢救无效病逝,卓琳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丈夫,几天后坐在婆婆病床前的卓琳,紧紧握着婆婆枯瘦如柴的手,竭尽全力地想要留下婆婆。她脑海中不断回想起邓小平在南昌时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三个,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
不为人知的艰难岁月
1969年10月,邓小平夫妇被安排到江西生活,卓琳在和丈夫商量过后,决定带上夏伯根一起去,方便照顾。
事实上,夏伯根是邓小平的继母,1950年以前,邓小平都没有见过在这位继母,一直到1950年邓小平回到重庆,他的舅舅谈以兴带着继母去寻亲,邓小平才第一次见到了夏伯根。当时卓琳还以为舅舅身边这位是舅母呢,因为老人看起来衣冠整洁,身材高挑,虽然一路赶来风尘仆仆,但是打眼看去,人的精神气完全没有被掩盖。
后来谈以兴才对着邓小平介绍说:“贤娃子,这是你的后妈,这些年你不在家,自从你老子死后,多亏了她,撑起了你们一整个家。”
卓琳听完大吃一惊,原以为邓小平家里已经没什么人了,只有一个舅舅,现在自己竟然多出了个婆母。
邓小平听完,看着这个没比自己大几岁的农妇,当即做了个决定:“夏妈妈,以后你就跟我们一起过吧,我们给你养老!”
这番话让夏伯根百感交集,她没想到第一次见面的继子竟然说要给自己养老,不自觉流下了眼泪。卓琳上前去为夏妈妈擦掉泪水,一边鼓励她:“跟我们过吧,享享清福!”
后来,邓小平一家要搬去北京,夏伯根还问:“我也跟你们去吗?”邓小平和卓琳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
1969年,三个人一同去了南昌。三人被安排住在一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两层小楼,那里是原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校长住的地方。当时三个老人的年龄加起来超过了180岁,但是他们精气神十足,跑上跑下,一直忙到晚上,终于把屋子收拾了出来,因为荒废许久,白天还不觉得,到了晚上,房子周围显得很是寂寥,只有屋子里久违散发的灯光为这个荒废已久的院子增添了一点热闹。
南昌生活期间,他们三个人没有工资,只有一共20块生活费,所以生活得很节俭。卓琳负责管着家里大大小小的开支,总是会提前预留出丈夫抽烟喝茶的钱,其他开支也尽量向邓小平倾斜,不过邓小平那时候烟已经抽的很少了,经常是抽半截留半截,下次接着上次的半截抽,省下来的钱他们都留下来给孩子们当探亲的路费。
孩子们回来的时候,卓琳为了让丈夫吃得好,总是会提前把饭菜留出来让邓小平单独自己吃,但是邓小平不干了,后来卓琳又派二女儿邓楠去陪邓小平吃饭,邓小平还是不干,他坚持要和大家一起吃,卓琳无奈了,就给他开了个“小灶”,单独炒个菜让他吃,但是邓小平每次都给这个分一口,那个分一口,最后“小灶”也就没了。
那时候,家里的饭一般都是夏伯根做的,卓琳和邓小平坚持不让夏伯根干重活,所以夏伯根总是抢着淘米做饭。
邓小平的小女儿邓榕说:“我那个奶奶啊,做饭的手艺实在是好,就是普通的土豆青菜,烧出来都叫人吃得停不下来。而妈妈是不会做饭的那个,但是胜在‘理论知识丰富’,每次奶奶做饭的时候,她就在一旁辅助,煽煽风点点火,并做出理论‘指导’,两个人搭档得不亦乐乎,后来还成功试验出了酒和豆瓣酱。”
邓榕还说:“除了奶奶,爸爸也很会做饭,爸爸16岁离开家,真不知道他做饭的手艺是跟谁学的,尤其是像四川的地方菜,他简直就是信手拈来,不在话下。”人们都说“川渝地区的男人都会做饭”,看来这话还真不假。
另外在南昌生活期间,邓榕还发现,一向行事简约,说话办事不打草稿,从不赘言,更不爱写信的爸爸,那段时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写一封信,然后寄到北京。后来,邓家儿女才知道,爸爸反常地开始写信一直是为了他们,为了他们上学,为了他们工作,也为了他们治病。
就这样,几个儿子女儿对父亲的了解逐渐变深。可能和人们常规印象中不同,在生活中,邓小平其实是那种不爱说话、沉默寡言的人。
卓琳和邓小平刚结婚的时候,两个人忙着革命事业,很久才能见上一面,再加上是新婚燕尔,卓琳很想念自己的丈夫,干工作不忙的时候,她总是好奇此时的丈夫在干什么,想听丈夫和自己讲话,于是她向邓小平提议,让他给自己写信,信里就说一说他最近都干了什么,但是邓小平却说:“我让秘书整理个工作日常,印成稿子,每月给你个十几份。”听完,卓琳瞬间明白,想让丈夫变得贴心,能时不时同自己讲些家长里短的亲热话,怕是指望不上了。
后来她干脆对邓小平挑明:“你不爱说话,我很爱说话,但我又不能随便在外面说话,说错了我怕影响不好,那我就只能跟你说话了。说错了你可以批评,我可以改正。”对于妻子的这个提议,邓小平爽快地答应了。
就这样,这对性格迥异、家庭背景不同的夫妇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独属于他们的相处方法。之后的岁月里,两个心底深处无比相通的人,携手走在荆棘丛中,默契地应对着外界的一切变幻风云。
遇毛主席亲自点将,接过周总理重担
1974年,邓小平重新回到了北京,当时周恩来总理的身体已经不好了,根本无法出国。毛主席于是亲自点将邓小平,要他接过周总理手中的担子,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付出努力。
同年,邓小平奉命率团出席联大特别会议,那次同时也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第一次参加联大会议。出发前,周恩来抱病赶到机场为邓小平送别。
作为邓小平法国留学时期的老大哥,邓小平重新回到北京后,周恩来还和邓小平说:“你这个人几经磨难,最后都化险为夷,还真应了陈毅当年的预言,你是吉人自有天相!”
当时邓小平都不好意思了,还问:“陈老总啥时候这样吹捧我了?”
“当年咱们去法国留学,你最小,才17岁,我比你大6岁,陈毅比你大3岁,咱们一群留学生没钱吃饭,窝在一家小旅馆的时候,陈毅就吹他会看手相,抓起你的手看了半天,就说,‘我这小老乡命属龙,八月生,横纹深入壑,纵纹淡如水,将来吉人自有天相,必成大业。’”周恩来替邓小平回忆了一遍。
邓小平听罢,想起来了,大声笑道:“当年陈老总一顿胡诌,搞得我好生尴尬。”
后来,周恩来又鼓励邓小平说:“你就放手干吧,只要遇事多向主席请假,没事的,你这个人这么硬实,就像当年陈毅说的,你是吉人自有天相,还可以多干几年!”
而周恩来的这番话也逐步应验了。
1979年农历大年初一,邓小平踏上“破冰之旅”,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访美,夫人卓琳一直陪伴在侧。当天早上八点,邓小平和卓琳一同登机,飞机原定于早上八点半起飞,但是驶上跑道后,最终又停在了那里,逗留了许久也未起飞,后来人们才知道是机场指挥塔接到了上海虹桥机场的通知,说上海有大雾天气,短时间内无法消散,最好改时间下午再抵达上海。
机场将有关情况报告了上去,邓小平得知后,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改期。虽然我国民间常说“大年初一不出远门”,一家人要在这天聚在一起,热闹过年,但是邓小平特意选在这一天访美,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对这次行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用“一年初始,万象更新”的日子寓意“这次行程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按照邓小平一向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定好的事情绝不能含糊。机长徐柏龄绞尽脑汁,于是提议:飞机先尽快起飞,到达上海后视情况而定,看要不要降落,如果确定无法降落,那就直接转飞东京,到那里加油后再起飞。听完,邓小平当即表示:“就这么办!”
当晚,飞机就成功抵达了美国华盛顿,在此之前就曾去过中国,且受到邓小平招待的美国总统助理布热津斯基邀请邓小平夫妇到他家做客,享受美式晚餐。席间,布热津斯基似是开玩笑地说:“中国人和法国人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都认为自己国家的文明优于他国。”
一向机智的邓小平一下就听出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有句话说“外交无小事”,搞外交的人靠着一言一语就已经较量了好几个来回了。
“可以这么说,在东亚,中国菜最好,在欧洲,法国菜最好。”邓小平不紧不慢地做出了回应,话一出口,众人都满意地笑了。就这样,邓小平在第一回合家宴上取得了成功。
第二天上午10时整,邓小平夫妇抵达美国白宫,时任美国总统卡特及其夫人亲自迎接,卡特被邓小平的人格魅力深深折服。
后来,邓小平夫妇每到一处,都会受到热烈地欢迎。有很多美国人拿着印有邓小平肖像的《时代》周刊,排队等着邓小平签名,美国各大主流电视台争相报道与邓小平有关的新闻,而且因为有收视率保证,电视台干脆将黄金时段变成了“小平频道”。
电视台转播邓小平到德克萨斯州一个小镇观看牛仔竞技表演的新闻时,因为邓小平戴了一顶女骑手送他的牛仔帽,第二天,成百上千的同款式牛仔帽就被抢购一空。
邓小平和卓琳最后在美国一共待了9天,有人可能提前了解过邓小平喜欢吃牛肉,所以9天里,邓小平顿顿饭都能吃到牛肉,人们问及邓小平在美国最深刻的印象,邓小平用四川话脱口而出:“小牛肉啊,小牛肉,顿顿都有小牛肉。”这番话一出,当即拉动了美国各大城市中国菜馆的知名度,尤其是邓小平家乡的川菜,美国唐人街卖的最好的就是川菜。
可以说,邓小平和卓琳9天的访美行程,成功在美国掀起了一阵“中国热”,成功打开了西方的大门。在国内外重大事宜上,通过多年的实践,邓小平终于为中国找到了一条明确的道路。
进入到90年代后,邓小平开始深居简出,外媒曾经多次传出邓小平“病危”的消息,但实际上,他同卓琳一直住在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处普通四方形院子里安度晚年,两人从1977年搬到这个院子,一眨眼就住了十几二十年,邓小平的大女儿的邓林说:“老爷子特别喜欢自然的东西”,所以在院子里种了很多花草树木。
事了拂衣去,心愿终达成
这样平静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97年,那一年的2月7日,农历大年初一,北京下了一场小雪,街道被笼罩成白色,各家张灯结彩一片阖家欢乐的景象,但是在解放军301医院,气氛却异常沉重。
医院南段一座小楼顶层的病房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同吃同住同欢乐同在一个空间,爱国爱家爱事业共为一个心愿”,一眼望去,红红的对联为病房添了一丝喜庆的氛围。贴这幅对联的人,是邓小平身边的警卫员和工作人员。而病房里住着的,就是邓小平。当时知情的除了邓小平的家人,工作人员和党的新一代领袖,再没有其他人了。
邓小平所患不是老年人常见的糖尿病,也不是心脏肝脾等相关疾病,而是帕金森,实际上邓小平患患帕金森的时间已经很久了,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治了,一直到后期病情恶化,引起了呼吸衰竭。卓琳刚发现邓小平呼吸困难时,就赶紧送他离开米粮库胡同的家,前往不到十公里的301医院,当时的卓琳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希望咱们医务界,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创下奇迹。”一群负责邓小平身体的医护人员们在爆竹声中许下了愿望,不过奇迹最终没有出现。
1997年2月19日21 时08分,医护人员最终确认回天乏术,停下了手里的动作,一代伟人邓小平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卓琳带着全家人来向他告别,尽管之前就做好心理准备,但是看到丈夫静静地躺在那里,卓琳还是没忍住,她在病床前一遍遍地泣喊着“老爷子,老爷子”,但是老爷子再也没能醒来。
而就在4天以前,卓琳就写了一封信,信中所写都是老爷子临终前的嘱托: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二、不设灵堂;三、解剖遗体,留下角膜,供医学研究;四、骨灰撒入大海。卓琳把这封信交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手中。
19日当晚,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社值班室,得到了邓小平的讣告,一阵混乱过后,提前终止当天的新闻节目,将讣告播发了出去。
远在大洋彼岸,已经卸任总统的卡特在听到消息后表示:“中国失去了一位伟人,我也失去了一位朋友。”
后来的丧葬事宜都按照邓小平的嘱托来办,一切从简。1997年3月2日,载有邓小平骨灰的专机向着广阔的大海飞去,81岁的卓琳抱着丈夫的骨灰盒,久久不肯松开,最后专机到达了指定的1800 米高空,卓琳才强忍着悲痛,同丈夫做了最后的告别,将骨灰和着五彩缤纷的花瓣缓缓撒向了大海。
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卓琳带着女儿还有两个妹妹赶到了香港,她说:“‘到香港自己的土地走一走,看一看’与‘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一直都是邓小平挂在嘴边的心愿,但是他没能坚持到自己亲眼看到的那一天,所以这两个心愿便成了他的遗愿。”
在香港回归庆典上,卓琳终于说出了那句“老爷子,香港回归了,你含笑九泉吧”。
后来,卓琳就一直住在同丈夫生前一起住的那个四方院子里,很少离开,每年邓小平忌日,她就和儿女们一起在院子里致悼,另外还买来花瓣,撒在院子里,一边撒还一边说:“老爷子,我给你撒花啦!”
2001年,夏伯根辞世,享年101岁。卓琳在送走丈夫之后,又送走了婆婆。
2008年汶川地震,92岁的卓琳匿名向中国红十字总会捐款,3天之后,又捐出了10万元。
2009年,卓琳的生命也走到了最后,最终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至此,当年在南昌说“三个一个不能少”的三位老人,都离开人世。
来源:湖北电视台-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