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造了法式“桃花源”,法布里斯·伊贝尔把“山谷”搬进了美术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22:14 2

摘要:每个人心中对于山谷都有不同的解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老子眼中的山谷,是谦逊的姿态,引人回归本真。那么,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对于“山谷”又是如何诠释的呢?或许,我们可以在他的全新展览“从山谷中来”找到答案。

每个人心中对于山谷都有不同的解读。“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老子眼中的山谷,是谦逊的姿态,引人回归本真。那么,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对于“山谷”又是如何诠释的呢?或许,我们可以在他的全新展览“从山谷中来”找到答案。

近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共同呈现了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个人展览“从山谷中来(… de la vallée)”。作为2022年巴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首展的延续,展览汇集艺术家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70余件代表作,其中包括为上海特别创作的20余件新作。这一次,法布里斯·伊贝尔走进中国瓷都景德镇,沉浸于瓷板绘画的世界,创作了一批瓷板画,在展览中首次亮相,展现了伊贝尔对播种、生长、协作的深刻思考。

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Fabrice Hyber)在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自1990年以来,他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他的作品曾于2019年和2022年在巴黎展出,并于2021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亮相。

展览将树木、阳光和自然元素融入展览空间,40余幅画作及创作于景德镇的瓷板绘画置于带轮支架上,宛如学校黑板。伊贝尔邀我们落座,阅读、学习,探问他构筑的智趣世界:自然、宇宙、数学、建筑与诗歌。你可以穿行在一间间“课堂”中,或驻足长椅与课桌前凝视画作。展览犹如一所新形态学校,观者成为学子,面对敞开的无限可能。

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观众在展览中,可以感受到一棵树、一片叶子甚至是轻风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每个细节都如同一颗种子,埋藏在观众的心中,等待着探索与生长。伊贝尔的“山谷”包容万物:水流、动物、植物、艺术家与思想者。这场是伊贝尔与中国的跨文化对话,展现了艺术与哲学、科学之间的无限可能。策展人费大为表示,这座森林象征着孕育、庇护与生命的深邃循环,暗合中国道家文化中的“谷”意象。展览不仅是对过去的延续,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性的美好展望。通过这场展览,伊贝尔在隐喻与实体间,将他生活与创作的法国西部故土以隐喻与实体的方式移至上海。在这片连接南法与上海的文化土壤中,伊贝尔带来关于生命、艺术与生态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山谷的缘起

整个展览的核心,是一座位于法国旺代省的山谷。在70年代,这片土地是彼时典型的工业化农业区域,被单一作物种植和机械化生产主导,生态系统因过度开发而面临土壤贫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危机。少年时期的伊贝尔在此成长,目睹父母所经营的牧羊场周边环境中自然与农业的矛盾,日益荒芜的自然景观早已在他心中播下了反思与改变的种子。

法布里斯·伊贝尔,《森林再造》,2022年,炭笔、色粉笔、油画颜料、画布。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30年前,山谷非常贫瘠,只有一条河流向大海,有些地方甚至处于干旱状态,当然也有小部分潮湿的地方,有动植物生长。慢慢地,我产生了想法,我想让山谷有更丰富的动植物,有更多水分,于是,我想在山谷中去播种一个森林。”伊贝尔分享道。年幼的他深刻感受到自然与农业的矛盾,这促使他在90年代初期买下并改造这片土地,展开了一场“种树”实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伊贝尔在他父母曾经营牧羊场的法国旺代乡村周围播种造林,孕育出一片自成天地的森林。

自从伊贝尔心中第一次有了“播撒种子、孕育一片森林”的念头开始,他便不断思索如何改造这片土地。这片林地激发了他后续艺术创作的灵感。他精心锤炼播种技艺,在这片农地上撒下约30万颗种子,涵盖数百种树木。在他的努力下,山谷变成了数十公顷的茂密森林,昔日田野渐变为数十公顷的茂林,风景由此化作一件艺术品。

法布里斯·伊贝尔的山谷,《“山谷”景色》静帧,拍摄于2024年9月。图片©奥利维耶·朗贝尔

如今的山谷,已成为百种品种百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充满活力,伴随着溪水潺潺、鸟鸣声声,成为动植物的栖息地。植物遵循着自然的节奏蓬勃生长,物质与能量在这片土地上持续循环、转化。而它的地下世界同样精彩,丰富的可食用菌类隐藏其中,各类山珍汇聚,彰显出这片土地非凡的物产资源。伊贝尔期望这种成功的改造模式不局限于此地,还能推广到其他地方。在不同区域,人们可以依据当地的土壤条件、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灵活运用不同方法,改造自己的生活环境。

法布里斯

·伊贝尔,《树是蘑菇的根》,2023年,油画颜料、炭笔、画布。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这里,树木自由生长,伊贝尔通过观察和记录,引导着生态系统的独特视觉语言。“它是一片由人塑造、为人栖居的森林。”伊贝尔说,“基于此,我在自己的山谷中打造了一个驻留地,盼望着它能成为一个开放性的项目场所,让大家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海绵全球互联

在当代艺术丰富多彩的格局里,法布里斯·伊贝尔宛如一颗独特的星辰,散发着与众不同的光芒。他身兼艺术家、播种者、创业者、诗人等多重身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艺术与生活、科学、自然紧密相连,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与深度内涵的艺术世界。

1961年,伊贝尔出生于法国旺代省那片树木繁茂的乡村,早年对数学的研习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理性思维的基础,可一次在故乡博物馆与未知艺术作品的邂逅,点燃了他内心对艺术探索的渴望,由此转入南特美术学院,这段学习经历,成为他艺术生涯的起点,也开启了他在艺术领域的大胆探索与创新之旅。

工作中的法布里斯·伊贝尔

图片©夏尔-亨利·佩桑/Lumento

在策展人费大为看来,法布里斯像个顽皮的孩子,在墙上画着属于自己的故事。“与其说他在模仿孩子的画风,不如说他像孩子一样用绘画讲故事。然而,他的绘画世界总是处于变化之中,他的奇思妙想如泉水般不断涌现。那双狡黠如狐狸的眼睛里,常常闪着快乐而自信的光芒。他才华横溢,却又带着一种弥漫的混沌感,让人难以抓住中心。他的创作形式丰富多样:画画、行为艺术、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开理发店、在美术馆里设商店……令人目不暇接。但我逐渐明白,这种‘无中心的、快乐的弥漫性’正是他的独特魅力所在。”

伊贝尔认为,艺术是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自开始绘画,我用大量的水与极少的颜料,造就奇妙效果,画布轻盈无比。”当听闻有观众将他所描绘的“山谷”比作中国的“世外桃源”时,他随即补充阐释。在他看来,山谷的风景“永远不会完成”,它更像是一部“万物之书”。在伊贝尔眼中,这片森林景观,其价值远超直观的美感。在风景背后,在地理学、经济学上都可以提供一些方案,助力修正人类活动引发的不良影响,推动事物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源源不断地释放正能量。

《人居森林》

,2024年,布上油画及炭笔,120×300厘米。©法布里斯·伊贝尔©马克·多马热

在这个独特的“山谷”,与全球其他艺术家正在构建的创作世界相互关联、彼此呼应。它更像是一所分享知识的学校,在这里,每个人都能从这片充满艺术魅力的风景中获取灵感与力量,进而重新塑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让生活被艺术润泽。而这种“全球关联”的理念也在他的其他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正如2008年创作的《根系友好》和2022年的作品《全球连接》,它们都蕴含着一个独特概念:地球上形形色色树木的根系,实际上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

伊贝尔在画作中,常常会提出很多问题,带领观众去寻找答案。此次展览中,我们看到伊贝尔于2002年创作的作品《海绵人》,在整个创作中,他使用了大量的海绵元素,这个灵感其实源于他对于生活的细微观察与感悟。“1992年到1996年我在以色列,经常去死海。那时候死海的水位不断下降,海水慢慢干涸。看着眼前死海逐渐消失的景象,我突然联想到海绵吸水的过程,就好像海绵慢慢把死海的景象都吸收进去了一样。基于这个灵感,我创作了一件作品。海绵人,更像是我自己的映射。我觉得作为艺术家,就如同海绵一般,始终在不断吸收周围的各种元素,这便是我运用海绵元素最初的想法。”

法布里斯

·伊贝尔,《海绵人》,2002年,天然海绵、织物。展览“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我们生活的这颗星球上的水,滋养万物的同时,也孕育着不可预测的威胁和破坏力。在城市扩张破坏自然洪泛区的情况下,洪水往往化作吞噬一切的巨兽。

对此,哈佛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创始院长俞孔坚与团队创造的解决方案并非对抗,而是共舞——他们为水安然地留在陆地上创造空间,探索城市水系统的应对策略,提出“海绵城市”、“海绵地球”的概念。海绵,意味着吸收、存蓄、释放——赋予土地吞吐呼吸的韵律,让城市像自然生态系统般具备调节能力,从而缓解洪水的风险。而这些概念也与伊贝尔所坚持的“海绵理念”不谋而合。

俞孔坚感叹,他与伊贝尔存在三个共通之处:“第一,我们皆源于土地,在乡村生活,堪称不折不扣的‘土人’。第二,我们都对人类的生存状况抱有忧患意识。在伊贝尔的作品里,时常能看到工厂烟囱浓烟滚滚、机器燃烧柴油的画面,伊贝尔旨在通过这些场景,揭露工业化给土地和城市带来的污染,以及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危害。由此可见,伊贝尔的创作必然饱含着对人类生存现状的深切忧虑。第三,我们都在积极探索通往未来的出路。伊贝尔的全部作品都洋溢着绿色与生机,绿色宛如春天萌出的第一片叶子,寓意着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都在尝试新方法,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打造地球的‘海绵系统’。这个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简言之,就是立足自然、运用自然,依靠自然的力量开创未来,摆脱当下对未来的悲观困境。”

旺代与上海的奇妙连接

伊贝尔的创作始于素描与绘画,并逐渐涉足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形式。1997年,36岁的他荣获威尼斯双年展的最高奖项金狮奖,从而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历史上斩获该奖的最年轻艺术家。自此在国际艺术舞台崭露头角,2018年,法布里斯·伊贝尔荣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并于2021年被任命为法国国家林业局“护林行动”基金会的大使。

展览

“从山谷中来”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25年。©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回看伊贝尔的创作生涯,更像是一场突破边界的冒险,作品涵盖绘画、行为艺术、装置等多种形式,且将艺术与数学、神经科学、农林学、历史、天体物理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比如在绘画中,他以独特的视觉句法,用文字、图像和箭头等符号构建画面,讲述着自然、宇宙、生命的故事,把画布当作探索知识的黑板。他所秉持的观念是,知识分享是其艺术创作的核心要义,因为“艺术是了解世界的独特途径,它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对话,帮助人们以全新视角审视这个世界。”

除了在自然生态领域的实践,伊贝尔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尝试新的媒介与合作。2024年,恰逢中法建交60周年,他受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地铁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邀请,为上海地铁陆家嘴站创作艺术作品。

15年前,伊贝尔初次踏上上海这片土地。在他的回忆中,这里是一个充满新生力量的地方。外滩以及那片富饶的水域,使他不禁联想到文明的起源。刹那间,上海与他童年时的山谷在他心中产生了奇妙的连接。他感慨道:“想起那些来自城市的旅客,可以在地铁中看到森林的景色,这对我而言是一种象征。”

法布里斯·伊贝尔在景德镇为上海地铁陆家嘴站创作瓷板绘画,2024年。©法布里斯·伊贝尔

他选择瓷板绘画,前往中国瓷都景德镇,与当地工匠合作,创作出《城市·森林》和《友谊》两幅壁画。这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创新,更是中法文化交流的见证,他将法国的山谷故乡与上海的繁华都市相连接。在创作过程中,伊贝尔与中国工匠展开深入交流,这些匠人们掌握了瓷器及山水画的精湛技艺,也拥有悠久的历史传承。通过这次创作项目,伊贝尔了解了陶瓷创作后,研发了新的瓷面绘画及上釉技法。

法布里斯·伊贝尔,《城市·森林》,上海地铁陆家嘴站,2024年。©法布里斯·伊贝尔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在伊贝尔眼中,《城市·森林》这件诞生于景德镇的作品,与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相互呼应,旨在诠释大自然的精妙。创作时,他运用水画技法,融入态势绘画的理念,以轻盈灵动的笔触,消弭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他摒弃了单纯对自然的写实描绘,转而在画布之上构建起一个自然生长、满溢生命力的世界,就像种子在土壤里生根发芽,蓬勃而发,展现了生命原始的力量与美好。“透过这件作品,萦绕在我心间的山谷风景逐渐浮现。在那里,我植树造林、描绘月亮、放牧羊群,同时也迎来诗人和艺术家朋友们。”他补充道。而在《友谊》这件作品里,他将中法两国的友谊描绘成两颗行星,彼此相隔甚远但始终围绕着对方运转。

法布里斯.伊贝尔,《友谊》

,2024年,景德镇。

这次成功的中法交流,来源于伊贝尔对上海的回忆,“无论是漫步在法国旺代的森林间,还是穿梭于上海地铁的地下通道,我能感受到一种美妙的互通性……不同思考逐渐涌现在我的心中,应该如何将植物的生机带回城市?盘根错节的树根与复杂的城市网络是否也有些相似之处?”

两件艺术作品展示于陆家嘴站的通勤要道,上海地铁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与艺术家童年生活的法国山谷风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更因为陆家嘴站周边高密度的通勤、旅游人群客流特征,与东方明珠、豫园、新天地等各大城市地标联通的坐标曲线,使作品得以有更宽阔的平台,向来来往往的各国游客展示法国文化艺术的立体呈现。

法布里斯·伊贝尔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跨学科实践,在艺术与自然、知识与创作之间搭建起桥梁,他的作品和行动是对世界的深度思考与诗意表达,持续影响并启发着人们对艺术、自然和生活的全新认知。

福布斯中国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精彩资讯永不错过

来源:福布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