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经天纬地的壮举,却日复一日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躬身实干;他们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待。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经天纬地的壮举,却日复一日在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躬身实干;他们鲜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回应期待。
为充分发挥河北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区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津北红帆微信公众号策划推出“先进集体风采”专栏。聚焦这些先进典型,走进他们的故事,读懂这些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一起感受先进集体传递的奋进力量。
第3期介绍获得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河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的先进事迹。
河北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以下简称“区法院民三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领导,逐步形成“调解优先、保护弱者、温情审判”的司法理念,高质量审结案件9100余件,年均结案率97.27%。区法院民三庭集体先后获评2021年度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2022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2023年度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坚持依法履职,实现定分止争
做公正司法的践行者
为加强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权益保护,区法院民三庭专门开辟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案件办理绿色通道,优先为基本民生提供有力司法保障。及时为饱受家暴侵害的家庭成员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加大精神损害赔偿金的支持力度,为弱势家庭成员提供有力度、有速度、有温度的司法保护。强化一揽子解决家事纠纷理念,联合妇联、民政、街道等多部门建立更加完善的“法院+”多元解纷模式,通过诉前调解、判后答疑和结案后回访等延伸手段,有效化解家庭纠纷,修复家庭成员心理创伤,案件息诉服判率达95.35%。2025年,区法院民三庭成立少年审判团队,集结刑事、行政、民事专业法官,审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打破以往分庭审理运行模式,以“三审合一”推动涉未成年人案件办理、权益维护、犯罪预防、社会救助“一体化”衔接,从源头化解未成年人成长中的法律风险。
坚持宗旨意识,强化为民初心
做人民权益的维护者
区法院民三庭坚持以“和”为主旋律,以“家”为着力点,精心打造融合法律、道德、民俗典故的家事文化长廊,改变坐堂问案式的审判方式,建设会客厅模式的家事调解室,通过审判场所的布置彰显家事纠纷主体亲情特质,使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柔性,提升疏解对立情绪的化解效果。建立判后回访帮扶制度,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弱势群体,变被动释法为主动回访,为当事人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由区法院民三庭审结的“帮助超龄儿童入学案”“为受家暴未成年人撤销监护权案”等案件入选天津市典型案例。区法院民三庭贯彻《民法典》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圆满审结天津法院首例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并于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纪录片《民法典进行时》第一期专题播出,该案也入选天津高院关于贯彻实施民法典家事审判七大典型案例。
坚持多点发力,延伸司法触角
做文明家风的传播者
区法院民三庭协调对接街道、妇联、人社等多部门,为困难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维护。2022年9月,成立“凤侠法官工作室”,构建“1+3”服务平台,即1个主工作室、3个分站,提供法律咨询、普法活动、家事调解等“一站式”服务。2024年8月成立家事巡回法庭,实现司法服务从“坐堂问案”到“上门解忧”的优质升级。在辖区内开展庭审观摩和法治讲座50余次,切实提升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和专业化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区法院民三庭法官团化身讲师团,为全区118个社区“法律明白人”的培训讲师进行“点单式”专题授课,打通社区普法“最后一公里”,让法治经验融入基层治理。拍摄预防犯罪法治情景剧在全区中小学轮播,为河北区成长中的青少年指明正确道路。原创歌曲《和谐讼》入围天津市网络公益歌曲大赛,用歌曲传递“和”的主旋律。
笃行致远,咫尺匠心。新征程上,河北区人民法院将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区委工作要求,坚持干字当头、开拓奋进,做深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为河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来源:天津市河北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