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蒋经国在重庆办学校,开学第一天,穿工装在校门口迎新生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56 2

摘要:1942年, 24岁的陈志竞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经他人推荐进入了重庆的《中央日报》社。尽管工作比较轻松,但他心情却很烦闷。

1942年, 24岁的陈志竞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经他人推荐进入了重庆的《中央日报》社。尽管工作比较轻松,但他心情却很烦闷。

因为他这是为国民党工作,经常会看到一一些党同伐异、贪污腐化的内幕,所以对此深恶痛绝,更感觉前途堪忧,

然而有一天,突然有同事告诉陈志竞一个消息:蒋介石的公子蒋经国正在赣州做地方官,推新政,搞改革,干的不亦乐乎,并且将到重庆办一所学校。

闻听此话,陈志竞精神大振,他虽然对老蒋失望,却对小蒋心生幻想,于是约上几位同道,一起报名中央干部学校的招生考试,最终经过几轮的筛选, 陈志竞顺利通过。

1943年4月某日,中央干部学校正式开学。当时学校地处重庆复兴关大坪村,而那天清晨的校门口,除了青砖瓦房和木牌,最显眼的是墙面上刷着的两行红漆大字:“为抗战而训练,为民生而服务”。

而蒋经国也没有站在临时搭建的“接待台”,只是和工作人员一起,站在门口面带微笑迎接新生的到来。

这可真是一件稀奇事,学生们见此也议论纷纷。

而且更令人惊讶的是,当一名新生小心翼翼地询问“入学后能否分配实职”时,蒋经国就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想做官的莫进来,想发财的请出去。”

可以说这句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不仅刻进了当时每一位新生的心里,更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基层建设者理想与困境的缩影

“虽然长相普通,但蒋经国口才相当好,演讲也很有技巧,能煽动人。”

这是陈志竞对蒋经国的第一印象,可谓非常深刻。

要知道,那时的蒋经国,刚满32岁。两年前,他从重庆来到赣南,担任赣南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管辖赣州、吉安等11个县。

而彼时的国民党政权,正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当蒋经国抵达赣南时,看到的是“农民吃不饱饭,士兵穿不暖衣,学校没钱办学”的景象。

于是他在日记中写道:“抗战不是只靠前线流血,后方若烂了,前线的血就白流了。”

由此,这位留苏归来的“太子”,带着一股想“干实事”的冲劲,决心将赣南打造成“建设新中国的试验田”。

在蒋经国看来,要推行“赣南新政”,最关键的一环,便是培养一批“不贪财、不怕死、肯做事”的基层干部,于是青干班应运而生。

在青干班创办前,蒋经国曾对身边人说:“现在的官,大多是‘做官当老爷’,百姓见了就躲;我们要的人,是‘把百姓当家人’,能扛着锄头下地、能背着枪杆抗日的人。”

因此,青干班的招生标准格外特殊:不看家庭背景,不看学历高低,只看“是否愿意为抗战牺牲,是否愿意为百姓服务”。

其实青干班第一期招生,原定招收200人,却来了近800名报名者。除了陈志竞外,还有退伍士兵,青年学生、以及乡村教师等人,而这些新生的到来,也让蒋经国看到了“希望”。

由此可见,校门口的那句话,既是蒋经国对新生的警告,也是对自己“新政”理想的宣誓。

其实当时询问“能否分配实职”的新生,是来自吉安的地主儿子刘世昌。

虽然他报名时填的“动机”是“想为家乡做事”,但私下里却跟同学说“毕业后能当个区长就好”。

所以当他问出“实职”的问题时,蒋经国直言不讳:如果你是为了做官来的,现在就可以回去,省得浪费你的时间,也浪费我们的粮食。”

最后刘世昌拎着皮箱转身走了。

据悉,当天,有近20名新生因为“想做官”“怕吃苦”选择离开,而剩下的600多人,也被蒋经国分成了12个班。

第二天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蒋介石站在主席台上讲话,他嘱咐台下的学生和教员:“学校就是第二个黄埔”,要全体师生“继承和完成国民革命任务”。

之后,教育长蒋经国也上台再次强调:

“咱们这里没有‘官阶’,只有‘责任’。你们毕业后而任何岗位没有‘油水’,只有‘麻烦’,但这些‘麻烦’,是抗战胜利的希望,是百姓活下去的希望。”

其实蒋经国的话还真没有不是“空话”。因为青干班的课程里,没有“官场礼仪”,只有“基层实务”:

比如早上6点起床出操,上午学“三民主义”和“抗战形势”,下午要么练射击、学战术,要么去田间帮农民插秧,而晚上还要开“座谈会”,一天过得很充实。

当然,蒋经国也以身作则,每天和学员一起吃粗粮,一起下地干活,这种“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氛围,也让原本有些犹豫的新生逐渐定了心。

1943年10月,青干班第一期学员580名毕业,其中有400多人被分配到赣南各县的基层岗位,并且大多数人,确实践行了“不做官、不发财”的誓言,足以让蒋经国欣慰。

此后,蒋经国又办了第二期、第三期,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共培养了近2000名学员。而这些学员最终成为“赣南新政”的骨干,推动赣南在抗战后期实现了大发展。

然而令人唏嘘的是,再好的“理想”,也终究难以摆脱当时的现实困境。

由于国民党内部的腐败根深蒂固,蒋经国的“赣南新政”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来自上层的阻力。

有人因嫉妒散布“蒋经国搞小圈子”的谣言;而有些豪强劣绅因为利益受损,暗中破坏青干班学员的工作,可谓乌烟瘴气。

尤其更关键的是,抗战后期的国民党政权,已经陷入了“全面腐败”的泥潭,因此,赣南的“试验田”终究只是“孤岛”。

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经国被调回重庆,青干班的学员失去了“靠山”,很多人被排挤、被调离岗位,到1946年,青干班彻底停办。

后来,那些曾经怀着“救国理想”的学员,有的继续在基层挣扎,有的被迫离开官场,有的则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

可想而知,蒋经国得知这一切后是多么五味杂陈、百感交集。

来源:夕史朝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