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总统外访后国内发生巨变,带千人复仇归来,结局怎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21:49 2

摘要:如果翻开非洲国家的近代史,就会发现,非洲国家的近代史是充满血泪的,这完全归功于英法两殖民帝国的大缺大德。而乌干达也不例外。英国虽然嘴上称赞乌干达是大英帝国的明珠,但是实际地位可是远落差于真正的帝国明珠印度。

非洲这片土地,在人们印象里似乎与动乱和战争分不开。非洲有54个国家,但是可能对于有的国家,朋友们甚至说不出一个出名的人物。

与博尔特为牙买加带来的正面国际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干达的国际认知往往被一个名字所定义——伊迪·阿明,这位20世纪最臭名昭著的独裁者之一。

然而今天这位暴君却只能充当配角,主角是乌干达的建国者与充满争议独裁者,被阿明背刺后再度龙王归来的乌干达建国者,米尔顿·奥博特。

如果翻开非洲国家的近代史,就会发现,非洲国家的近代史是充满血泪的,这完全归功于英法两殖民帝国的大缺大德。而乌干达也不例外。英国虽然嘴上称赞乌干达是大英帝国的明珠,但是实际地位可是远落差于真正的帝国明珠印度。

英国统治无非是常用的三部曲,第一,抢夺殖民地,第二,建立特许公司进行贸易,第三,扶持山竹人进行傀儡统治,对内部事务进行干预,至于乌干达王国内部的部族,种族,宗教矛盾,不好意思,那我英王国事繁忙,看不见您这犄角旮旯地方。

二战后,独立浪潮如火如荼。那么带领乌干达独立的是谁呢?就是本文主角奥博特。1962年,乌干达脱离英国独立,奥博特出任总理,与布干达国王穆特萨二世组成联合政府。

看到这里,大家不要觉得奥博特实际能力有多厉害,在六十年代,非洲独立浪潮已经是大势所趋,相比于法国之前还在阿尔及利亚进行挣扎,英国已然秉持着握不住的沙,不如扬了它的原则,既然独立那就公事公办,建立和宗主国的联系,以后就算收着点进行敲骨吸髓吧。

1966年,奥博特发动政变,派军队炮轰王宫,迫使国王穆特萨二世流亡英国,随后他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确立一党专政。虽然主观上奥博特只是想控权,但客观上确实促进了乌干达民族国家的形成,毕竟之前乌干达只有部族王国,奥博特带给了他们乌干达共和国的概念。

这里必须说一句,率军炮轰卡巴卡王宫,驱逐国王穆特萨二世,助奥博特建立独裁统治的正是阿明。奥博特任用阿明的意图显而易见,阿明当时是陆军副司令,又和英国有渊源,是个拿得出手的人物。

事成之后,奥博特提拔阿明为陆军总司令,赋予极大兵权。他从来没想过,这给之后埋下了祸患。1971年1月,奥博特赴新加坡参加英联邦会议,阿明趁机发动军事政变。奥博特与坦桑尼亚取得联系,开始长达9年的流亡生涯。

那么为何阿明会背刺奥博特呢?其实,奥博特1966年靠军队政变上台,但并未建立稳固的文官体系,也就是说政府依旧是军政府,一个大型用枪指挥脑子的草台班子。这给了阿明等军官权力膨胀的机会。

政权还没有稳定,人有想法可不是什么好事。1970年,奥博特突然要求军队高层申报财产,试图打击腐败,直接触怒阿明等将领。奥博特对阿明并没有提防,他天真认为阿明是“没文化的莽夫”。

但阿明人生中为数不多用到脑子的时候恰恰就是这一关键节点。他在奥博特出访期间,伪造奥博特因为腐败而内疚辞职的声明,通过广播散布。在人均胎教肄业的肯尼亚,老百姓天一亮发现总统已经换人了。

通知安抚老百姓并非是什么难事,但安抚军官镇压反贼就是一项大工程。阿明随后带人控制了军营,下令逮捕效忠奥博特的军官。奥博特人还在国外,就被通知不用回去了。在小国发动一场政变就是如此容易,阿明踹掉了自己看不惯的上司,终于要自己行自己上了。

那么阿明的统治如何呢?只能说是人间炼狱一般。

阿明在1976年自封为终身总统,对于异己的态度就是挫骨扬灰了,在阿明统治内约有10-50万乌干达人被杀。他喜欢给予乌干达人民承诺,但是兑现很少,生活穷奢极欲已经是常态,此外他还娶了十几个老婆,生的孩子能组成一个连队。

而外交上,乌干达也很爽快地做了不孝子,与前宗主国英国断交。

但是与英国断交不影响阿明对苏格兰莫名的好感,他不仅在军中创建了一支名为苏格兰的军队,而且公开支持苏格兰独立运动,自封为苏格兰国王,还呼吁全球支持苏格兰事业。对于王室,他也毫不顾及礼节,他曾发给伊丽莎白二世发电报:

“亲爱的利兹,如果你想了解一个真正的男人,请来坎帕拉。”且不说苏格兰是否需要,大英若非七十年代国势日颓,高低要给乌干达一点颜色。

到1978年,阿明的统治只能说是天怒人怨,为了转移国内矛盾,他发动了对邻国坦桑尼亚的战争。结果到了次年就战败了,这位不可一世的暴君最终带着四个老婆逃去了沙特阿拉伯。

面对这个场面,流亡坦桑尼亚的奥博特坐不住了,他决心返回肯尼亚,重新掌控权力,且不说他是否真的为肯尼亚考虑,但即使他不是真的发自真心,治国水平起码比大字不识,生性暴躁的阿明强一些。

其实奥博特从未放弃过复仇,流亡开始后,奥博特首先通过秘密渠道联系乌干达军队中的忠诚军官。当时约有200多名原政府军官兵成功逃往坦桑尼亚,成为最早的核心力量。

这些军人大多来自奥博特的家乡兰戈族,他们携带部分轻武器跨越边境,在坦桑尼亚姆万扎地区建立了第一个训练营地。

奥博特凭借与坦桑尼亚的尼雷尔总统的私交,获得了达累斯萨拉姆政府的默许支持。坦桑尼亚不仅提供边境基地,还允许其招募流亡难民。1972年9月,奥博特组织"人民解放军"(KIKOSI-MAALUM),首批500名战士在坦军教官指导下接受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这支队伍中甚至包含了前国王穆特萨二世的支持者,实现了暂时的反阿明同盟,这就是所谓的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此外,他这次也没有放弃从更远的地方寻找支持。奥博特派亲信赴利比亚、苏联寻求援助。

卡扎菲提供了部分苏制武器,包括AK-47和RPG火箭筒,这些装备通过坦桑尼亚边境小镇布科巴转运。同时,他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设立情报站,收买阿明政权内部的反对者。到1977年,其武装已扩充至1200人,并建立了简易的无线电通讯网络。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阿明入侵坦桑尼亚后,奥博特迎来转机,这就给了坦桑尼亚公开干预乌干达的机会。尼雷尔正式公开支持,将坦军第201旅与奥博特武装混编为"乌干达民族解放阵线"。

坦桑尼亚在阿明入侵后迅速组织反攻,集结1.5万军队联合奥博特流亡武装,于1978年底收复卡盖拉区。1979年初坦军跨国追击,在卢卡雅战役击溃乌干达主力,4月攻占坎帕拉推翻阿明政权。

等到1980年乌干达举行大选,奥博特再度成为总统,完成了二进宫。他的回归并未带来稳定,反而因选举争议引发内战,比如现任乌干达领导人穆塞韦尼拒绝承认选举结果,率领UPM残余力量进入丛林,组建全国抵抗军(NRA),开展游击战。

1985年,二进宫的奥博特再次被军事政变推翻,由蒂托·奥凯洛(Tito Okello)接管政权。2005年10月,80岁的奥博特在南非的一家医院孤独离世,遗体回到故土,他的家乡阿科克罗。

支持者视他为“独立英雄”,但批评者认为他是“独裁者”。 穆塞韦尼政府为了避免引发政治动荡,选择了低调进行葬礼,所以难免冷清。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押韵。"奥博特给了乌干达独立,却没能给它自由;他推翻了殖民者,自己却成了新的暴君。这个小国,这个领导人,他们的命运似乎永远在暴政与动乱的轮回中打转。

如果一开始就错了呢?如果没有殖民者粗暴的剪刀裁开这片土地,乌干达本该像一棵热带雨林的树苗,经历风雨却自然生长。可历史没有给它这个机会——它被强行推上世界的舞台,穿着殖民者缝制的、不合身的"国家"外衣,踉踉跄跄地开始了它的悲剧演出。

而奥博特,这个本该谢幕的演员,却在权力的诱惑下成了最糟糕的续集作者。他用鲜血写就的剧本,至今仍在乌干达的舞台上反复上演……

信源

[1]王涛,张勃.殖民主义与乌干达民族国家的发展[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04):48-52+66.

[2]王涛.1966年军事政变与乌干达民族国家的发展[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9(02):49-52.DOI:10.13690/j.cnki.hzyxb.2011.02.011.

[3]https://www.africabib.org

来源:宇宙骑士林黛玉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