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只认苹果?网红户晨风疑被封,曾扬言安卓人不如苹果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6:53 1

摘要:当时我就纳闷:不就是选个手机吗?怎么就成了 “高人一等” 的证明?直到后来再琢磨,才发现他摸准的根本不是 “手机流量”,而是把消费当成了 “身份密码”。

前几天刷短视频,无意间刷到个直播间切片,主播对着连麦的人追着问:“你什么学历啊?用的什么手机?” 语气里那股子优越感都要溢出屏幕了。

没等对方说完,他就一口一个 “安卓” 贴标签,仿佛自己用苹果就站在了 “成功顶端”,还动不动就喊 “我赢了”。

后来才知道这主播叫户晨风,还扬言安卓人不如苹果人,没成想他这套话居然火了一阵,最后却落得个封禁的下场,也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当时我就纳闷:不就是选个手机吗?怎么就成了 “高人一等” 的证明?直到后来再琢磨,才发现他摸准的根本不是 “手机流量”,而是把消费当成了 “身份密码”。

觉得用苹果比安卓高贵,逛山姆比去普通超市体面,买特斯拉比开其他电车 “成功”。这不就是老早 “河殇论” 换了身消费主义的壳吗?

以前是说 “海洋文明比大河文明厉害”,现在变成 “苹果比安卓高级”,本质上都是抱着 “别人的啥都好,自己的啥都差” 的心思,多让人无奈啊!

更让我在意的是,现在网上还刮起了一股 “东亚殇学” 的风,刷手机时总绕不开。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 B 站或微博,总有人说 “中国要走日本‘失去的二十年’”,聊青年未来就是 “失落一代”。

转头逛小红书、听小宇宙播客,又满屏 “东亚原罪”,博主们说着在西方的 “自由生活”,对比国内 “压抑束缚”,连《瞬息全宇宙》《素食者》都成了吐槽 “东亚焦虑” 的素材。

甚至有段子调侃:弗洛伊德要是逛小红书,都得觉得自己是 “东亚小孩”,你说这股焦虑感传得多广!

不可否认,聊这些话题的人,初衷可能是想反思问题,比如日韩的人口问题确实值得借鉴。可越听越觉得不对味:把日韩当 “中国未来模板”,不就是默认 “咱们只能重复别人的老路” 吗?

好像除了走 “失去的二十年”,就没别的可能;拿西方当 “完美参照”,不就是把自己架在 “受害者” 的位置上吗?越说 “东亚人太苦”,越觉得自己委屈,最后连改变的力气都没了,这哪是反思,分明是把自己困在情绪里,越陷越深。

以后再刷到户晨风那样的直播,再看到 “东亚殇学” 的论调,咱们不妨多问一句:“这真的是全部吗?” 保持点清醒,别被情绪带着走。

毕竟,咱们要的不是 “复制别人的人生”,而是活出自己的样子;中国的未来,也不该是别人的翻版,而是咱们一步步走出来的新路子,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你身边没遇过这样的人吗?看到别人留学就跟着辞工作申学校,结果到了国外发现根本不适应;看到别人买奢侈品包包就省吃俭用跟风,背在身上却总觉得不自在。

这些 “照着别人剧本活” 的日子,哪有半分自己的滋味?咱们普通人过日子,从来不是 “别人有的我必须有”,而是 “我想要的我能争取到”。

喜欢安稳的,把朝九晚五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想闯一闯的,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慢慢打磨,哪怕走得慢些,也是自己选的路,心里踏实。

放到中国身上,不也是这个道理吗?以前咱们或许会参考别人的发展经验,但从来没想着 “照抄作业”。你看华为搞鸿蒙系统,没有跟着安卓的路子走,硬是闯出了自己的生态。

比亚迪做新能源汽车,不盯着国外品牌的技术路线,靠自主研发把车卖到了全球,这些不都是 “不走别人老路” 的最好证明?

中国这么大的国土、这么多的人口,还有这么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可能塞进日韩 “依附式现代化” 的框里?怎么可能重复别人 “失去的二十年”?

咱们普通人活出自己的节奏,中国走出自己的发展路子,这才不是空话,是每一个人把日子过明白,每一家企业把技术做扎实,慢慢攒出来的底气。你说,这样不跟别人比、只走自己路的日子,难道不比 “复制别人” 更有奔头吗?

来源:夙夜玖歌一点号

相关推荐