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日至5月12日,“笔底清风——朱群书画展”南京站巡展在江苏文化馆悄然开幕。适逢五一长假,馆外游人如织,而展厅内却弥漫着静谧雅致的气息,观众驻足欣赏,沉浸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无限魅力之中。
【导语】2025年5月1日至5月12日,“笔底清风——朱群书画展”南京站巡展在江苏文化馆悄然开幕。适逢五一长假,馆外游人如织,而展厅内却弥漫着静谧雅致的气息,观众驻足欣赏,沉浸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无限魅力之中。
本次展览共展出了朱群先生近十年来创作的99幅精品力作,涵盖写意人物、山水、花鸟与各体书法等多个领域。其作品雄浑温润、清新冷寂、古拙质朴、禅意深远,遵循“诗书画印”全面涵养的学术宗旨,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以古为师,以自然为师,传承出新,再度彰显了久违了的历代文人画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对于“天地人我”的深刻哲思,使大众得到了一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滋养。
一、韩显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图书馆原党委书记)
踏入朱群先生的书画展,便仿佛置身于一个笔墨构建的艺术世界。他的书法,每一笔都力透纸背,尽显扎实的传统功底,横竖撇捺间,是对千年书法文化的深刻理解与传承,或古朴厚重,或灵动飞扬,能让人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再看他的绘画,以兰竹尤为出众。画中墨竹挺拔修长,枝叶疏密得当,尽显坚韧之姿;幽兰于石间绽放,淡雅清幽。他用细腻笔触和淡雅|墨色,将兰竹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人雅士的高洁志趣与浪漫情怀尽在其中,令人沉醉,久久回味。
二、翟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本次小型交流活动效果显著,高会长以四个"正"字精准概括了朱秘书长在中国画界的艺术定位。与会者从多角度点评了其作品意境,充分肯定其艺术成就。学会在高会长领导下,始终坚持"画好才是硬道理"的创作理念,朱秘书长通过近期在杭成功举办的画展,有力践行了这一理念,为"江苏中国画"赢得声誉。
学会多年来突出"弘道养正"精神,强调"承古开今"的学术追求。朱秘书长作为中国画文脉的实践者,其作品既传承历史底蕴,又展现当代创新,展览成果充分印证了学会坚守的艺术方向。此次活动虽规模不大,但为深化学术研究、推动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
三、周海歌(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
《观朱群先生大写意》水墨淋漓透清气,笔含骨力传古风。以书入画藏韵味,方寸之间透禅宗。写意精神尤可赞,融汇时代发新声。
四、陈国欢(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观朱群"笔底清风"展,有三重感悟:一是作品好,其画作笔墨纯熟、格调高雅,禅意自然流露,皆源于日常修习而非刻意为之;二是点评妙,高会长精准剖析,既肯定成就又建议上追宋元,彰显学术深度;三是氛围佳,静观空间恰合"清风"主题。展览印证了守静笃的艺术真谛——淡墨空山处,自有禅风过纸。
墨痕淡处见空山,
一纸风烟万籁闲。
常有幽香生静室,
方知笔底过禅风。
五、张广才(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原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朱群先生作为我会副秘书长与重要画家,其作品展现了纯正的传统文人画风范。他集书法、诗词、古典文学修养于一身,作品自然流露出深厚的文脉气息,颇有虚谷、蒲华之风——笔墨秀雅鲜活、清健天成。这种在传统文化土壤中自然生长的艺术,在当下尤为珍贵。朱群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在继承中创新中国画的生动范例。
六、王平(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原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院长)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自办会以来,对于中国画的创作、学术研究、宣传推广和艺术为人民服务、尤其是中国画的海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今天朱群先生的书画展览和小型研讨活动,可视为是创作与学术研究的一个个案,也非常好的体现了学会办会的宗旨——创作和学术并行。朱群先生饱读诗书,转益多师,通过他的书画作品,表达了他的所思所想、他的笔墨修养、他的人生抱负。
40年前的1985年,李小山在《江苏画刊》发表文章,宣称“中国画已经走向穷途末路”,朱群先生的作品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画一直在发展中,因为中国画的笔墨传承历经千余年,历代不乏开宗立派的代表性画家,他们都是有所继承或是有所创造。
朱群的作品显然是在深入研究古代经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身审美选择与笔墨追求的视觉表达,表达了他的思想、理想和感想,追求作品的意境、心境和禅境。朱群作品的另一个特点,他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通过作品抒发一种文人情怀。这在当今是难能可贵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画传承千年以后,在今天依然有着强劲的生命力。他不但关乎着画家的技巧、修养和学问,更关乎到画家的人品,在毛笔触纸的一刹那,体现出丰富的内涵。
今天看了这个展览,也深受感动和鼓舞。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多年来所坚持的“以学术立会”的主张是完全正确的,并且是能够引领当今的学术风气的。
七、王立庆(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观朱群书画展,于传统笔墨中见精神力量。我自幼受西方艺术训练,深知传统之匮乏,却在其作品中触摸到“四正”之魂——正宗笔墨、正统审美、正脉传承、正大格局,恰如高云先生所言,这般坚守在喧嚣时代尤为珍贵。其书法用笔中锋稳健,书写性与控制力交融,于古意禅趣间显平和松弛,格调雅致中见万卷书痕,足见沉淀之深。
八、孙渊远(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朱群先生的花鸟画以幽静淡雅见长,在传统技法中融入个人风格,赋予古典题材新的意境。其作品既展现文人雅趣,又透出佛道禅意,笔致清新脱俗。深厚的书法功底使其运笔自如,以书入画,线条富有韵律美感。花鸟形态的勾勒与书法笔法一脉相承,轻重缓急间尽显物象神韵。期待他在写意道路上持续探索,再创高峰。
九、吴振(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
参观了朱群先生书画作品展感受:朱群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遒劲,墨色枯润相生,将书法的节奏感转化为花鸟的筋骨气韵,形成“以书塑形”的独特语言。完美诠释了书画同源,其作品深蕴古意非简单摹古,而是通过墨色、构图、题跋钤印等传统元素,重构文人画的清雅品格。
朱群的书画艺术体现了江苏地域文化中“守正出新”的创作态度,其作品在传统程式与个性表达之间寻找平衡点。未来或将形成更鲜明的个人符号。
十、李双阳(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朱群的写意作品兼具文人气质与明清韵味,这源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艺术修养。其花鸟画线条遒劲有力,尤以兰竹题材见长,取法郑所南、赵孟頫等元人笔意,既得野趣之姿,又具温润之态。作品中的兰蕙在风中摇曳生姿,顾盼有情;山石则运用篆籀笔法,彰显雄浑底蕴。通过绢本与旧纸的巧妙运用,其作品既保留了传统文人画的精神内核,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在温润雅致中透露出勃发的生命力
十一、宇文家林(江苏省书法院副院长)
朱群书画双修,是中国画的正路,这才是中国画该有的原貌。传统文化、书法国画都是讲究积淀,相生相发,书法对国画有帮助,国画也对书法有帮助。你看朱群这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用笔,这张瘦竹,用笔简练清劲,可不好画,用笔很简,简由复出,里面有很长的精进蜕化过程。画画要纯正,本土文化为基准,不要中不中,洋不洋,朱群画得纯粹。这几张隶书、魏碑写得厚重质朴,不错。写字有时候就需要老实一点,老实不是坏事,当代人就是不老实太多,老想有变化有新意,而忽略了书法本质本性的东西,写字画画都是生命迹象,什么年龄,什么经历就该是自自然然的生命状态,不要人为的刻意去搞什么花样。
这几张老纸写意文人画都很不错,没有十年如一日的功夫是出不来的,所以你看中国画,可没那么好画,多一笔少一笔,墨色该浓一点淡一点,你现在是啥功夫,表现什么气质,肚子里有多少墨水,可都是清清楚楚,坦漏无疑。
十二、张广明(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南京工业大学教授)
今日参观朱群书画展,虽未及全览,仍为其作品所震撼。书法雄浑厚重而不失温雅,笔势刚健中见灵动韵律。国画承石涛、八大遗韵,竹石劲挺,禽鸟生动,兰荷清逸,构图疏朗而意境深远。尤擅以禅意入画,岩石栖鸟、幽兰临水等景致皆透露出空灵静谧之美。其作品融野逸与俊秀、苍茫与博大于一炉,书法绘画相得益彰,展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与独特的艺术感悟。
十三、樊蕾(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朱群作为当代传统写意花鸟画家及书法家,其艺术创作扎根于中国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同时融入个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独特感悟,形成了清雅洒脱、意趣盎然的艺术风格。
观朱群的作品,多用书画互渗的笔墨语言 强调“以书入画,以画养书”,对传统艺术的深刻理解转化为个性艺术。其写意花鸟画,以简驭繁,生机盎然。画面避免了写意易流的狂怪粗陋,在放纵笔墨的同时保持内敛的文人格调;书法,碑帖交融, 取法多元,书卷气浓郁。书法则避开了程式化弊端,通过碑帖融合展现骨力与韵致的平衡,充分体现守正出新的文人意趣。
总而言之,朱群的作品延续了文人画“托物言志”的传统,以笔墨为媒介,构建了一个淡泊野逸、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为当代写意艺术提供了扎实而清新的个案。
十四、马孟杰(诗人、楹联家、书画家、中国楹联书艺委副主任)
倜傥不羁独立身,
惊天笔落开乾坤。
风神飘逸资神秀,
典雅清新光世珍。
八大清湘函一脉,
禅开气定更觉新。
世人争誉传流广,
古木高格气森森。
本是江南佳丽地,
气贯大千生氤氲。
如此心性如此墨,
翻使艺坛唤梦岑。
巨石千琢成宝相,
栋木万凿映波心。
知汝久蕴北溟志,
待风扶摇九霄云。
霁月光风墨泼却,
依然恬静武陵人!
十五、李刚(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专职画家)
今日观“笔底清风一一朱群书画作品展”,感觉在这喧嚣的凡尘中迎面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在快餐文化盛行,追求短平快,追求高效率、高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蹲下身子潜心学习钻研中国画传统语言程式、笔墨技巧,是需要很大勇气和定力的,也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的。所幸,朱群兄是幸运的,展厅里呈现的作品证明他的努力和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馈,他笔下的梅兰竹菊、古树怪石,都笔法精炼、气息高古,且皆以书法用笔写出,而他书法作品的布局章法中又显示出画家的独特匠心,让观者很容易体会到“书画同源”的含义。朱群兄的艺术之根,深深地扎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有了这样的底蕴和深度,相信他的艺术之路会有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