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编纂为何成了百年难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17:14 1

摘要: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灭亡后30年内必修前朝正史,唯独到了清朝,这个“正史工程”却成了跨越三个世纪的未竟之业。自1912年清朝灭亡至今,113年过去,官方修订的《清史》仍未正式面世。人们不禁追问:修一部清史,难道有这么难?

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灭亡后30年内必修前朝正史,唯独到了清朝,这个“正史工程”却成了跨越三个世纪的未竟之业。自1912年清朝灭亡至今,113年过去,官方修订的《清史》仍未正式面世。人们不禁追问:修一部清史,难道有这么难?

其实也不是没有修,早在1927年,北洋政府就退出了《清史稿》,但是这部由前清遗老主导的史书,因立场偏向清廷、遗漏辛亥革命等关键历史,甚至将反清志士列入“逆臣传”,被鲁迅批评为“并非正史,只是史稿”。此后数十年,修清史的动议数次重启,却因政治运动和史料困境屡屡搁置。直到2002年,国家正式启动清史编纂工程,集结2000余名学者,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一部92卷、3000万字的全新正史。但二十余年过去了,仍未修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主要有下面几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难题是满文,清朝前中期90%的官方文书以满文书写,仅辽宁省档案馆就藏有160万件满文档案,这些用拼音文字拼写的史料,因断代近百年,全国能熟练解读的专家不足百人。

两岸合作也是难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40万件清代档案,前院长冯明珠耗时6年完成1200万字《清史稿》校勘,为工程提供重要参考。但在“南明政权是否为正统”“郑成功定位”等问题上,两岸学者仍存分歧。台湾档案的繁体编码与大陆系统也不兼容,一度导致数字化对接卡壳,直到2023年双方才达成统一标准,实现40万件档案的云端共享。

战争描述在清史编纂中堪称“雷区”,清朝官方史书《清实录》将入关战争描述为“吊民伐罪”,刻意淡化“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腥事件,而南明文献《扬州十日记》则以平民视角揭露屠杀细节。这种“胜利者叙事”与“受难者记忆”的撕裂,在国家清史工程中必须直面,既要承认清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也不能回避战争中的残酷现实。更棘手的是边疆战争的定性,对准噶尔汗国的三次亲征(1690-1757年),传统史书视为“维护统一”,而部分西方学者依据蒙古文史料,称其为“草原帝国的扩张”。国家清史工程反复通过满文《亲征平定朔漠方略》与俄罗斯藏准噶尔外交文书的解读,才确认清朝在喀尔喀蒙古的军事行动,本质上是阻止沙俄分裂势力,奠定现代中国北方边疆的基础。

欣慰的是,清史编纂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95%的初稿完成,预计2026年终审。这部新清史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京剧大师程长庚、建筑世家“样式雷”、江南女诗人席佩兰等3000名平民人物写入传记,20万张清末照片、《乾隆耕织图》等2000幅珍贵图像编入图录,甚至收录了山西票号的账本、福建侨批的书信,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清代社会。正如清史工程负责人戴逸所言:“这部史书迟到了百年,但我们要让它成为对得起祖先、经得起未来检验的文明答卷。”

来源:刘玄德大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