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吐槽局长被拘4天?家长维权反“踩雷”,这细节让人后背发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9 20:39 1

摘要:故事要从今年夏天那场 “打卡大战” 说起。元江县的家长们都清楚,暑假不是休息的开始,而是 “打卡噩梦” 的序幕。高光华有三个孩子分别在上小学和幼儿园,7 月刚放暑假,学校就发来通知:家长必须每天凌晨 0 点到上午 10 点、中午 12 点到晚上 8 点分两次在

又有家长说句话就被拘了。前有质疑校服被拘,现有发朋友圈评论局长免职被拘。那下次又会是哪个家长为了什么事被拘呢?

故事要从今年夏天那场 “打卡大战” 说起。元江县的家长们都清楚,暑假不是休息的开始,而是 “打卡噩梦” 的序幕。高光华有三个孩子分别在上小学和幼儿园,7 月刚放暑假,学校就发来通知:家长必须每天凌晨 0 点到上午 10 点、中午 12 点到晚上 8 点分两次在群里打卡,报告孩子安全状况。

“不打卡老师就夺命连环催,甚至打电话催”,高光华翻着手机里的打卡记录给记者看,“明明放假当天开家长会已经讲过安全事项,现在变成不打卡就不安全了?” 作为企业质检员的他带着职业敏感算了笔账:全县几千名家长,每人每天花 10 分钟打卡,一个暑假就是几十万小时的无效劳动。

7 月 12 日,忍无可忍的高光华向多部门投诉这种形式主义。没想到半个月后,分管教育的杨副县长和教体局李局长真的找他 “谈心” 了。录音里,两位领导承认打卡频率太高,但坚持 “初衷是好的”,因为当地 “河流多、池塘多”。这场谈话后,打卡次数改成了每晚一次,但高光华心里清楚,形式主义的根子没解决。

转折发生在 9 月 1 日。这天高光华从教育系统朋友那得知:李局长被免职了。联想到自己投诉引发的媒体报道,他在朋友圈发了条感慨:“因为打卡的事造成重大舆情,李局长被免职了(大哭表情),我不是故意的,但希望分管教体和文旅的杨副县长也免职。” 配着两个哭泣表情,这条朋友圈很快获得十几个点赞。

高光华自己都没当回事,甚至下午还和朋友说 “有点愧疚”。可当晚 10 点多,派出所的电话就来了。“所长让我好好反思是不是诽谤他人”。

他赶紧删掉了朋友圈,但为时已晚 ——9 月 3 日,一纸《行政处罚决定书》送到面前,上面写着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决定行政拘留 4 天。

朋友圈成 “案发现场”?警方和律师各执一词

在澧江派出所里,高光华第一次认真研究起《治安管理处罚法》。警方认定他 “未经查证就捏造李局长因打卡舆情免职的事实,通过微信传播造成名誉损害”,依据第四十二条 “诽谤他人可处拘留” 的条款作出处罚。但高光华想不通:自己微信里 1700 多个好友,三分之二是外地音乐节认识的,既没加李局长微信,也没在公开平台传播,怎么就 “公然诽谤” 了?

更让他憋屈的是处罚过程。9 月 3 日上午被叫到派出所后,直到下午 5 点才拿到处罚书,期间申请暂缓执行被拒,理由是 “可能潜逃国外”。

“我只是个普通家长,9 月 5 日要去国外出差而已”,高光华拒绝在决定书上签字,但还是被送进了拘留所。

他的律师张具堆觉得这事透着蹊跷。“朋友圈是半封闭空间,就像朋友间聊天,怎么成了公共场合?” 律师指出,警方始终没拿出证据证明这条朋友圈被广泛传播,仅靠 “十几个点赞” 就认定 “名誉受损”,未免太牵强。更关键的是,公职人员的任免本就是公共事务,老百姓议论几句哪怕有偏差,也该属于正常监督范畴。

有意思的是,当地县委部门回应称李局长免职是 “正常人事调整”,因为他在同一岗位干了 3 年 9 个月,符合干部轮岗规定。而元江县政协 9 月 16 日的推文里,李局长已经出现在政协活动中 —— 这种平调安排让网友更疑惑:如果真是正常调动,为何对一条猜测性朋友圈反应如此激烈?

警方的处罚逻辑在网络上遭遇更猛烈的质疑。有法学博主翻出类似案例:2023 年甘肃家长邓建国因吐槽校服质量被拘留 7 天,最终法院认定警方程序违法并赔偿 3237 元。“都是家长维权,都是网络言论,怎么总是先拘留再纠错?” 这种疑问在评论区获得上万点赞。

1 元精神赔偿背后:普通人的言论边界在哪里?

9 月 7 日走出拘留所的高光华,很快收到了《解除拘留证明书》。但他没选择息事宁人,9 月 17 日,这份印着 “元拘解字 [2025] 190 号” 的文件,和行政复议申请书一起送到了县政府 —— 他要求确认处罚违法,索赔 1902.08 元国家赔偿金,以及 1 元精神抚慰金。

这个 “1 元赔偿” 像块石头投进舆论池。网友们秒懂这不是钱的事:“这是在说尊严无价”“1 元是对乱执法的抗议”。高光华自己也坦言:“批评教育甚至罚款我都能接受,但 4 天拘留让我丢了工作,孩子在学校被指指点点,这个代价太大了”。

事件发酵中,一个更敏感的问题浮出水面:朋友圈到底算私人领地还是公共空间?中纪委机关报曾发文称 “党员干部朋友圈是公共场所”,但那针对的是妄议大政方针的行为。普通公民吐槽几句官员任免,也要适用这个标准吗?

元江县一位公务员私下透露,当地干部现在 “谈圈色变”。“以前朋友圈发点工作感悟很常见,现在都要反复审核,生怕说错话”。而家长群体的反应更直接:有家长把朋友圈设置成 “三天可见”,有老师提醒家长群 “少发评论多点赞”,这种 “自我审查” 让人心头发紧。

更值得玩味的是舆论的分裂。支持高光华的网友觉得 “连朋友圈都不能说话了,还有什么自由?” 反对者则认为 “造谣就该受罚,公职人员也有名誉权”。这种分裂在类似事件中反复出现:去年浙江某教师朋友圈吐槽食堂被处分,今年河南司机抖音抱怨罚款被传唤,每次都能吵上热搜。

9 月 19 日,高光华的行政复议申请已被受理。他告诉记者,自己不后悔当初投诉打卡问题,只后悔那天没控制住情绪发了朋友圈。而更多人在追问:如果连家长在朋友圈的几句牢骚都要动用拘留,那普通人监督公权力的底气,还能从哪里来?

说真的,这一块钱打的又是谁的脸呢?希望当地有关部门能够重视此事,给高光华家长一个公正的处理结果,也给公众一个令人信服的交代。毕竟拘留一个家长容易,但是寒了老百姓的心,再想暖回来可就难了。

来源:特别读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