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将数据要素列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生产资料,提出 “加快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支撑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应用”。某装备制造企业(以下简称H公司)携手亿信华辰,开启了一场以数据中台为核
国务院《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将数据要素列为智能制造的核心生产资料,提出 “加快构建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体系,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产转化,支撑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应用”。某装备制造企业(以下简称H公司)携手亿信华辰,开启了一场以数据中台为核心,全生命周期数据治理为路径,支撑智能制造大模型应用的实践。
制造企业的数据困境与破局需求
H公司专注于高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同时为离散制造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然而,在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这家老牌制造企业遇到了典型的数据痛点:
ERP、PLM、MES、SAC 等30+业务系统的数据分散成信息孤岛,采购、生产、财务数据无法联动;
订单、库存等结构化数据与合同、发票、标书等非结构化数据缺乏统一存储,难以支撑AI大模型等新兴应用;
现有分析工具无法快速生成决策级报表,管理层难以实时掌握经营状况。
当数据从辅助工具变成核心资产,H公司亟需一套从数据治理到价值变现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这正是与亿信华辰合作的起点。
核心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数据资产体系
项目的核心目标是解决数据在哪里、数据准不准、数据怎么用三大问题,最终实现数据业务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的闭环。具体拆解为四大方向:
建体系:通过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认证,建立覆盖元数据、标准、质量的全流程管理制度;
搭平台:构建大数据存储平台,统一管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支撑AI大模型;
做治理:通过元数据血缘分析、数据标准落地、质量校验,将散点数据转化为可信资产;
促应用:搭建报表分析平台,聚焦经营绩效、财务健康、应收账款等财务域场景,让数据直接服务决策。
实施路径:从治数据到用数据的全流程落地
H公司的数据管理平台并非单纯的技术平台,而是 “治理 - 存储 - 服务” 一体的资产运营枢纽 :
向上承接大模型、报表分析等应用的数据需求;
向下整合ERP、PLM、MES等系统的数据供给;
中间通过元数据管理、标准落地、质量校验等全生命周期治理将散点数据转化为可信资产。
功能设计方案
1. 数据管理体系:用 DCMM 夯实制度地基
H公司的第一个动作,是以DCMM3级(稳健级)为目标,建立数据管理的规则引擎。项目团队梳理了8大能力域的管理制度,如《元数据管理办法》《数据标准管理规范》,覆盖数据战略、架构、生命周期等全环节。最终,H公司顺利通过DCMM3级认证,成为当地制造企业数据管理的标杆。
2. 大数据平台:打通结构化 + 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
制造企业的数据富矿不仅有ERP的订单、MES的生产数据,还有合同、发票、标书等非结构化数据 —— 这些正是AI大模型的燃料。项目团队构建了双引擎存储架构:
结构化数据:汇聚ERP、PLM、MES、SAC、WMS、电子签章、资金、费控等30个系统的结构化数据(超5T),通过HDFS分布式存储实现高效查询;
非结构化数据:搭建MINIO对象存储系统,存储标书、合同、发票等文件(超5.2T),支持S3协议,为AI大模型提供可训练的基础数据。
例如,H公司的项目合同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MINIO集中存储后,可直接对接大模型进行合同条款抽取、风险预警,大幅提升合同管理效率。
3. 数据治理平台:让数据从可用到可信
数据治理的核心是给数据贴标签、立规矩。项目团队通过亿信睿治数据治理平台,实现了四大能力:
元数据管理:采集27个系统的83229张表元数据,绘制数据血缘图(如应收账款来自ERP的客户订单→MES 的生产入库→财务系统的发票),解决数据从哪来、到哪去的问题;
数据标准落地:将3966项财务标准嵌入系统,比如从货币单位、汇率类型等字段,强制要求各系统按标准输出;
数据质量校验:通过112条规则自动检测数据,比如应收账款逾期超过90天需标记,并生成质量报告,推动业务部门整改;
数据资产化:建立财务域数据资产目录,将应收票据台账、销售凭证等数据封装为可申请、可调用的资产,比如汇率资产可通过API接口供各系统调用。
4. 报表分析应用:让数据开口说话
数据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用数据决策。项目团队聚焦财务域核心场景,搭建了三大分析应用:
经营绩效分析:整合销售、成本、利润数据,实时展示国内销售、直接出口、出口总包等维度的绩效,帮助管理层快速调整业务策略;
财务健康与效率分析:通过销售毛利、存货周转等指标,预警库存积压、毛利率下滑等风险;
应收账款分析:按0-90天、90-180天、1 年以上等账龄段,展示应收账款分布,结合周转率指标,推动财务部门优化催收策略。
例如,通过应收账款分析应用,H公司发现 “1 年以上逾期账款” 占比偏高,于是针对性加强了客户信用评级和合同条款约束,3个月内逾期账款减少了15%。
走出制造行业数据治理的差异化路径
H公司的实践证明:数据治理不是技术摆设,而是支撑智能制造的数字发动机。它一边通过全生命周期治理将数据散点转化为可信资产,一边为大模型、智能应用提供精准燃料,最终实现数据 - 资产 - 价值的闭环。
1.DCMM与业务深度融合
H公司不是为了认证而做DCMM,而是将DCMM的8大能力域转化为可执行的制度,比如《元数据管理办法》直接指导IT部门的数据采集规范;
2.制造行业框架复用
项目构建了自顶向下设计(战略驱动)+ 自下向上实施(平台落地)的制造企业数据治理框架,覆盖 “数据 - 资产 - 应用” 全链路;
3.技术积累赋能未来
通过微服务架构、K8S 部署、非结构化数据汇聚等技术,为后续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应用奠定了基础。
结语:当数据不再是躺在系统里的数字,而是能支撑决策、能驱动创新的资产,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这正是H公司数据治理实践的最大价值。对于更多制造企业而言,H公司案例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模板:从痛点出发,以价值为导向,用治理 - 存储 - 应用的全链路方案,将数据转化为真正的核心资产。
来源:科技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