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内较早开展经管教育和研究的院校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和翻译家郭大力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汤在新
华南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及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华南师范大学经管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国内较早开展经管教育和研究的院校之一。著名经济学家和翻译家郭大力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汤在新都曾执教于此,广布教泽。经济学科连续三期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5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群项目。学院是全国首家通过BGA国际认证的师范类高校,是目前学校规模最大的院系之一。
学院现设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学等8个学系,设有经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3个实体研究机构和MBA教育中心。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金融、工商管理(MBA)、会计、国际商务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理论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哲社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基地、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一系列省市科研和教学平台。
目前,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8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通过英国商学院毕业生协会(Business Graduates Association)金牌认证,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经济学与管理学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培养的毕业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700余名,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科研及人才培养基地。
华南师范大学MBA教育的发展依托于学校良好的办学条件,以及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科群的建设优势,立足广东,辐射华南。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未来新兴产业的布局需求,形成了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管理、组织与战略管理等为特色的MBA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经验、社会责任感的商界精英和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经过多年的发展,华南师范大学MBA教育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得到了社会、企业和学员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培养目标
华南师范大学MBA教育以“放眼未来,博采众长,广聚精英,合一知行”理念为指导,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国家发展战略,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富有人文和创新精神,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职业素养,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实践创新型人才。
培养特色
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
采用国际一流的MBA核心教材,结合深度本土化案例教学,实现理论高度与实践深度的有机融合;汇聚国际知名学者与国内资深教授,构建多元融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融合国际先进的MBA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立足中国国情与发展实际,探索适应本土情境的创新教育路径。致力于为由国际学生与国内学生共同构成的多元化学习群体,提供兼具全球视野与本土根基的高质量商科教育,培养具有跨文化领导力和可持续发展思维的未来商业领袖。
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注重学员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开设涵盖创新思维、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融资等模块的专门课程,构建全过程、全链条的创业教育体系。通过案例研讨、项目孵化、企业参访、创业竞赛及与成功企业家对话等形式,强化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员的创造力与行动力。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员提供创业指导、项目路演与投融资对接等支持平台,助力将创新构想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实践,全面提升学员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应变能力与创业领导力。
“硬技能”与“软技能”相结合
强化学员对战略运营等核心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夯实知识根基,构建完整的商科理论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定量建模、商业模拟等多元化教学方法,系统训练学员的逻辑思维与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提升应对真实商业挑战的“硬技能”。同时,高度重视“软实力”的培育,着力提升学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协作意识与跨团队领导力。将商业伦理、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增强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
特色专业方向
紧密围绕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新态势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深度把握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智能科技等新兴领域带来的变革机遇,结合我校在心理学、教育学、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的深厚积淀,科学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与时代前瞻性的MBA专业方向体系。各方向课程设计既体现国际前沿管理理念,又扎根中国管理情境,强化跨学科交叉与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洞察产业趋势、驾驭组织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
实施“双导师制”
为MBA学员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导师,全程指导其课程学习、研究方向选择与职业发展规划,确保学术训练的系统性与严谨性。同时,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从知名企业和行业领军机构中遴选聘任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管理成就突出的杰出企业家担任MBA校外导师,构建“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定期开展导师见面会、企业走访、专题讲座、一对一辅导等多样化交流活动,推动理论指导与实践引领深度融合。
学习终身化
为构建终身学习支持体系,面向全体MBA毕业校友实行选修课程与专题论坛的终身免费开放政策。校友可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或跨界转型的实际需求,自主申请重返课堂,参与最新管理课程的学习,持续更新知识结构、把握前沿趋势。同时,可自由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高端管理论坛、行业沙龙、校友讲座及产学研交流活动,在与在校师生、专家学者及业界领袖的深度互动中,拓展人脉网络,激发创新思维。
招生规模与学费
第一学年学费须在收到正式录取通知书后一个月内缴纳,后续学费按学年收取,于每学年开学时缴付当年费用。在读期间的食宿、交通等个人费用自理。
奖助计划
设立MBA奖学金与助学金,旨在支持学业表现优异、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非全日制定向MBA学业奖学金计划
全日制非定向MBA奖助学金计划
注:MBA学生申请奖、助学金须在规定的基本学制年限内,超出基本学制者不予评审。若上述奖、助学金计划与学校相关奖学金制度存在不一致之处,以学校现行制度为准。
此外,华南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积极鼓励非全日制在校学员参与国内外研学项目,并为符合条件的学员提供10,000元国外研学基金和5,000元国内研学基金支持。目前,已与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建立合作,持续开展海外研学活动;同时组织学员参访青岛海尔集团、贵州肆拾玖坊、湖南三一重工等国内行业标杆企业,深化实践学习。各类研学项目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参与踊跃,广受好评,有效拓展了学员的全球视野,提升了实践认知与跨文化管理能力。
学习方式
1.全日制MBA:学制两年。非定向就业考生人事档案和户口可转入学校,安排住宿,食宿费用自理。
2.非全日制MBA:学制三年,可适当延至五年,星期六、星期日上课。
3.国际交流:安排两周至半年的国外短期考察、学习或实习,MBA教育中心提供相应的研学基金资助。
4.授课语言:以中文(普通话)为主,英语为辅进行讲授,部分课程为全英文教学。
学历与学位授予
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并取得相应学分,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并通过答辩,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
二、报考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工龄计算期截至2026年9月1日:
1.大专毕业后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经验;
2.大学本科毕业后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经验;
3.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并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经验。
招生见面会计划:在考生正式报考确认前,我校将于2025年10月组织MBA招生见面会。考生可登录华南师范大学MBA教育中心报名系统进行预报名,或通过书面方式提交申请参与。具体日程安排及相关通知请密切关注MBA教育中心网站发布的最新信息
最新考研大纲公布:每年9月中旬左右
预报名(研究生招生信息网):9月下旬或10月上中旬
正式报名(研究生招生信息网):10月上中旬-10月底
网上确认(研究生招生信息网):11月初
打印准考证(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正式考试前10天左右
管理类联考考试(按准考证地址):2026年考研时间预估2025年12月20日:上午8:30-11:30 管理类联考综合,下午14:00-17:00 英语二
成绩查询:次年2月下旬左右
国家线公布:次年2月下旬或3月中旬左右
复试/调剂:次年3-4月
4.1 华南师范大学MBA笔试备考内容
综合能力测试
英语二
4.2 华南师范大学MBA笔试分数线
2024年复试分数线:
全日制:总分183分,管综78分,英语二39分;
非全日制:总分162分,管综78分,英语二39分。(分数线和国家线持平)
2025年复试分数线:
全日制:总分152分,管综70分,英语二35分;
非全日制:总分151分,管综70分,英语二35分。(分数线和国家线持平)
5.1复试所需材料(参考2025年入学)
考生需准备的材料清单
①复试通知单(登录网址 点击确认参加复试后生成复试通知单,复试现场需提交);
②个人简历;
③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需正反两面印在同一张A4纸上,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④学历证书,持境外学历的考生须同时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认证报告(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需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⑤大学历年成绩表(提交原件或加盖保管单位公章的复印件,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⑥学历认证报告或者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原件和复印件,复印件需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⑦诚信复试承诺书(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⑧政审表(由所在工作单位或基层党组织开具,如无工作单位的,由档案存放单位开具,加盖公章);
⑨当地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的本人近三个月内的体检报告(照片与体检表处须盖有医院骑缝章);
⑩与单位签订的《定向就业协议》(定向考生需提交,一式四份,加盖单位的公章或人事部门章,本人签字加盖右手食指红印)。
材料提交操作要求
(1)3月26日24点前,进入复试名单的考生请登录学校研究生招生系统提交材料②、③、④、⑤、⑥、⑦的电子版;
(2)复试当天现场报到时,考生提交材料①以及材料③、④的原件,材料仅用于资料查验,无需提交复印件;
(3)4月8日24点前,复试考生按要求将材料③、④、⑤、⑥的复印件和材料⑦、⑧、⑨、⑩快递到达MBA教育中心,以免影响待录取审核。材料按顺序排列,无需装订。
5.2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英语口语测试、政治理论和综合素质测试(含笔试加面试)。
1.所有具备复试资格的考生均须经过复试且合格方能录取。
2.非全日制专业方向只能录取为定向就业。定向就业的硕士研究生均须在被录取前与招生单位、用人单位分别签订定向就业协议。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不能复试或无法录取,招生单位不承担责任。
3.复试成绩=(复试科目考核成绩+综合素质考核成绩)/2;复试成绩低于60分,视为复试不合格,不予录取。
4.复试合格的考生,按照总成绩=初试总成绩/3×50%+复试成绩×50%来计算,第一志愿考生与调剂生分开排序,依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并结合体检情况确定拟录取名单,择优录取。
来源:子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