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小五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对我意义非凡的书:《小米创业思考》,这是一本复盘小米创业历程、深度剖析小米商业模式的书籍。
今天小五想和大家分享一本对我意义非凡的书:《小米创业思考》,这是一本复盘小米创业历程、深度剖析小米商业模式的书籍。
它源于 2020 年上半年,雷军和他的同事们对小米过去十年的思考,是小米集体智慧的结晶。
雷军在商业领域摸爬滚打了 30 多年,从早期的创业尝试,到涉足软件开发、电商、游戏,再到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智能硬件、IoT 等多个领域,一路走来,历经沉浮。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商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让商业创造最大化的价值?
最后得到的答案是 “效率”,它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发展,更能为大众创造最大化的美好幸福感。
雷军不是经济学家,也不是商业理论学者,这本书是雷军作为工程师和创业者的经验之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很喜欢书中的一段话: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但这只猪,指的是我们自己,姿态要低,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把握时机,顺势而为。
2025年,如果你想提升自己,那这本书,一定不要错过!
01
小米的创业历程
今天我特别想和大家分享小米的创业历程,这里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低谷的挫折,但更多的是不断探索、坚持向前的精神。
在没看这本书以前,我一直以为,小米的成功都是一帆风顺,至少在我看来,很幸运,没那么难,但看完小米的创业历程以后,我才知道,所有的成功,都来之不易,即使是现在全方面都很成功的小米。
2010 年 4 月 6 日,在北京中关村,小米在怀揣改变中国制造业的宏大愿景中诞生。
当时的中国虽已是世界工厂,但国货在品质和价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小米决心打破这一局面,以做全球最好且价格亲民的手机为目标,踏上了创业征程。
在团队组建上,小米展现出了非凡的决心。为打造一支强大的团队,其成员来源广泛,既有来自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国际知名企业的精英,也有金山的资深同事,形成了独特的 “土洋结合” 团队。
在招募人才的过程中,小米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耐心,为挖到合适的人才,常常多次沟通,甚至达到 30 次拜访,只为汇聚有能力、有共同愿景的伙伴,为打造优质产品奠定坚实基础。
在产品开发初期,小米选择基于开源的安卓系统来打造手机操作系统。
他们没有贪大求全,而是聚焦于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和桌面这 4 个用户最常用的核心功能。
为吸引用户,小米建立论坛招募志愿者 “刷机”,这些勇敢尝试的 “100 个梦想的赞助商” 成为了小米早期的种子用户。
同时小米开创了互联网开发模式,MIUI 系统每周更新,新功能的开发和优先级都由用户投票决定。
这种让用户深度参与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用户的积极性,MIUI 系统也因此迅速积累了大量用户,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2011 年 8 月 16 日,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定价 1999 元。这款手机凭借极致的性能和超高的性价比,一经推出便供不应求,销量远超预期,开启了小米的高速增长阶段。
此后,小米陆续推出红米手机等多款爆款产品,不断拓展生态链业务,涉足电视、路由器等领域。
在这期间,小米的营收飞速增长,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还登上了《时代》周刊,估值大幅提升,成为当时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科技公司之一。
但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15 - 2016 年,小米遭遇了严峻的挑战,进入了发展低谷。
手机市场逐渐饱和,竞争愈发激烈,电商发展也触及瓶颈。
而小米自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团队心态膨胀、对市场形势判断失误、管理体系滞后等。
这些问题导致产品方向出现偏差,与用户的联系也不再紧密,直接致使手机销量下滑,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但小米没有被困难打倒。2016 年 5 月,雷军亲自接管手机部,明确以 “交付、创新、质量” 为核心进行全面整改。
通过组建新的管理团队、成立供应链团队解决供货难题、加大核心技术投入、设立质量委员会等一系列措施,小米努力扭转局面。
在这个艰难时刻,小米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代全面屏概念手机 MIX,其创新的设计和领先的理念,指明了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成功赢得了行业和用户的信心。
紧接着,小米 6 凭借出色的性能和品质,进一步巩固了小米在市场中的地位,为小米的逆转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两年的奋力拼搏,2017 年之后,小米成功走出低谷,重新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
2018 年,小米在香港成功上市;2019 年,小米以史上最快速度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创下最年轻上榜企业纪录。
随后,小米明确了 “技术为本、性价比为纲、做最酷的产品” 的 “三大铁律”,重启高端市场战略,推出一系列高端手机,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小米大力发展 AIoT 业务,构建全场景智能生活,让科技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米的创业历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它的成功并非偶然。
在成长道路上,不管是顺境中的清醒反思,还是逆境中的主动求变,都彰显出卓越企业的顽强生命力和战略远见。
正是凭借对"极致体验、诚意定价"这一初心的执着坚守,以及持续的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小米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赢得用户的信赖与市场的认可,最终成就今天的行业地位。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没有任何一个成功是不冒风险的。直面风险,豁出去干!
这也是小米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如果当下你遇到了困难,不要害怕,直面风险,干就对了!
02
不止雷军,
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
如果我问你小米成功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你会怎么回答?
是因为雷军的实力,还是?
在我看来,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梦想,任何事在完成之前,一定有一个想法,小米也是如此。
小米的诞生,源于一个朴素却的想法:做一家伟大的公司,为社会做出贡献。
回溯到十几年前,当时的中国已然是世界工厂,可国货却深陷品质与价格的困境。
要么品质欠佳,要么价格高得离谱,真正能做到质优价廉的产品少之又少。
小米的创始团队,虽没有深厚的硬件经验,却怀揣着无畏的勇气,决心改变这一现状,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便是小米梦想的起点。
那么,梦想该如何照进现实呢?
小米将目光投向了智能手机领域。
2007 年 iPhone 的发布,拉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大幕,2009 年谷歌推出开源的安卓系统,更是为这个行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小米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巨大的机遇,坚信安卓系统的开源特性有着无限的潜力,于是果断决定基于安卓操作系统开发智能手机。
他们怀揣着一个大胆的目标: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这个目标,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小米前行的动力源泉。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小米在团队组建上可谓煞费苦心。他们深知,要做出颠覆行业的产品,必须汇聚顶尖的人才。
于是,从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等行业巨头公司,挖到了关键的合伙人和优秀的工程师,这些人带来了前沿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为了增添 “接地气” 的本土风格,又召集了金山的老同事,组成了一支 “土洋结合” 的梦幻团队。在这个团队里,大家有着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做出改变行业的产品。
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小米面临着诸多挑战。不懂硬件,那就从软件入手,从操作系统最常用的功能开始打磨。
打电话、发短信、通讯录和桌面这些基础功能,在小米团队的精心打造下,变得既美观又实用。
2010 年 8 月 16 日,MIUI 发布,凭借其流畅的运行速度、重新设计的精美界面,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这无疑给了小米团队极大的信心。
可问题接踵而至,用户从哪里来呢?
小米团队建立了论坛,招募手机发烧友作为志愿者进行 “刷机”。
当时刷机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充满了风险,但依然有 100 位勇敢的用户愿意尝试,他们就是小米的 “100 个梦想的赞助商”。
小米将这些用户的 ID 放在 MIUI 第一版的开机画面上,这份尊重和诚意,让用户感受到了自己与小米是紧密相连的。凭借着用户的口碑传播,MIUI 的用户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有了 MIUI 的成功经验,小米开始着手打造手机。做手机谈何容易,从供应链的艰难谈判,到产品目标的坚守,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小米非苹果供应链不用,哪怕是一颗螺丝钉都力求最好。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无数次的拒绝和困难,但小米团队从未放弃。
比如为了争取夏普的屏幕合作,雷军在日本 “3・11” 大地震后,亲自飞往夏普大阪总部拜访谈判,最终用诚意打动了对方。
2011 年 8 月 16 日,小米手机第一代发布,定价 1999 元。
这个价格在当时的国产手机市场中,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它打破了高端手机高价的固有局面,让消费者看到了国产手机的无限可能。
发布会上,人们对这款手机充满了期待,而市场的反应也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小米手机供不应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小米在梦想落地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产品的硬件和软件,还积极拓展生态链。
他们将电视屏幕视为手机屏幕的外延,推出了小米盒子、小米电视;把路由器看作家庭连接中心,打造了小米路由器。
这些产品的推出,进一步丰富了小米的产品线,也让小米在智能家居领域逐渐崭露头角。
回顾小米梦想落地的历程,我看到的是一群怀揣梦想的人,在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与勇气,在追求目标时的专注与执着。
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梦想,并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奇迹。
小米的故事,激励着我,让我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勇敢地追寻梦想,不断努力前行。
很喜欢雷军所说的一句话: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这或许就是雷军成功的要诀之一,所以,我想说,人一定要有梦想,不管符不符合实际,但一定要先去想。
放眼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其实都是源于想,先有想,才能行动,如果想都不敢
想,那未来可想而知!
写在最后:
小米汽车最近很火,看得我都心动了,但背后,雷军说的一句话,更为打动我,他说: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虽然在创建之初,小米汽车并不被看好,但现在呢?
是成功的,这也是雷军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也喜欢雷军,他的这本书一定不要错过,书里可以看到他的思考和成长历程,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来源:爱生活的Lamer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