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再往前推40年,日本还是个刚刚从废墟中爬起来的战败国。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还没完全散去,东京就迎来了20万美军士兵。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87年秋天,东京银座的街头依旧灯火通明。
人们在百货公司门口排长队,只为买一台最新款的索尼随身听。
那会儿的日本,经济如日中天,股市疯涨,地产翻倍。
可就在这一年,一份看似普通的贸易协议签署,悄悄改变了一切。
没人想到,这会是转折点。
时间再往前推40年,日本还是个刚刚从废墟中爬起来的战败国。1945年8月,广岛和长崎的蘑菇云还没完全散去,东京就迎来了20万美军士兵。
街头是一片焦黑,孩子们赤着脚,饿着肚子。
那时候没人会想到,这个国家二十年后会造出全世界最耐用的汽车、最精密的芯片。
可问题是,日本人自己也没想到,他们会被推上高位,最后却又被狠狠拽下。
说起来,最早想让日本“永不翻身”的,其实就是美国。
战后初期的计划很明确:让这个挑起战争的国家回归农业,去工业化,靠种田度日。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
随着1949年中国大陆局势基本落定,美国意识到,自己在亚洲几乎没有可靠的盟友了。
这时候的日本,虽然是个一穷二白的战败国,但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南边是台湾,西边是朝鲜半岛,北边是苏联远东。
美国需要一个“前线工厂”,来对冲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
可美国国内反对声很大。
麦克阿瑟当时还没改变主意。
他在菲律宾差点被日军围歼,对日本始终有情绪。
但日本首相吉田茂抓住了机会。
他说了一句话,后来被翻译成英文送进了白宫:
“如果你们不帮我们,我们就只能靠左翼。”
这句话不重,但分量极大。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美国立刻明白,吉田茂不是吓唬人。
美军在半岛正打得焦头烂额,后勤线太长,运输太贵。
于是日本工厂再次热火朝天地运转起来。
钢铁、弹药、制服、罐头,几乎所有物资都从日本出货。
那时候的东京港口,昼夜不息,装卸工人一天三班倒。
美军的订单像雪崩一样砸进工厂,机器不敢停,就怕断了电。
也正是这场战争,把日本从战败阴影里直接推了出来。
等到战争结束,日本的工业体系已经重新建立起来了。
接下来的二十年,日本像是被按了快进键。1964年,东京奥运会顺利举办。
那一年,世界第一次看到一个战败国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重新崛起。
地铁、高速、电视、家电,日本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惊人。
到了1980年代,日本成了美国人最头疼的“盟友”。
丰田和日产的汽车在美国市场横扫千军。
索尼、松下的电视机几乎垄断了欧美百货商场。
而最关键的,是半导体。
1985年,美国国内很多半导体公司已经撑不住了。
英特尔裁员,摩托罗拉亏损,德州仪器节节败退。
反而是日本的东芝、NEC、日立、三洋,在全球芯片市场上拿下了过半份额。
更让美国焦虑的是技术封锁。
那时候的日本企业,连韩国企业都不放进会议室。
三星、现代的人到东京谈合作,连饭都吃不上。
日本人说,技术文档不能看,生产线不能进,核心方案不能碰。
1985年,美国终于出手。
《广场协议》强迫日本升值日元,直接让出口型企业利润大减。
接着是1986年,美国以“倾销”为由,发起“301调查”,专门针对日本半导体。
那一年,东芝被抓住“偷偷卖设备给苏联”的证据。
美国国会大闹,白宫震怒。
东芝在美国的订单被全部取消,高管被带走调查,企业内部几百份技术资料被抄走。
日本政府只能低头认错,签下《美日半导体协议》。
协议里有几条后来被反复提起:
日本芯片必须涨价
必须向美国公司开放市场
必须让美国芯片的市占率达到20%以上
这几条,像一把钝刀。
1988年之后,日本半导体份额开始下滑。
等到1991年,日本泡沫彻底破裂,整个科技产业也跟着塌了。
日立裁员,富士通撤资,东芝分拆。
三洋的半导体业务也在几年内被卖给了外资。
这场半导体战役,最终以日本全面退出高端芯片市场收场。
那段时间,东京的写字楼空了一半。
地价从顶峰跌了70%,股票市值蒸发超过一半。
银行坏账堆积如山,政府出台了几十个救市方案,都没能拉住经济下滑的趋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美国再次出手做空日元。
日本央行那会儿已经顾不上别的了,只能死死守住汇率底线。
等一切平静下来,日本只剩下一个拳头产业——汽车。
索尼、日立、东芝这些曾经的科技巨头,一个个退出半导体领域。NEC后来专心做通信设备,三洋直接被收购,连松下都开始转向生活家电。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日本称作“科技第一”。
参考资料:
隋淑英,《朝鲜战争与日本的崛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冯昭奎,《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与日美半导体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美国国家档案馆】:US-Japan Semiconductor Agreement Files, 1986.
吉田茂,《回忆录》,日本文艺社,1957年。
麦克阿瑟,《我的回忆》,华文出版社,1999年。
来源:汗青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